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看完觉得梁祝也就那样,上半场还是我特别不喜欢的躁狂作风,我是不是这辈子都看不到正常说话的非引进剧……讨论的东西太多割得也碎,看过见面会有不少背景知识,知道这个桥段那个细节的来处,是有加分啦,但也不多。
但马文才十五分钟和下半场又非常好,马文才三部曲本身就写得自成一界,没想到演出也是这个风格,近乎是突兀地砸进剧里,在上下文之间留下陨石坑。在别的剧里这么做其实挺完蛋的,但在这里就是很对上气质也很对上我喜好的东西。
下半场就是,就是,唉林奕华歌词写太好了,如果上半场唱“我是一本你会读的书吗?我们会一起遇见鲸鱼吗?”多少还有故作浪漫的文艺名句打卡调调,“有一种考试叫暗示,有一种长亭叫不停”也是强作愁绪的文字游戏。下半场再唱“红了山茶,红了海棠,红了杜鹃,灰了我的心”就好真诚也好伤逝,超出想象……
剧中使用角色的手法我也特别喜欢,甚至上下半场的手法是不同的,上半场里,所有出场的演员都是梁山伯,所有出场的演员也都是祝英台。故事因此不再发生在特有的两个角色,两种性别之间。已经很好,但这还不够,下半场里,梁山伯是祝英台,祝英台是梁山伯,在一个瞬间里故事似乎被确定下来,在下一个瞬间里故事又晃动,摇摆,暧昧又变易,模糊又流转。真是梁山伯走进美术馆吗,还是走进美术馆的其实是祝英台?这些细节,情节,叙事,好像就这样从观众的心上一点点脱落下来,最终都不存在了,留下的,重要的,真诚的,存续的,值得感受的,只是感情,只是情感。
我觉得话剧也好,音乐剧也好,剧目有这样的一个瞬间其实就已经口齿生香,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