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轻体力活的想法,叠
「轻体力活」,听着挺美好的,尤其是带着个轻字。可是一旦真正探索更多就会发现:这个轻体力活的「轻」,几乎可以和法律界定的轻伤的「轻」有异曲同工之妙。
轻体力活其实可以涉及很多岗位,无论是看店柜员,外送员,分拣员,仓管员,门店助理等等大约都落入这个范畴。
我个人的概括是,这些看起来一次次的细碎工作重复下来,都会让人逐渐靠近精神崩溃的边缘。
我想,这也是为何服务业相关人员这么容易「爆发」,无论是manner咖啡店员事件,还是骑手愤怒的抗议、对被侮辱止不住的暴怒。所有都事出有因。TA们所承受的一切都太沉重了。难过地说,TA们是世间最能吃苦的人。
我写过自己当咖啡店店员的观察,因为亲历所以深深地感慨:真的挺辛苦的,工作时间几乎不可以坐下,忙的时候脚不沾地。
我以前读过关于「柜姐」的观察文章,里面提到她们每天只能站着,职业病是膝盖积液,病发率很高。很多柜姐都是年轻的时候想着多挣钱,年纪渐长就身体受不住辞职了。虽然工资过得去,可是身体大大劳损。我总是观察到柜姐们站着低头玩手机——门店冷清,无甚可忙。
外送员也是我常观察的人们。没有单子时他们会聚在停车点闲聊,或者刷手机,总之是户外,南方夏日的户外。有单子时或慢吞吞地看着短视频踱去客人那儿,或小跑着听短视频赶过去。TA们在高温里穿冰袖,捂着下半边脸。
这次我想分享的是一个新的岗位观察,外送分拣员。听起来很理想对不对?不用和人接触,只需要在仓库里理货分拣就可以。实际上,因为仓库很大,需要到处跑。每天4-6小时的劳作需要费2-3万步的体力。
这是什么概念呢?
我早晚遛狗20+分钟,出门通勤,跑步5公里,步数才有16000+。一对比就意识到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份工作了。而且这样的兼职时薪只有20人民币上下。
应聘的时候主管劝我想清楚,身体不好还是做原来那份工作比较好,不然我真的会吃不消。我们谈话的氛围挺友好的,我能感觉他不是看不起生病的人,而是实话实说,也怕我过后离职白白投入培养成本。
以上我所提到的种种,就是当下国内的中底层人们面对的生活:被极度压榨,疲于奔命地提供他们这辈子几乎不会享受到的服务,以赚取微薄的薪水,赚一口气。
最后,我想到一个无理论支撑而直观的样本。在一个最旺的商业区里,截取服务业人员数量+未进行任何消费的客流数,购买吃喝商品的人数,购买耐用品的人数,购买奢侈品的人数。这些数据,只要一想就有所感受。
这世界真是太令人绝望了。
转一个 【i人装e指南】
I人无痛装E(经验实操版)
以下内容是观察身边多个 E 值含量70%以上的友友的总结,通过模仿,至少能应付70%以上的弱社交场合,祝I人友友在必要的情况下无痛装E!
1⃣️想到什么就要立即行动,不留犹豫的时间!
比如餐具不够了立即就去找服务员,不知道路就立即去问路人。把注意力从“该不该”迅速切换到“怎么做”上,把想法感受切换成行动,注意力完全放在事情上,就能从源头上减少内耗的可能,不然很多事情拖着拖着就再也不想去做了!
2⃣️不确定别人的想法,就直接问出来
不少人会因为顾虑其他人而牺牲自己,怕别人对自己不满意又不好意思问,于是猜来猜去弯弯绕绕,后来自己也搞不清自己是怎么想的了。这种情况下,E人朋友往往会选择坦诚问出口,并且在收到回答后也相信对方的答案,这样就会减去很多由不确定性带来的顾虑和内耗。
4⃣️注意语音语调,理解“爹味儿”,成为“爹味儿”
这里的“爹味儿”指能让别人觉得你很自信的肢体语言和表达方式。比如在讲话时注重眼神交流不躲闪,手指不要不停摆弄面前的东西,避免透露出你的紧张和局促。
讲话时语速不要过快,音调可以适当放低,营造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讲具体细节时有保留但态度笃定,这样不会让人觉得你在很急切很紧张地分享,反而会觉得讲话很自信很有说服力。
5⃣️丢掉包袱,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做自己人生的主角!
