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 维塔 🌕🌕🌕🌗🌑
关于巴西一部分“社会性死亡”的被社会、家庭遗弃者民族志。作者从采访个人讲述到寻访档案、采访相关人,细致地梳理卡塔里娜的经历,探寻像卡塔里娜这样的贫穷病人为何会被医疗系统、经济体和家庭排斥,最终被放逐至“维塔”而再也不能返回曾经生活的世界。致人“发疯”并不是精神病的力量,这些力量中有巴西政治变化引起的医疗体制改革、精神卫生工作的变化,有经济的进程;也有整个社会对女性、平民主体性的故意忽视;最终这些力量影响到最小的单位:家庭,家庭成员决定放逐谁、保留谁。读起来很快,结构很好理解。
读过 Bitch
https://neodb.social/book/0VDGZtBDucrchio651Syj2
作者在后记中讲写这本书前以为科学就是客观的,没想到有如此多文化偏见污染。作为读者有类似的阅读体验,抱着“雌性动物趣味知识”的心态去,没想到颠覆了如此多对科学、自然和性别本身的传统认知。从一开始知名度相对较高还算符合二元范式只是被拿来当作“反例“和”异常“的雌性主导如封面传统反派 hyena 和动物中的性多元如“传统单偶制象征”信天翁中的雌性同性伴侣等开始铺开,到完全不同的社会构建如倭黑猩猩和虎鲸等展示可能性,再到颠覆二元与繁殖认知的孤雌生殖乃至家喻户晓的小丑鱼的流动性别…循序渐进配上作者幽默 sassy 的文笔娓娓道来看得很爽,不知简中《她的力量》传达出几成。虽然书中也不吝引用争议性先锋理论,但重新审视固有“事实”确实能重新思考诸多预设立场和偏见。引用封底评论:应该列为学生必读材料。四星半
Side note,《Bitch》这个名字过于切题巧妙(因为本意就是雌性动物,在近现代被化作污名化称呼,又在当代被 reclaim,实在是特别切题),但可以想像 sadly 会影响销量和 SEO,我都能想到作者坚持要用这个名字和出版方 argue 时候的样子了 🤣(中文版的《“她”的力量》显然就 tone down 了)。
分享一点最近找资源的网站
搜大宝:https://soudadao.com/t/movie
胜在界面简单清晰
SS的笔记:
https://link3.cc/ssean
点800T资源搜索进金山文档,文档要登录
@Aetherpack 辛苦了!(100G的数据内容好夸张啊)
由这个case可以明显看出“性”本身不能被称之为一种资本………(我记得情色资本是一个理论,上野千鹤子有在书里反对过这个理论,好像是始于极限)掌握“性”(自己的或别人的)才是资本。
翻了一下翻到了:
「实话告诉你,我对“情色资本”这个概念持批判态度。据说它是社会学家凯瑟琳 · 哈基姆参照“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创造的概念,但我甚至认为它在社会学层面上根本立不住脚。因为“资本”本该是能带来利益的东西,而且除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学历和执照)、社会资本(人脉)等无形的资本也都是可以获得并积累的,但情色资本不仅不能通过努力获得(有人说可以,但终究是有限度的),还无法积累,只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此外,其价值只能被单方面评估,而评估的标准完全掌握在评估者手中。换句话说,在资本的所有者对资本没有控制权的状态下称其为“资本”显然是错误的。资本主义从根本上与私有权挂钩,而情色资本的归属者(即女性)是否拥有其所有权都是存疑的,在这种情况下称之为资本,不过是一种带有误导性的隐喻罢了。这个概念只是对“年轻漂亮的女人更占便宜”这一通俗的社会常识做了些学术层面的粉饰而已。」
#始于极限
@leslian 忍不住插嘴之前读讲中国女权运动的书的quote:
