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xpihxb 你看完了吗?故事好简单呀!但是看得会很着急(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zero 看完了!是很简单温柔的故事!最后一幕真暖呀!
小男孩……太好了这孩子……
我很喜欢他和爷爷在夜里走,听爷爷碎碎念,对面墙上都是窗子的影子。两个人都好好,爷爷知道他着急但又想送他回去努力快点即使会气喘,小男孩虽然心急最后还是说这个速度还可以。
也有好多次面对大人的无力感……小男孩的妈妈呀爷爷呀,真是非常武断。可能经常有小男孩和成人的时候,镜头追小男孩视角偏下,总有一种他抬头想说什么但却没有被看到的感觉。他脾气真好……是我我中间就气死了……(不是。
另外两部怎么样!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xpihxb 温柔的故事吗?我看得直着急!当然结尾还是很温柔的~导演很会埋伏笔,先是老师严厉批评绿衣服小男孩,然后他摔倒让观众对他的裤子留下印象,最后就是那一朵小花!
是呀,那两个人都很好!小男孩儿怕辜负老爷爷心意,还把作业本给藏起来了,没有告诉他找错了人.
是的,无力感肯定是导演刻意渲染的!里面无效沟通也太多了,家长们都不会认真聆听,但我觉得这也挺无解的:那个地方也太偏远了,大家的受教育水平也不高,大晚上的刮着大风还有收衣服啥的,生活太不容易了,实在没法要求更多.
另外两部还行吧,单看可能不好看,三部连在一起看非常有意思!《生生长流》其实是公路电影 把我都给看晕车了
《橄榄树下的情人》比较逗,其实这导演的片子都很逗,影厅里欢笑声很多~~~~太快乐了!(就是有点罗哩罗嗦的哈哈,你看了就知道了!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zero 噢我之前去豆瓣的时候看了前面几个短评。那些评论看起来就不是糟糕结局的样子就比较安心hhhh 我是前面看得生气!就那些无效沟通。
是的!出场的小男孩都要帮忙做家事,看得出来生活不容易,忙于生计就很难给小朋友过多的关注。我知道但还是很气啊……
他好像刚下去就看出来不对了,就塞了本子回头。我觉得爷爷可能也知道?爷爷还说你都没敲门。
好!我之后看着挑!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xpihxb 哈哈你恐怕没法挑,还是按照顺序看才是最有意思的看法(
但你可以先把下面两周的电影挑出来~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zero 还是你挑!生之欲,小树的故事,夜叉,女人步上楼梯时,海上花
(顺带一提已经快!选片瓶颈了hhhhhh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xpihxb 还是按照顺序好了,下周《生之欲》下下周《小树的故事》~
之前你提的那些候选都可以慢慢看啊
@zero 开始债台高筑(不是
@zero 我看完生之欲了!!!好看的!!!
@xpihxb 我明天看!
@zero 好!!!期待!!!
《生之欲》
@xpihxb 我也看完了!还挺应景的哈哈 政府部门的大部分人不干实事,整个社会只能靠少数有责任心的人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推动事情的发展,人类真是糟糕透了……
《生之欲》
@zero 是的!葬礼那场好棒啊……争功看得我真是火起,儿子明明知道爸爸知道自己有胃癌还撒谎埋怨他爸不告诉他!
先有一波人走了?剩下的分两边坐,他们先是表面上依然说功劳是领导的,到特别后来好像是共情到了自己加上酒喝多了吧,就又替渡边说话,结果第二天又很冷漠……一长串真的,哎,好人性啊。真正来吊唁的女人们不发一言地哭,为他的去世心痛。对比得好强烈。
我从这部觉得志村乔演得好棒啊!!就很多时候的眼神啊,两次唱歌啊。我特别喜欢他从女同事那里获得启发,匆匆下楼,二楼的人正在唱生日歌,像庆祝他的新生。
我觉得这部电影里的生就是指向有意义地活过,而不是生存。是?人生追求了?我感觉开头那里在说,庸庸碌碌的政务厅众人是死了,而公园里还有小朋友的欢乐,渡边在这里活着。
情节上像是一个人—两个人(作家带他的探索—两个人(女同事带他的探索—一群人,但看完后感觉又落回了他一个人。就,感觉故事很完整,故事的表达很强烈。看得很舒服!
