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
另外一些我很喜欢的片段:法庭里有一段剧情非常有趣,它很像通常会用来丰满恶人人物形象的手法:幸存者指认集中营中曾送犯人到奥斯维辛的看守:“汉娜·施密茨的挑法与别人不同,她有自己的喜好,专挑女孩子,大都很年轻,她给她们事物,还安排睡觉的地方,到了晚上,她把她们叫到身边,我们都以为,你能想到我们是怎么认为的,后来我们发现她是让这些女孩读书给她听,她们都为她朗读。一开始,我们觉得这位看守,心思更细腻,更有人性,更善良,她还常挑那些体弱多病的,看起来几乎是在保护她们。”像在讲述故事中常有的范式人物,她们在恶的集体中抱有一丝难得的善,将这丝善意慷慨地给予他人,最后也因为这丝善意而死去,而生活不是故事,讲述的结尾是“可后来她送走了她们——这算是更善良吗?”
刑满释放前汉娜与迈克在食堂重逢,“你有想起过从前的事吗?”汉娜反射性地回答“和你一起时候的事吗?”,迈克很显然是在问她是否有对自己看守生涯罪恶的反思,而最后汉娜回答“我学会了阅读”,二人相顾无言——故事叫“朗读者”,大约也意味着,只有十五岁时床上的朗读,与狱中一张一张的磁带才是难得的平静与专注,而之外茫茫大雪,人终究不能理解彼此。
朗读者
不谈政治,不谈所谓平庸之恶,我又在想,也许感情长久起来就是这样的,曾经的感情无非是冲动与情欲,混杂一点真心,而狱中的来往则掺杂着愧疚和怀念。迈克在食堂为汉娜描绘了一幅出狱后的美好画面:工作,图书馆,他为她报名社区中的文化活动,汉娜自杀前珍之重之地踏上她看过的那些爱情小说。算下来这两个人最好的时候,都是不用去理解彼此的时候——当理解彼此的契机到来时,两次见到的,就只留下空荡荡的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