"As long as the government continues allowing men to abuse women—in the home, on public transportation, or in the workplace—men are more likely to accept a one-party dictatorship." (Leta Hong Fincher, Betraying Big Brother)
之前读另一本讲美国黑人女性的书里有一样的意思,一下子没找到quote🙈
@board
8.13更新:这个插件通过chrome审核啦!请直接在这里下载就可以 :https://chromewebstore.google.com/detail/ao3-formatter/lgleopnbcleoicdipjplmbfckbcnpfmg?hl=zh-CN&authuser=0&pli=1
请同人女象友食用!AO3排版调整插件(……)
因为很多中文作者不太给同人排版,AO3对中文的支持也不是特别友好,在电脑上看经常觉得密密麻麻的眼都花了 这个插件可以调整字体大小、行间距、是否段首缩进两个字符以及最大宽度,使用前后效果对比请见p1和p2👇
插件本体长p3这样ww
因为chrome商店还在审核,所以可以从google drive或者百度网盘下载zip,解压后去chrome://extensions中打开开发者模式,上传解压后的文件即可使用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JnOsaL4d14iO5q0vaaBQA?pwd=l01s
提取码:l01s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FdhCo6ail9N9aN4tNxbrprtRPQUxm355/view?usp=sharing
【空笔芯、牛奶盒的交易背后:“全家上阵” 喝牛奶 空笔芯越多证明“学习越努力”】 #谁在大量购买空牛奶盒空笔芯 2024年7月,一位来自上海的家长正在为攒空牛奶盒做准备。她的孩子9月即将升入小学。学校开家长会通知,出于环保目的,呼吁家长每个月带孩子收集空牛奶盒,洗干净后,交到学校,不要求数量,自愿参与。虽然没有强制要求,这位妈妈还是很难放宽心。她了解到,以往,每位家长都会交。她计划,开学后先按每月上交50个准备着,确保自己“不做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就行”。
孩子没有喝牛奶的习惯,接到通知后,她开始让孩子天天喝。喝牛奶、攒牛奶盒,在这个小家庭里,变成了一项“全家上阵”的任务。努力喝了一个月之后,她发现,只能存下20个,于是,决定上网买现成的空牛奶盒。
杭州市钱塘区一所小学,2023年4月发布的一个牛奶纸盒回收与利用方案的细则,大概可以呈现收集空牛奶盒活动的背景。方案提到,人们日常喝的牛奶、饮料的包装纸盒,都是可回收的,有价值的资源。鉴于此,当地的教育部门试图从小学生开始,倡导“低碳”理念,引导树立节约意识。他们希望,学生可以自己去收集废弃的牛奶或者饮料纸盒,而且尽量回收自己或家人喝过的,并不建议去捡别人的。环保活动自愿参与。
同样生活在杭州的一位家长告诉深一度,她孩子所在的学校也没有强制要求,但不交“孩子不乐意”。班里每个月会评一次先进,交得多的可以评先进,获得老师的认同,没有交的,就没有机会评选了。在这种氛围下,作为家长,很难不交。但空牛奶盒究竟怎样被再利用,她并不知道,“交上去后也没后续了。老师没说,我也没问过,我们不管这些”。
不只是空牛奶盒,空笔芯的交易在网上也热闹地存在了很久。杜彦彬今年大学毕业,他告诉深一度,2018年,他在山西一所中学读初三时,就开始交笔芯。他记得,班主任会在言语上给大家压力:“你们成绩好的一天交一支交不出来吗?一般的学生三天一支也交不出来吗?”