《生之欲》
@xpihxb 咦?儿子知道他老爸胃癌吗?我咋感觉儿子是确实不知道呢
而且他们这一群人只有一个人在替渡边说话,第二天也只有那一个人在科长踢皮球时生气地站了起来,而这个人就是渡边在市民科的手下. 这说明只有亲自把这些事情一件一件办下来,把所有的困难一件一件经历过,所有的坑一个一个踩过,才真正能够知道它的不容易,没经历过的其他人所谓的“共情”都是毫无意义的假共情.
哈哈男主很可爱呀!总是眨着他那 bling bling 的大眼睛……生日歌那一幕我也印象深刻,不过那个场景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孤寂:一大群人围在楼梯上,你出现在他们的视线里,但其实他们并没有在看你. 你的解释真的好乐观呀!是渡边的新生!我觉得你这个解读明显更合理,也应该更符合导演的本意~
开头?你是说结尾吗?
你好会分析呀!我也觉得故事很完整,表达很强烈,是一个非常工整的小品!而且最重要的修公园使用了追忆的安排,把它放到了最后,就很适合做讽刺!
《生之欲》
@zero 儿子后来把妻子拉到边上说,渡边死亡当天,他在家门口发现一个装存折的袋子,还教他怎么办手续。他这会不就说,爸爸有胃癌为什么不告诉他呢?
儿子视角的话,爸爸肯定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才会给他特地留钱,我觉得他应该能意识到爸爸知道自己得胃癌了。
你说得对!我以为只是情节需要这么一个人……你说得很合理!哎,这么一个人,他在快结尾那个低头,埋进高高的文件堆里……
是啊!他落泪好好看(你。
可能我那会心情跟着!很激动起来了hhhh 就下意识想得乐观、
我记得开头那段,旁白说渡边是行尸走肉?好像也说有的人活着和死了差不多(原句应该更温和。加上女同事作为“生”的一个代表形象,她对政务厅的事务感到无趣。我觉得就是说,这种不做实事的形式主义不算生。
结局,其他人又继续这种活着不干事的、不算生的状态。但渡边就是,虽然死了,但公园也可以看作他生命的延续,他有意义地生活过。
是的!我看到二分之一的时候都快把公园忘了hhhh 我跟着回去把这条线捡起来,渡边也在回头捡他能做的事!
《生之欲》
@xpihxb 第一个问题:我还是觉得没问题呀!拿到一个包裹里面装着钱,也不能直接推断出他爸爸早就知道自己要死了呀,谁都不会往那里联想吧. 然后喝酒的时候大家在努力寻找渡边性格大变的原因,最后大家才找到,这个时候儿子才恍然大悟,他这才知道他爸爸知道自己胃癌的事情,所以他才埋怨他爸爸咋不早点告诉他. 我还是觉得儿子的行为挺通顺的,他应该没有违心或撒谎什么的吧?
我明白你意思了!
“我感觉开头那里在说,庸庸碌碌的政务厅众人是死了,而公园里还有小朋友的欢乐,渡边在这里活着。”——我对这句话阅读理解有误,以为整句话都是“开头那里说”的宾语了~
哈哈你竟然看一半能忘掉公园的事!我就一直记着呢 早就感觉到那是一个重要的包袱
(不过公园的事情渡边应该是一直都不知道的,公民科让那些市民写书面文件的时候,渡边已经请假了,所以渡边“回头捡他能做的事”的时候,他其实并不知道他自己能做什么,而你捡起这条线索之前你就已经知道这条线索了~
《生之欲》
@zero 啊!我把钱袋子理解成遗物。不过这样更合理,他没有认识到这个行为的意义,直到大家拼凑出来真相,他才意识到所以发问了。
冤枉他了……!
是我的我的!
