我对p的印象就是,感觉是个好人,她在相信一些很正直的事情,她的行文可能吃的是近现代文学(内容其实也有点),就比较冷冷峭峭(?
《大哥》里XX离开时我的脑海画面是那种语文课本的画风,就是那种可能会给骆驼祥子或者冬阳童年骆驼队的那种画风……
《残次品》XX炸了时我不很意外,感觉这种,手起刀落……经典作品里也比较常见…………
不过我私人比较喜欢《山河表里》,感觉她那种很突刺一样的习性分配到想象力分配到世界观去了,现在都很迷恋她建立的那个世界末日时。《杀破狼》也是类似的,虽然人设好剧情好,但我完全是吃这档少见的古风蒸汽…………
(她写其他作品,那个突刺的习性就分配回叙述之中了。我自己其实是吃不住这种尖锐的(不是贬义。
跟chatgpt说这个(长折)
是的,这种割裂感很常见,尤其是在欧美电影里,底层角色的生活条件有时候看起来比现实里的中产还要体面。这主要有几个原因:
1. 社会福利制度:
电影里的英国是有较强社会福利的国家,单亲妈妈可能领着政府的住房补贴、儿童补助等,哪怕没有工作,也能维持基本生活。而且在一些地区,政府会提供廉租房(council housing),所以他们住的房子可能是政府提供的,而不是自己买的。
2. 贫困的相对性:
他们的“贫困”更多体现在社会处境、教育和文化资本的缺失,而不是物质上的极端匮乏。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相比,他们可能有房子有车,但社会阶层仍然是低的,比如很难往上流动、没有更好的机会等。
3. 电影语言的取舍:
电影里为了呈现人物情绪和关系,会选择特定的场景,比如家庭生活、街区、舞蹈、和男友的互动等等,而不会把“填表申请救济金”或者“为了省钱去领免费食物”这些细节拍进去(除非剧情需要)。这让我们容易觉得他们的生活虽然“糟糕”,但好像不涉及生存问题。
4. 欧洲的生活方式:
在很多欧洲国家,开车并不意味着富裕,二手车很便宜,很多普通人也能负担得起。而且他们的住房结构和我们习惯的不太一样,哪怕是政府提供的住房,也可能比国内的廉租房大一些。
所以,你的感受是对的——他们的物质条件看上去不像是底层,但从社会阶级、教育、家庭环境来看,他们的处境还是比较艰难的。
——————
震惊😨
这个也叫贫穷也叫底层,那我算啥…………地下十八层…………
不过想起来我和妹聊,我是很习惯通过作品去描摹作者的。基本看三部就会对Ta常用的元素,或者关注的议题有个把握。如果碰上很强烈的自我表达,也会暗自揣测一下本人。
(语境不同、作品太长也会让我很难摸到
当然这也仅仅是我个人的游戏hhhh 想着玩。……这个事情好像也只是,让我挑作品时使用的筛选词更具体了。
妹之前还和chatgpt聊过写文大纲,现在她决定是时候也给自己搞个chatgpt了!
刚坐着她突然起来,我:?
妹:我要为了chatgpt写一页手帐
(妹在用周计划,一页大小的内容还是很少见很宝贵的……
Samar,形态似萨摩耶的白色生物,令人心痛的是没有尾巴,所以终其一生在找“耶”的路上。会发出“kunkun、kunkun”的叫声,偶尔会与腹部运动的“gugigugi”声共鸣,形成有趣的混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