为了快点用完笔芯凑数,没事的时候,杜彦彬就拿一支笔在草稿本上乱涂乱画。他说,还有同学,会去厕所把笔芯里的油墨吹掉。有段时间,为了交空笔芯,他还会买AD钙奶。AD钙奶配的吸管比较硬,他可以把笔芯头接上去,当作一根空笔芯上交。“老师也不在乎你笔芯的真假,只要够根数就行。”他的造假并没有被发现,但不交会被打戒尺,还要罚钱。后来,他无意中上网搜索,发现有现成的卖,就十几块买了几百根空笔芯,卡着三天一根的频率上交,一直用到毕业。
同样来自山西的一位高中生说,高三期间,他们也曾短暂实施了几个月交空笔芯的活动,班级之间PK,以此来衡量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交得笔芯越多,越证明这个班的学生努力。
在广东、河北、湖南等地的个别学校都有这样的方式。温倩正在广东一所私立中学读高二。她所在的学校,收空笔芯有正式的名称,叫“笔芯行动”,匹配着另一项所谓“笔不离手”的计划。温倩告诉深一度,他们学校“笔芯行动”要求,每个学生每星期最少交一支空笔芯,不交会扣量化分。(文中为化名)更多内容请查看原文>> 网页链接 https://3g.k.sohu.com/t/n812562325?serialId=895101c26a749e72e9af53b86cc0a0ca&showType=news
【空笔芯、牛奶盒的交易背后:“全家上阵” 喝牛奶 空笔芯越多证明“学习越努力”】 #谁在大量购买空牛奶盒空笔芯 2024年7月,一位来自上海的家长正在为攒空牛奶盒做准备。她的孩子9月即将升入小学。学校开家长会通知,出于环保目的,呼吁家长每个月带孩子收集空牛奶盒,洗干净后,交到学校,不要求数量,自愿参与。虽然没有强制要求,这位妈妈还是很难放宽心。她了解到,以往,每位家长都会交。她计划,开学后先按每月上交50个准备着,确保自己“不做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就行”。
孩子没有喝牛奶的习惯,接到通知后,她开始让孩子天天喝。喝牛奶、攒牛奶盒,在这个小家庭里,变成了一项“全家上阵”的任务。努力喝了一个月之后,她发现,只能存下20个,于是,决定上网买现成的空牛奶盒。
杭州市钱塘区一所小学,2023年4月发布的一个牛奶纸盒回收与利用方案的细则,大概可以呈现收集空牛奶盒活动的背景。方案提到,人们日常喝的牛奶、饮料的包装纸盒,都是可回收的,有价值的资源。鉴于此,当地的教育部门试图从小学生开始,倡导“低碳”理念,引导树立节约意识。他们希望,学生可以自己去收集废弃的牛奶或者饮料纸盒,而且尽量回收自己或家人喝过的,并不建议去捡别人的。环保活动自愿参与。
同样生活在杭州的一位家长告诉深一度,她孩子所在的学校也没有强制要求,但不交“孩子不乐意”。班里每个月会评一次先进,交得多的可以评先进,获得老师的认同,没有交的,就没有机会评选了。在这种氛围下,作为家长,很难不交。但空牛奶盒究竟怎样被再利用,她并不知道,“交上去后也没后续了。老师没说,我也没问过,我们不管这些”。
不只是空牛奶盒,空笔芯的交易在网上也热闹地存在了很久。杜彦彬今年大学毕业,他告诉深一度,2018年,他在山西一所中学读初三时,就开始交笔芯。他记得,班主任会在言语上给大家压力:“你们成绩好的一天交一支交不出来吗?一般的学生三天一支也交不出来吗?”
为了快点用完笔芯凑数,没事的时候,杜彦彬就拿一支笔在草稿本上乱涂乱画。他说,还有同学,会去厕所把笔芯里的油墨吹掉。有段时间,为了交空笔芯,他还会买AD钙奶。AD钙奶配的吸管比较硬,他可以把笔芯头接上去,当作一根空笔芯上交。“老师也不在乎你笔芯的真假,只要够根数就行。”他的造假并没有被发现,但不交会被打戒尺,还要罚钱。后来,他无意中上网搜索,发现有现成的卖,就十几块买了几百根空笔芯,卡着三天一根的频率上交,一直用到毕业。
同样来自山西的一位高中生说,高三期间,他们也曾短暂实施了几个月交空笔芯的活动,班级之间PK,以此来衡量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交得笔芯越多,越证明这个班的学生努力。
在广东、河北、湖南等地的个别学校都有这样的方式。温倩正在广东一所私立中学读高二。她所在的学校,收空笔芯有正式的名称,叫“笔芯行动”,匹配着另一项所谓“笔不离手”的计划。温倩告诉深一度,他们学校“笔芯行动”要求,每个学生每星期最少交一支空笔芯,不交会扣量化分。(文中为化名)更多内容请查看原文>> 网页链接 https://3g.k.sohu.com/t/n812562325?serialId=895101c26a749e72e9af53b86cc0a0ca&showType=news