谢谢你读完了这种有语病的话我下次注意
是的,就,故事里的随波逐流……我当时很怕它把重头放在和女同事的关系线,就,也不是不行,但我觉得那样格调比较低……
嗷!你看好细!前面推诿太多了我没看明白渡边知不知道、我放下了心理包袱。他回头去做和他发现去做还是很不一样的!
《生之欲》
@xpihxb 哈哈这种事情很难注意吧!人就是会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写出有歧义的句子呀,发生的时候多说两句解释清楚就可以啦!你咋还开始划分责任下次注意了呢
zero——细节狂魔(
那就下周《小树的故事》再见!
《生之欲》
@zero 嘿嘿谢谢!
是了不起的细节狂魔!好耶下周继续!
《生之欲》
@xpihxb 不愧是了不起 bot
《小树的故事》
@xpihxb 我看完啦!
《小树的故事》
@zero 我正在!还有一小时半看完!
《小树的故事》
@zero 感觉有点像海蒂……?比海蒂塞的东西多一点点、
前半段看得很开心后半段很着急hhhh 感恩节表演才把小树放出来好讽刺……话说表演的是印第安人出于感激送来了食物是不是也是在扭曲事实啊?查了下感恩节起源只是说原住民帮助了清教徒。
不过演到那里的时候,台上印第安人分享食物给外来者,台下的小男孩特地留了食物给小树。好好。
好喜欢前面,前面真好。小树把自己埋到落叶里晚上小狗带着爷爷奶奶找到他,还有送青蛙给柳树hhhhh
这块的背景不太了解啊!关于酒。还有为什么小女孩爸爸会这么讨厌印第安人?
《小树的故事》
@xpihxb 啊确实有点像!但也还是有很多不一样……
确实挺讽刺,最后就直接出来了,也不用再检讨错误了,而且我感觉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没啥错啊,更何况他说的听上去还挺有道理的 是的,表演应该是那种洗脑性质的意识形态表演.
哦!原来那个人的名字是“柳树”的意思!我用的字幕就音译了他的名字为“威娄约翰” 柳树这个人还挺神秘,他是真的会魔法吗?似乎前面他凭空消失了,爷爷去学校找小树也是因为柳树听到了小树对天狼星说话.
背景我也不太了解,印第安人好像就是挺喜欢喝酒的吧!小女孩爸爸那里我也说不上来,可能这就是种族歧视吧!
《小树的故事》
@zero 是的!不太一样!比如这部有意探讨生死,虽然讲得不深。但我还挺喜欢爷爷戴上帽子说后会有期,好牛仔啊!
只是说第一感觉,特别是那种山林生活啊,和爷爷奶奶的这种氛围让我联想到、
我觉得他能认出来很棒啊!明显是老师不知道所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找了个图!
哪里消失了?
我也觉得有点,像故意在把柳树的形象神秘化。单说这个情节,作为亲人应该是能想到小树待在这类寄宿学校不会太适应,节日时来探望也很合理。但剧本把这个契机安排给了柳树、
应该是的……哎小朋友之间就很好,小朋友就不会想那么多、小树怕伤到她不知道怎么开口说牛的事,小妹妹听完很难过还反过来安慰他、
《小树的故事》
@zero 仿佛听到字幕作者:我还是做了一些事情的!(?
是的!刚来就不许他说印第安语!也很鄙视(?)印第安人用物命名的起名方式!
《小树的故事》
@xpihxb 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之前听故事 fm 介绍过的顾桃:https://mp.weixin.qq.com/s/QMrA6hb9w1bihOmBJp8ONQ
他拍过一个纪录片叫《犴达罕》,你可以了解一下看看你想不想看.
最近上了很多新电影啊!比方《悲情三角》(今年的戛纳),《世界末日》(也是戛纳上映,颗粒无收但在北美口碑很好). 这三个电影你来挑两个作为后面两周的吧!
《小树的故事》
@zero 我想看犴达罕!!!(还没看链接文章但看了下简介感兴趣!
好像犴达罕和悲情三角都比较down?那看《犴达罕》和《世界末日》吧!!
