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校论文痛苦地遇到中国年号和公元纪年换算问题:

有些期刊(印象里欧美港台的会比较多)会要求标出论文中提到的主要人物的公元生卒年。这个要求我能理解,标出生卒年可以让做别的时段的读者大致把握这些人的活动年代以及先后关系。但是,农历和公历在农历的年末时会发生跨年问题,尤其是在宋代以后能精确到人物的生卒年的具体月份的时候。
我碰到的最极端的情况就是李梦阳,他生于成化八年(1472)十二月七日,换算成公元是1473年1月5日;卒于嘉靖八年(1529)十二月二十九日,对应公元1530年1月28日。所以,他的生卒年的公元纪年写法是:1473-1530。

但是之前跟A老师课上这个问题时,A老师说这种写法是nonsense。他认为就应该把公元纪年和中国年号一一对应,比如成化八年就应该是1472年,成化八年出生的人的生年只能是1472年。A老师没有说理由,但我大致能理解,因为如果读者看到我写李梦阳的生卒年是1473-1530,那么就会反推以为李梦阳的生卒年对应年号是成化九年到嘉靖九年(因为没有标月份,读者基本不会考虑这个问题,而只会拿纪年表对照换算),而这个反推并不成立。为了避免这种反推的错误,所以就应该把年号和公元纪年一一对应。

于是我给编辑写信,说要不写1472/73-1529/30怎么样,这样最准确。编辑回复:为了节省篇幅,还是1473-1530吧。
我:好。

@Convallaria 诶我们early modern剧场史也有这个问题,因为当时是3月过年,经常会需要写1601/2这种写法
感觉就是有的学者/期刊会很认真,很多人也就一下子带过去了,其实细节就会差一年

@aglarien 是的,而且实际上大部分研究者也不会核查吧,就是随便搜一下就写上去了。我还碰到一个崇祯十六年十二月去世的人,只知道他是十二月去世但不知道是几号,于是查了一下十六年十二月一日发现已经到次年了,就把他的卒年加了一,和通行大部分写法不同。但其实应该没人在意这个……

Follow

@Convallaria 确实……我以前研究的时候还遇到过,因为这个原因,某16世纪演员看起来好像是20岁做的某事,我后来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当时法律规定21岁才能分割财产,没有财产支撑他怎么做的这件事,一细查才发现他其实当时满21了。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小球飞象

本实例是獭獭客厅,提供小球飞鱼,壁炉,风铃,獭獭提灯,散乱的书本和小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