@sucha 觉得还有一个因素是中文语境下理解“爱”的framework经常是传统的“恩爱->报恩”,父母-子女、夫-妻、君-臣、国-民都是在这个framework下的同构。当把爱作为一种“恩赐”(因此具有“物/object”的属性),顺着这个hierarchical/不平等结构很容易就滑向“投资型”的不管对方想不想要这个爱就认定对方应该回报它,又或者是滑向“道德绑架型”的放弃了物质回报于是要“听我的”。
但我觉得爱也完全可以是一种creation和mutual aid。在这个不同的framework下,爱不是消耗性的“付出”,而是interaction(因此不具有“物/object”属性,进而没有零和或者交易的概念,而是一种具有temporal维度的“行为/practice”),在过程中使用一些资源(e.g.精力、时间、情感)去共同创生出另一些新东西。爱不天然失去什么,被爱也不天然获得什么。
关于无条件的爱还有一个感受就是很多人把它神圣化了,变成了一种圣人之爱,仿佛无条件的爱是一种无暇的、没有缺憾的爱,父母不仅要爱孩子还应该永远情绪稳定地、饱满地爱孩子,对孩子无限包容,不是这样的
无条件仅仅就是没有条件,我对你的爱不因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无论你高矮胖瘦,贫穷富有,或者极端点说,哪怕你杀人放火变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大恶人了,我依然爱你,但这份爱不意味着我不会伤心,不会痛苦,不会愤怒,不意味着我会赞同你的每一个选择,无条件仅仅意味着没有条件而已
【每日空谈误国】
今天很热,想不出什么好的空谈题目,拿过去的想法回个锅。
看到这个消息有些朋友可能会惊讶于为什么你共要有计划大规模地破坏法制,不光是破坏法制的实际建设,还要从根本上扼杀法制的根源,也就是法学的研究。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司法和行政是两个逻辑,两种思路。在一个逐步通向极权主义的社会,司法不一定是政治的敌人,但一定是一个在政治眼里非常讨厌的障碍。
司法的特征在于:它考虑的是在法律认定范围内的证据、取证的过程和方法等环节。
用一句话来说,法律更关注的是曾经发生的事情。牵涉其中的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怎么实际证明发生过这些事情?这个”牵涉其中的人“不仅包括涉案人员,也包括司法人员。
然而政治就完全不同了,政治考虑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态都要考虑会对未来产生什么影响。
最简单的例子,假设我现在满脑子想弄死一尊,但我只是想一想而已,也没发表任何威胁的言论,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法律能判我罪吗?不能。
但如果被一尊开了天眼看到了,知道这小子恐怕心怀不轨,把我扣起来押解进京一枪崩掉,那就是个政治行为。因为一尊考虑到的是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提前部署而已,就像老毛的名言:百忙之中走一步闲棋嘛!
这个时候,如果还有依法办事的工作人员看到我被押解了,估计心里就会嘀咕,甚至会大声发牢骚:这个家伙啥也没说,啥也没做,连寻衅滋事的具体行为都没有,难道真的就硬判他死罪?这怎么能服众?
司法就是这样给政治添堵的。坦白来讲,在孟德斯鸠的设计当中,给政治添堵就是司法的天职。
在极权主义社会,政治权力无限扩张,当然会认为司法的存在阻碍了权力的运转。
从当年红卫兵踩在宪法上殴打国家主席刘少奇,到严打时期冤杀无数人的流氓罪,到今天的寻衅滋事罪,到一尊修改宪法,再到爱国主义教育法、港版国安法、二十三条……可以说在立法层面,你共很难再有什么更大的动静。但极权的扩张是一个永不止息的过程,它不能不扩张,不能不继续破坏法制,所以这次朝着司法的层面入手。因为再怎么荒谬的法律,也要靠司法系统去执行,他们跟一尊辩经一尊估计也很烦。所以这次直接把保障司法公正的所有思想和理论资源连根刨个干干净净,让之后的法学生连跟一尊辩经的理论资源和实践训练都没有,这下才算是真正的长治久安了。
如果大家对”极权主义社会中的司法可以变成什么样子“这个问题有兴趣。我推荐大家看两篇小说,一篇是卡夫卡的《在流放地》,另一篇是菲利普·迪克的《少数派报告》。看看一个体制在不宣判罪名甚至不掌握犯罪事实就可以判人刑罚的时代能孕育出什么样荒诞绝伦的故事。
而这些故事,估计很快又要在中国重演一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