《小树的故事》
@xpihxb 我也没看过,不知道会不会 down……
没问题啊,我想调一下顺序,下周《世界末日》,下下周再《犴达罕》如何?《悲情三角》我就自己看了,看了之后告诉你 down 不 down
@zero 好!下周《世界末日》!
我是根据短评判断的hhhhh
@xpihxb 我看电影前都不敢看短评的,怕被剧透……我一点剧透都不想要!哪怕是一丁点!
@zero 我是惯性扫一眼前几个,按照我的经验,前排评论一般不会出现剧透。但确实会有……定调的感觉?
都是各自习惯嘛!我觉得自己去体验故事的原生感就特别好啊!
《世界末日》
@xpihxb 我看完啦~
《世界末日》
@zero 嗷我那会睡了!
我没有看懂结尾,是还是决定离家出走了吗?
看得好难过呀,小朋友这种视角总是很敏感,因为世界单纯很多矛盾都被放大了……
感觉揉进了挺多话题。朋友那儿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对他们一家犹太人的种族歧视,还有教育。公办学校粗暴的教育、爸爸妈妈在他寄予的厚望但又——弟弟偷听到那段,他们好像一直觉得弟弟跟不上进度,他们也都不太在意弟弟的艺术家梦想。
外公走了就好难过。他们搭地铁,有个成年黑人男性过来对朋友说你进不了航天局(是叫这个来吗?)好难受啊,他一定也是被排斥了很多次才会有这样的体会,但又觉得很过分,成年人委屈于自身的境遇甚至听不得小朋友谈梦想。
《世界末日》
@xpihxb 结尾是它没有讲清楚呀 可能是离家出走,我会以为他是去警察局~
没错!儿童视角就是会这样敏感!我看过另一个电影,是讲校园暴力的,更是全程儿童视角,完全第一人称模式跟拍,叫《童一个世界》,电影不长但后劲儿很大,你感兴趣可以看一看~
话题确实很多!也是回忆录性质的电影嘛!你有没有觉得它有点像《阿玛柯德》……最近两年这种回忆录式的电影好像还挺多,《上帝之手》《痛苦与荣耀》啥的
他们还有对中国人的歧视性语言呢,点中餐的时候,那个“ching chang chong” 但那个时候大家还是知道不能歧视的,所以公开场合也会注意,很反映那个年代的美国环境~
他们公办学校那块儿跟中国好像也挺像的,老师太少学生太多的话只能那样了吧!
那个地铁上过来找茬的黑人我是真的不太能理解,他为啥要那么做啊?真的是因为听不得小朋友谈论梦想吗?
外公真是个好人,从爸爸在葬礼外面的汽车里的话就能够感受到. 我好喜欢他们玩的那个火箭啊!飞上去再降落伞下来!我也想玩!我赶明儿也要在淘宝上搜一搜(
《世界末日》
@zero 去警察局搭救朋友吗?也有可能!!
只有一小时出头!我今晚就能顺带安排了!
是的。阿玛柯德更碎一点更庞大一点,也可能是主人公年纪导致接触世界体量有区别、
虽然是私人回忆录但感觉都是拿“经历”作为容器。没想到隔了文化背景还是这么有共鸣,就像你说的公办学校也很像我们这的,其实他爸妈努力给孩子创造条件只希望孩子发展得比自己好甚至为此焦虑也很像中国。
噢噢噢还有那儿!
我觉得不止是公立学生多的关系,私立老师开明了一些(他画不符合作业要求的画老师也没生气),但整体气氛又是另一种压抑。他那节心理健康课我就没看明白,感觉老师问得好生硬啊,而且小男孩那会其实是有点坦诚的,但老师并没有及时处理……
私立的环境可能和那会美国梦也有点关系?“既然你有机会可以把握并通过机会来争取未来,那你就该务实地去做”这种压迫感?还有那几个有钱小孩的氛围也太不友好了。
我觉得是他也曾经有过梦想,但是却因为黑人身份碰了很多壁。他痛恨这样的现实但无力改变。对小朋友讲就像是对小时候的自己讲,你不要做梦了。感觉是无能为力之下的宣泄行为。可以理解但确实!!!很不好!!!干嘛对小孩啊!!!
