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实体物对于人类到底是什么」这种念头,兴致勃勃在市集上逛了两个多小时。没买很多(仍然没想明白物是干嘛的。为什么我会因为拥有物品而开心呢,为什么感觉只有发出来购买才完整呢。
- 给 partner 的明信片和徽章(他一眼认出来摊主是在《我住在这里的理由》里见过的一个日本插画家,上前攀谈一番,我买了几张明信片
- 不认识的个人品牌的首饰。一对灵感来自兰州拉面的耳环(名字叫大宽,二细和毛细对我来说有点小),和项链(一个台北手工er的作品)。项链戴在设计师本人脖子上好好看,有点符合对 Valyrian steel 的想象。配了一根 1mm 粗的金色蛇骨链。
- 肚子鳄鳄的贴纸,特别可爱的小鳄鱼。满 200 现场可以请设计师签绘,但感觉我用不太上就没看了。
特别想记取的片段是,一个手账摊位前,两个彼此陌生的女生在聊对 traveler's note 的拼贴,随后交换了小红书账号。其中一位手里拿着她的本子给对方看,我也好想看,好想关注她,但是想到我很久不写纸本手账了,也没做过拼贴,就没有去问。有点可惜。
朋友说有人讲「手工作品就是卖便宜了自己不愿意,卖贵了买家不愿意」。大体是这样。价格规则太玄妙了。物品和人的关系更捉摸不透。《新世界》里说人们通过物品的独特性和永恒性,想象自己作为拥有者的独特和永恒。而人如何想象自己,处理未知和不确定,又如此深刻地参与每一种日常的完成。然后,现代社会在所有价值上都奉行越多越好的准则(不是数量多、价格多就是体验多),也塑造了人对物的欲求。而无论如何,我的日常需要它们去填满那些裂缝,安抚和安慰。物品是在那里的,至少。
@Aetherpack 那个瞬间我确实有想到你!感觉就是这种时刻,自己或他人一起翻翻看,让所有事情(买本子攒素材拼贴)完满了。像海绵一样吸饱了。
东西一直不用的话我就逐渐会开始不耐烦....总有种「如果是别的可用的东西放在这里的话可能性会大不一样」,然后收拾也是个大 bug,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