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报复社会犯罪
9月30日晚,上海松江一处沃尔玛超市发生一起报复社会犯罪事件,致至少3死、15伤。
截止到目前,包括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网、光明网、环球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日报网在内的中国主要官媒官方网站对此次事件只字不提。这些网站全部沉浸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中。
中国大陆一般将报复社会犯罪事件称作“恶性伤人事件”。中国大陆主流媒体一般回避报道这方面的新闻,但是国际社会发生了什么事情,中国媒体却巨细靡遗地报道。
中国政府反复强调中国是世界上治安最好的国家,各种摆在台面上的统计数据都经历过精心修饰,看起来很漂亮。依据官方统计数据,从自杀率到故意伤害犯罪率,各方面数据都低得超出普通人感知。中国学术界也依照这些数据来论证中国社会犯罪率有多低。
但是中国社会犯罪率真像官方宣传那么低吗?为什么至今没有任何有关报复社会犯罪的统计数据?尽管海外媒体和网民也经常自发统计,但是这些数据远远达不到接近真相的准确性。
我们不断看到中国大陆爆出来驾车撞人案和持刀行凶案,影像资料触目惊心,官方通告通常虎头蛇尾。我们也没有看到中国政府针对这些事件采取任何有效防范措施,好像这些情况根本不存在,不配让中国政府放在心上。
与上海沃尔玛超市随机杀人事件相似,中国许多报复社会案件都有泄愤特点。中国学者认为,相对被剥夺感和社会挫折感是这类犯罪的主要原因。
还有政治学者认为,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既没有抗议的空间和自由,也没有工会、政党等群体性的方式进行集体谈判,缺乏政治表达的空间和自由……这些情况都是个体被逼到走投无路报复社会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不难理解。比如2024年5月云南镇雄医院随机杀人案嫌犯就是因维权得不到救助走上报复社会的绝路。该犯在行凶前曾在微信朋友圈发文说:“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法治是大家的,需要大家共同维护……请你们原谅我,请你们为健全明朗的法治而努力。”
中国社会不仅是缺乏社会正义的问题,还缺乏有效的社会问题解决机制,而信访系统长期以超低效率运作(根据研究者统计,成功率只有0.2%~3%),事实上反而在压迫底层社会诉求。
中国政府在这方面的不作为政策也是导致报复社会犯罪和相关模仿犯罪一再发生的重要原因。中国政府不仅不愿意公开面对这类事件,反而还处处遮遮掩掩和回避,更不要说采取任何有效措施来疏解底层社会民怨。
随着经济持续衰退,投资失败和破产也在引发报复社会犯罪,比如2021年大连理发师刘东驾车故意撞人案跟眼下才发生的上海沃尔玛超市随机杀人案就是如此。但是这些案件缺乏后续追踪报道,更不要说深度调查。公众只能透过警方公布的片言只语了解其中动机。政府没有采取任何相关措施来预防走投无路的投资者和破产者做出极端行为。
中国社会将这类案件戏称为“献忠事件”是极其不负责任的犬儒行为。报复社会事件复杂程度,要远远超过杀人取乐这种简单解读。随机杀人事件暴增,如果不能给政府形成有效压力,也不过是给那些把“献忠”成天挂在嘴巴上的人间接泄愤的借口:假如不能对政府形成压力,报复社会事件并不会成为专制社会灭亡的加速器,而是像用一把装满子弹左轮枪玩俄罗斯轮盘赌,迟早也会轮到你的一天。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法治是大家的,需要大家共同维护。”这是一个报复社会杀人凶手最后被人记住的话,但是公众很快就忘记了:没有人为法治努力,甚至也没有人觉得有必要施压政府。感受不到任何压力的政府就更不会采取任何有效措施来防止灾难发生。
民众不应该对他人的死亡始终抱着麻木不仁的态度。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你也不是无辜的。你同样负有责任,但是你跟中国政府一样逃避责任。
社会变革需要每个个体主动起来承担对他人的社会责任。
蓝色时期 读后感
相对认真地(?)点评一下!
