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了区别:长毛象的机制是鼓励用户原创内容的,不是说一定要写什么正经的,“有价值的”,碎碎念也算,废话也算,它的运行逻辑是:“(公开)说话多的人更容易被看到”,并且这种“被看到”会再进一步循环。
这是一种双向筛选,比如,我想大部分人在扩展关注时,都是在FTL看到了有趣的人,然后点下关注——只有公开发言才会在FTL上显示,因此发言较多的人会更容易扩展社交圈。
同时,在筛选关注请求时,更多用户也会更倾向于通过能看到较多发言的活人账号——很多人直接把这点写在了个人资料上,同时,仅举例我自己,我几乎不会通过纯转发的账号。
这些看起来都是很普通的逻辑,但是微博最多的用户其实是转发和评论用户,微博习惯的“关注发内容的中心账号,以转发或评论为中心,衍生发布内容,并进行社交”的逻辑在长毛象几乎行不通,可能这也是很多微博用户觉得“长毛象社交互动性太差”的一个原因。
@eachgo 体感附评论转发特别能激起人的参与感……
@Hydrangea 如果是哈哈党或者最左神评党应该会觉得很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