我也觉得!买!
所以我很不理解为啥家里觉得他不优秀……既有航天的兴趣,也有绘画的天赋,就因为不如计算机制图热门赚钱嘛。即使如此也是优点啊,为什么觉得他不如其他人……
《世界末日》
@xpihxb 哈哈期待你看完后谈谈感受~
我是越来越觉得文化背景导致的差异其实并不太大,比起差异,全人类相似的点更多~
哦?你觉得心理健康课生硬吗?奇怪了,不知道导演是怎么想的,我觉得心理健康课超好啊!这不就是普普通通的心理咨询的过程吗?你说的没有及时处理是什么意思?
画画课的老师确实不错,他去学校偷电脑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画被贴在了橱窗里,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瞬间,只是这个瞬间如何影响到了他后面就没有展开了~
对啊,干嘛对地铁上一个不相干的小孩儿说那样的话呢?我不能理解(
最后一个话题不是和现在的(中国的)情况也很像吗?不过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分时代不分地域的问题,即,这个社会并没有包容开放到一个人想做什么都可以,一方面是因为还远远没有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生计对很多人来说仍然是大问题;另一方面,大多数人都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有梦想的人. 所以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有一种“主流”的成功模式,家长便把这种模式拿过来以爱之名为孩子套上枷锁.
《世界末日》
@zero 好噢!
是的是的,这句话我好像在哪看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比差异多。
心理咨询课是这样的吗?我没去过。我理想中是徐徐图之先聊点日常熟悉一下,我觉得老师的问法开门见山,而且每次都问得很直接。这可能也是文化差异?或者是我自己思维习惯?我觉得人的心事是会回避这种“直接的问题”的。
他在心理教育课上表现了他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但老师没有作出引导。不过想到这里感觉我在拿商业性的一对一心理咨询的质量在要求老师,毕竟她要面对好些孩子,没办法对每个都采取行动。
对!我也喜欢那里!
这就是修养问题了……!
你说得对。啊啊啊啊。再把视角拉到成年人的高度就是这样的 能get到苦衷、没办法、生活的压迫,和不得不实际,但还是,,,
我觉得社会营造了这样的环境并形成了标准,但他的家庭教育依然是很有问题的。看外公也对他有所期望,但外公的教育就很温和。他不想转学,外公就好好跟他讲。但爸爸妈妈都不是这样,他俩和男孩沟通的时候都占据了主体性,你得听着,他们不想听小男孩的。两兄弟之间的矛盾也是父母不好好处理所以长期存在的。
当然父母也是,父母也是奔波于生计并且受限于环境。
我有时候在想,会不会有从原生家庭里完全没有得到过心病的人,得长成啥样啊好想看看……
《世界末日》
@xpihxb 嘿嘿被你给发现了,那句话我是借用的,原话是一个关于性别的研究,“男性与女性之间相似比差异要多”. 不知道你是不是看了相同的东西.
关于那个心理健康课的老师的专业水平到底怎么样,我没有足够的知识来判断,也许需要找个心理咨询师问问意见. 其实我就是在拿商业性的一对一心理咨询的质量在要求那个老师,我也依然认为她做得挺好,“问得直接”在我看来是个优点,也没准是文化差异的问题. 你说“老师没有(对孩子不适应新环境)作出引导”,这个我愿意帮她辩护一下,因为电影里这个镜头只有两三分钟的样子,在我们没有看到的比方说剩下四十分钟里也许会有.
最后一个问题,我觉得“完美”的原生家庭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比如说对孩子的照顾和锻炼孩子的独立,这就是完全矛盾的事情,两边的好处不可能兼得,要看一个“度”,看教育方式是否适合孩子. 但是,“从原生家庭里完全没有得到过心病的人”,我认为多得很. 原因还是事情的两面性,一个人只要足够成熟,就能够同时看到事情的两面,如果他再有乐观的精神,便能够从积极的那一面获得能量,避免从消极的一面得到心病. 这是我的想法.