我认为蓝点是所有搞创作的人都可以看一看的作品。从“什么样的画才算是‘好’的画”到“没钱怎么搞创作”(去站街xx),搞创作/搞艺术的过程中会碰到的问题它都讨论了一遍,并且它并不会给出定论,也不会天真地喊着什么梦想啊爱啊就冲了上来,而是会展现出多种不同的观点或处理方式,以及每种观点背后的“人”的故事。
比如我特别喜欢一年级毕业作品这段,男主在上大一的一整年都在被“要衡量作品的价值/画的意义”这件事折磨,然而最后却将这些评价全部抛开,重新回到了最初开心地画画的状态,看的时候让我觉得“真是太好了”。然而就在男主认同了“艺术要强调自我表达”这件事情以后,用画作表达自己的困境的小世却得到了猫屋敷老师“你这样下去不成器”的评语。小世是与世隔绝的天才,才刚刚学会打开心扉,因此画作更关心自身的感受和自己的表达。而猫屋敷老师的作品则是以服务他人为主,这其中的原因有她作为女性在行业中遭受了许多隐形歧视、不圆滑处理就难以生存,也有她的作品是包装艺术,需要依赖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而在大一结束时单纯地开心作画的男主,上了大二以后又接触了反对学院与权威、使用作品来表达政治理念的艺术家,创作了不仅包含自身的经历、还反思更多现象的装置艺术……“艺术作品是否需要有意义、这个意义又是对谁而言的意义”,漫画一直在给出不同的答案……
男主好不容易上了美院以后,又了解到美院也不是艺术的“正统”或“唯一的正解”,有完全反对“美院权威”的艺术家,但反对权威的势力其本身有可能也会成为权威;也有龙二这样网上自由接单、满足于做一些地下设计工作的艺术家。这里面也讲了没有钱的话搞创作非常困难,如果忙于生计就很难有创作的力气和脑子,但也有八云“没有钱就把手边能用的一切变成画材”这样有气势的人……我觉得这个漫画真的是在说,想要创作艺术,其实是没有限制的,想怎么做都行、有无数种搞艺术的方法,也有无数种“好”的艺术。但无论怎么选它都是艰难的,需要很多很多的反思,也需要坚持无论怎么样都做下去。就像漫画里蝶矢老师说的:“艺术无关乎输赢,只关乎生存。只是选择了一个自己能够接受的地狱。”
我也很喜欢这部漫画里对友情的表现……男主上大一时的强烈自我怀疑、对学校和老师评语的恐惧,也是我上大学的时候体会到的……而漫画中的处理方式是,让男主去解开他朋友的心结,通过和朋友的相处,反观自己的问题。男主从来没有冲过去“拯救”他的朋友,龙二就说过他是看到人溺水时会拿来救助工具却不会下水的人,但是一味自我感动地“去拯救谁”更有可能让两个人都溺水。反而是和朋友们开车去乡下老家画画、去涩谷玩个通宵、突然坐电车去海边旅游、聊些有的没的,这些一起度过的时光,这些日常的陪伴,能够组成更加踏实确凿、能成为迷茫的“答案”、能成为活下去的动力的友谊。(所以在这部里我相对更吃cb……当然也有想草男主的时候……
怎么最后写成了阅读理解一样的东西!!作为漫画本身,我觉得蓝点的节奏和分镜也是不错的,就是那个对话框的设计有时候让人搞不懂是哪个角色在说话,我会有些介意……漫画里展现的角色们画的作品也都很合适、很有说服力!希望能看到更多,真的给角色们开个线上画展之类的(?
#沼泽漫画屋
天呢!!知道热量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之后感觉单纯靠严格计算热量缺口的减肥方法更为好笑和绝望了起来……
「计算一个甜甜圈的热量,要按照以下步骤:先将甜甜圈脱水,然后将其放到一个浸泡在水中的容器中,接着将甜甜圈点燃(事实确实如此)并测量其周围的水升高的温度,最后用水升高的温度乘以杯中水的质量,得到的就是水增加的能量(1g水升高1℃需要1 cal)。这样我们就能计算出这个甜甜圈的能量了。因此,当我们说“这个甜甜圈和这杯希腊酸奶含有相同的热量”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说“这个甜甜圈和这杯希腊酸奶燃烧时,使水升高了相同的温度”。
这个燃烧装置便是1780年首次发明的热量计,科学家们正是靠它才得以测量物质的能量的。我的祖父铲进火炉中燃烧的煤。每0.45kg能产生3500000cal热量。煤燃烧得很慢,因此释放的热量会很多,如果你想烧开水,一本500页的书绝对不是最佳选择,因为它很快就会被烧成灰烬。而这个过程只会产生5cal的热量。
判断一种食物含有多少热量就像用页数来判断一本书的厚度一样。事实上,一本500页的书可以为你带来很多信息,而不仅仅是页数,如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来阅读它,但是,阅读并不会减少书的页码。如果你来到一个书店,告诉售货员想买一本500页的书,他们会奇怪地看着你,并要求你描述得更清楚一些,因为一本500页的书和另一本500页的书内容完全不同。同样,不同物质在产生相同热量的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控糖革命 》
看过 萍水相腐檐廊下
https://neodb.social/movie/0CeSZ21tOWoRiqjIAft7yZ
特别温馨,好适合作为一个假期的开始呀。芦田爱菜在里面的表演特别真实,感觉一个没什么自信但是有很多爱的小孩儿就是这样的形象。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她妈妈对“有的人可以全力以赴实现自己目标”的评价:“对我们小市民来说做到最起码就可以了,比如最起码在看电视之前把衣服洗了。”我觉得这是可以挪用到我生活里的,珍藏!
