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RkX-pA_QV3wTrIWV4Bep-g
原文已不可见,地址存档:https://archive.is/n8EMS
对张永振的采访:关于他遭受上海公卫的不公平待遇
张永振:我觉得很难以正常人的思维来理解这件事情。有两件事我印象特别深刻,去年,在我人不在场的情况下把我办公室的东西扔出来;前天晚上,下雨,我想往门边上靠靠,(避雨),两个保安坐在门口,不让我往门上靠。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对我?
Good 好人赫德 – 中英字幕
夸克(生肉和外挂英字):pan.quark.cn/s/5a4c68cd0ff3
度盘(生肉、外挂英字、外挂中英字幕、压制好的熟肉):pan.baidu.com/s/10x9k8meppXqcGHOfSrNPfw?pwd=dtdt 提取码:dtdt
wetransfer(外挂中英字幕、压制好的熟肉):we.tl/t-zSRTSlYZnv
小红书看多了会觉得小红书呈现的是一种无穷复制的生活:到达某个景点的意义是站在某个他人发掘的位置拍出一张一模一样的照片。
一开始确实很新鲜,新鲜过了会觉得不过是无穷无尽的重复……
出去玩做攻略做到最后对“出片”这个词感到深深的疲倦。我先查了穷游——上古网站哈,又去小红书看了看。除了网站本身的信息获取和排布方式,这两者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即人们关注的重点不一样了。穷游上的攻略提供者也会背长枪短炮,但描述更侧重于那种新鲜的体验和心境,写游记的时候会真的把自己在当一个创作者在看待。而小红书的创作者更像是“平台内容傀儡”。所有的攻略几乎都是为了出片:穿什么衣服更搭配这里的风景、怎么站在车上拍照、小众不为人知的出片圣地。有些内容会说对某个地方很失望,“网上风很大,来了发现不过如此”;“一直下雨,不出片”;“避雷,xx一般般”。
小红书的每一则“攻略”都试图对旅游这个事儿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把绩效带到生活的每一寸,但出来玩最好玩的地方就是体验那种随机性:没人告诉你,网上没见过,突然自己发现的。晴天是很好,但雨天可以见到从不躲雨在雨里卧着的牛羊,大雨里遛狗跑步的人,头发淋的像三毛的徒步者,还有彩虹。
在读 丰子恺散文精品集·缘缘堂随笔
https://neodb.social/book/3jI43qSDEpKeGKYb3Uhb1t
在读 未竟的依恋
https://neodb.social/book/7cgrF4ahZTmb1Iu2jxUwZh
至今看过最好读的心理书籍中最具理论丰富度的和偏理论书籍中最好读的。感谢象友推荐,确实很新、很全面、很科学。作者对理论的讲述非常易于理解,提及专有名词时总会给出一段上下文的引入文字,对记性差的读者来说非常友好。看完第二部分已经能够在心中建立起依恋关系形成的过程与不安全不稳定的依恋紊乱形成的过程,前两个部分对于发展健康的依恋关系和剖析不健康关系具有许多参考意义,推荐想要理解“不健全关系”特别是“不健全的东亚家庭关系”的朋友们也来读读!
读过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https://neodb.social/book/0kQLzojQK8LjIIq67CfA3z
聚焦于以焦虑障碍为主的“神经症”,很好读懂的精神分析著作,从多个方面渐进分析焦虑障碍如何产生和发展,反驳一些弗洛伊德单纯从生物学角度提出的假说,援引入社会学的理论到精神分析中,虽然是十年前的论著了但今天看也很有意义。感谢象友荐书!
何伟Peter Hessler 4月1日在newyorker发表了一篇文章,How Chinese Students Experience America。有一段内容让我印象深刻
> 在我对四川大学学生的调查中,我最为震惊的是对一个简单问题的回答:你是否希望将来有孩子?最常见的答案是不,而且这一趋势在女性中尤为明显,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六。中国的其他调查和研究也显示出类似的模式。一位前学生解释道:
> 我认为,中国孩子的压力更大, 困惑不安更深,这种情况还会持续下去。我们本来就是困惑不安的一代,孩子的成长需要长时间的陪伴和观察引导,在巨大的社会压力面前,这种陪伴和观察引导是很难保证的。中国社会的未来是一场冒险,孩子们并不“渴望出生”。我担心孩子们不是勇士,而是迷失其中。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24/04/08/how-chinese-students-experience-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