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也疑惑过地质年代的名称为什么看起来如此混乱毫无规律
因为它们大部分是音译的,有的还多次转译了(…
如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这四个纪,是1830s英国人在本土地质考察的基础上划分命名的,分别是Cambrian (Cambria,威尔士古地名的英文转写), Ordovician(源自威尔士古凯尔特人部落), Silurian (另一个古凯尔特人部落)和 Devonian (Devon,德文郡)。
这部分成果传入日本后,Cambrian、Silurian、Devonian 被以汉字注音:
寒武利亜紀(カンブリア紀)
志留利亜紀(シルリア紀)
泥盆紀(デーブン紀)
再进入中国,成为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
至于奥陶纪,中文读起来和 Ordovician 比较接近是因为奥陶纪的划分一开始并没被日本学界承认,中文译名来自1910s中国学者自英文的直译。
Robert Macfarlane: (在地质学家眼中)“岩石是液态,海洋却是固态,花岗岩像粥一样四处流动,玄武岩像炖菜一样冒着气泡,一层层石灰岩像毯子一样容易折叠。”
我更喜欢前面讲什罗普郡交替的页岩和石灰岩这一段:……那时整个区域是海岸大陆架,眼力可及之处都是温暖的浅水。大量的珊瑚在这里生长和死去,沉积为石灰……山升上来了,河流带下淤泥,珊瑚们窒息而死,将海床变成烂泥。这里是较软的泥岩和页岩。东边的高山降低后,水又变得清澈,珊瑚重新生长,五房贝固定在海床上……沉积为第二层石灰岩。这样的模式不断持续,形成硬的石灰岩与软的页岩交替的地层。
“山升上来了”,“山降低后”,说得那么随随便便的,地球就这么随随便便的。
@Lyndol
感谢!!
@qinfeng0w0 是这本!我买的台版繁中译本,简中没搜到信息,好像没在大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