之前听播客听到一个故事。中国藏书一般是北方好藏,气候干燥,特别是莫高窟那种地方很适合藏经。但是在南方有一个很有名的藏书阁叫天一阁,它的藏书就做得很好,采取了和北方不同的藏书策略。
通常来说想保护好书,一要环境干燥不潮湿,二要少翻阅。这个天一阁走的是第二种路线,就是尽可能减少翻阅,从藏书阁的建筑再到保存策略都是根据这个原则来的。它的藏书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仅供家族人阅读。
但这个藏书阁非常有名,嘉宾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就是某某年间有一个女子,非常喜欢读书。她的梦想就是有天能进天一阁看看书。她就每天绣一种花,传说这种花就是天一阁保存藏书如此完好的秘诀之一。她家人知道了就把她嫁给了天一阁这个家族的人,但她结婚之后才知道天一阁的书仅供男丁阅读,她的愿望随之破灭。
最后结局记不清了,好像是有人把她绣的花带进了天一阁,作为她的象征,代表她进到这里看过书了。
当时听完心情是这姑娘怎么就不能一把火把这地方给烧了
人的感知还是蛮flexible的,或者说空间设计manipulate人的感知的能力好强。城里很多公共空间的厕所都改成没有大门的了,靠迂回跟外面做一些分隔(觉得挺好的,不需要考虑洗完手出来还要摸门把手的问题,而且万一有什么事能迅速逃跑,心理上不会觉得更不安全<-但一开始也还是需要适应一下,后面就反过来觉得有大门的反而不安全了),但去性别分离厕所和全性别厕所的感觉还是不一样。性别分离厕所的空间迂回在路线上更“早”发生,人会在还没到达相对靠外的洗手池就感觉进入了半私密空间(隔间则是全私密空间)。而全性别厕所一般会让洗手池所在的空间和外部连通更多(比如把洗手池做成岛台的形式,可以从两侧同时进入),给人的心理暗示是这里是更公共的空间,然后人会潜意识更放宽对不同性别的人出现在这个空间里的容忍度。
公共厕所真是一个分析空间的symbolic属性如何被建构的超好案例。
(以及觉得讨论厕所问题在国内大概率是纸上谈兵,这种空间需要一个真实的身体去感受,纯思辨是没有办法想像出完全超出经验的感受<-有的感受可以通过已知经验extrapolate,有的不行,厕所就是后者。)
分享几个我觉得在论述上做得特别好的视频吧 句子容易懂 论点递进清晰 主旨明确又不失nuance 拿来学英文正合适
1. 阿特金森论言论自由 这是一个标准的英国议会制演讲 起承转合总分总 规规矩矩的,但是信息量和力量兼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Uezfuy8Qpc&list=WL&index=54&ab_channel=TheChristianInstitute
2. healthy at every size 这个说法为什么是不对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j0X5Pn4Z_U&ab_channel=RenaissancePeriodization 这个大哥有一点脏话 但是说得非常细 后半段提的实操建议也讲得很好
3. 文学批判入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f6RCtDeK4g&t=471s&ab_channel=moon%21 这个博主讲话特别温柔 教学水平很高
中国父母失去孩子时通常是这么哭的:我辛辛苦苦把孩子养这么大,以后我什么都没了;我的人生毁了,没有盼头了;我以后要怎么活啊?还我孩子。
——全部围绕着他自己。
还记得某个女留学生遇害后,她母亲就是发视频哭,字字哭她自己。一段时间后,她才补充了对女儿的描述,干巴巴的“懂事”“勤奋”等几个形容词。回忆女儿全是女儿给她买什么,女儿承诺未来会怎么“孝顺”她。
有个失去儿子的女人,在孩子的学校门口哭喊着“还我大学生儿子”,仿佛怕人家还给她一个初中生儿子。
所以看到航平爸爸写的公开信,我非常感动。这个爸爸关注着儿子的爱好,和他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变化。那句“感谢他让我们成为父母”,让我忍不住流泪。
小航平虽然如此不幸地结束一生,但他曾经被无比赤诚地爱过,他也爱过这个世界。
我希望航平的家人能慢慢地走出悲痛,继续他们的人生;也希望这世界上有更多的小孩能像这样被父母关注、热爱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