《世界末日》
@zero 应该不是……我基本不会看正经研究hhhhhh 想到跟你讲。
可能也是性格的关系!如果我有什么事被直接问会觉得很难堪……接受自己是被孤立的,是不合群的(类似这种情景)就很要时间力气了,更别提说出来……还是被问到……
确实。毕竟是回忆录性质。导演有“选材”的行为,重点不在那里可能就略过了。
我也觉得没有完美的家庭,就像你说的,只能是找适合。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刚好是孩子需要的,那应该就不会有心病吧。
我也觉得有从原生家庭出来没有心病的小孩hhhhh 但我的想象无法具象化、
我觉得你的假设是不可靠的。小孩子怎么成熟呢?只能说有过心病的小孩子在足够成熟之后能够更客观地看待、接纳这部分,但这也是有过心病。而小孩子是不是积极——我觉得人的性格是天然和后天都有影响吧,有的原生家庭就可能会带给小朋友消极悲观的心病呀。
《童一个世界》
@zero 妹妹好了不起呜呜呜妹妹好棒呀。她真的一直在想办法怎么救哥哥,找老师找爸爸,总是去安慰他。
开始哥哥回答不了妹妹为什么那些人要这么做,说他也不知道。后来他可以回答一点点了,哎,哎。仿佛看到微缩现实,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然我也能理解到他的逻辑是,总有人要受欺负,他不想那个人再是自己了。
哎看得我好难受,在想如果自己小孩遭遇校园暴力咋办——只能说幸好自己没有小孩(不是。
话说他们校园暴力也太!!!太狠了我的天!!!!我看的网络小说校园暴力都是撕作业本,在课桌上写脏话,扔书包传谣言这种……扔垃圾筒套塑料袋按头进马桶我的天他们也太嚣张了……(当然都是不好的行为……
我不太确定,妹妹后来是因为觉得哥哥不反抗就这样被欺负很丢脸才和哥哥割席的,还是因为希望融入女孩群体才和哥哥割席的?
还有后来为什么会不想换座位呢?
《童一个世界》
@xpihxb 哇!你行动力好强,这么快就给看了!我是今年三月份看的,很多都记不清了,你最后提到的“不想换座位”我就已经不记得了
和哥哥割席,我印象中当时我的理解是为了融入女孩儿群体吧(?)
是吧!这个电影就是巨难受,虽然才一个多小时,但是全程压抑,像看了俩小时似的!而且爸爸、老师都几乎已经做到非常好了,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贫穷落后的地区估计更是无解……
《童一个世界》
《世界末日》
@xpihxb “有过心病的小孩子在足够成熟之后能够更客观地看待、接纳这部分”——嗯,我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啦!不过还有另一层意思是,如果家长足够成熟的话,就可以教/展示/引导孩子全面地看待问题!
关于乐观与积极到底是天生还是后天——好难的问题!我倾向于先天多一点~
《世界末日》
@zero 是噢!想到一些虚构作品里很成熟的小朋友!(阿宅就是从虚拟作品里看世界的
我也没有定论hhhh 所以我只能说是都有。而且我觉得……很难去定义我现在的性格是我天性如此还是小时候被建构的。因为我们有记忆的时候我们已经是这个样子了,但在那些我们不记得的小时候也是有像家人或外界的学习过程……就是很难说,我在(0,0)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
《世界末日》
@xpihxb 应该找找看有没有那种同卵双胞胎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下长大的事例/实验什么的 看看他们的性格到底是相似还是差很远
《小树的故事》
@xpihxb 我是下载的资源没有字幕,于是在字幕库上搜字幕,那里只有两个字幕,我就随便选了一个,说是改了一些错别字的版本,改的主要是“的地得”.
挑战权威:有道理. 爷爷奶奶教育方式很好!感觉那个学校的老师啊校长啊什么的也有点歧视印第安人的样子.
啊!祭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