发自内心相信自己就是E人,没那么多人关心你,大家都在忙着做自己的人生主角,干嘛在意在别人的剧目里有没有演好配角?牢牢记住这点并且在每一个觉得丢脸的场合自我暗示,慢慢就会放开乃至放飞自我了。
反正陌生人一辈子也就见这么一次,他们都是我人生中的npc,干嘛要在意他们的看法,自己开心就好,毕竟有些珍贵的体验也仅有一次,因为顾虑别人的看法,不去尝试反而会更可惜!
6⃣️学会无意义地聊闲天
我的经验是可以抓住一个人身上最表面最直接的部分开始聊天,比如抓夹在哪里买的,皮肤怎么这么好,今天衣服真好看有没有链接,这样就可以主动开启社交啦。
或者主动分享一些最近看过的东西,比如影视剧、最近上映的电影,最近看到的新闻等等,分享这些与个人信息无关的内容不会泄露你的隐私,又多了一个话题可以展开讨论。
7⃣️没事多听相声/看脱口秀提高幽默感
8⃣️停止每天过度反思、社交后不复盘
玩过 开箱整理
https://neodb.social/game/5VZkB0aY1OQPHWG9u5Gldt
8 月玩过最让人放松的游戏,但也舍不得停下,整理摆放上头之后五个小时迅速地过去了......在很宁静的音乐里,从给一个陌生房间开箱整理开始,通过物品熟悉这个房间的主人,跟随她搬进不同人生阶段的每一个住所。每次看到熟悉的物品、背后应该有一段故事的物品、不断更新的电子产品、越垒越高的游戏卡带都感受到时间在加厚;隐藏成就超幽默;哎呀都来玩吧!
上次有网友问了那本宝来分享一下这个看电视学来的怎么安排游泳训练计划
看的电视在这里 https://space.bilibili.com/7283282/channel/seriesdetail?sid=1065181
以下是我写的笔记:
一个游泳锻炼session呢基本上分成5个部分
1. 热身:下水前拉伸、下水后随便游个一两百米意思意思
2. 基本功和技术动作:各种泳姿各有技术动作要练
3. 体能组:这是大头,按量来算,可以安排个五六百米到两千米。然后这部分的强度用“包干时间”来控制,意思是连游带休息的时间在单位长度里是固定的。比如说50米安排两分钟,那么1分钟就游完了就可以休息1分钟再出发,一分半游完就只能休息半分钟。
变强了就可以缩短这个总时间,比如说50米缩短到1分40秒完成。也可以规定游的时间,比如说还是1分40秒完成,但是游的时间在1分10秒内,强制休息30秒以上,这样提高了强度也能保证恢复时间。还可以拉长单位距离,就变成300米的一个大组,在10分钟里游完,中间怎么游再怎么休息就可以自己安排,比如说前面游快一点,最后集中多休息半分钟。
4. 冲刺组:按最快速度冲刺50米,休息一下,还有力气就再来50米
5. 放松:再非常缓慢地游个一两百米,然后上岸拉伸一下
所有锻炼呢都需要不断加大难度,因为我们的身体就是在不断变强的,所以为了一直能锻炼到,就每次都要比上一次练得更难,此谓 progressive overload, 游泳的 overload 一方面是量,也就是里程数,另一方面是速度。推荐是先增加里程,让体能先增加,在此过程中动作也会越来越熟练,然后再增加速度,也比较容易成功,可以避免挫败感。 #放学后运动打卡
读过 拼团人生
https://neodb.social/book/6BjQblK69sDxYM1x1doG9s
我们东亚女人太需要这样的一本书了:的确不算是很严肃的东西,只是两个一起生活的友人在讲述她们如何认识、如何发展出友谊、如何在对方身上看到闪光点、如何决定把积蓄都掏出来买房,开启搬到一起共居的生活。生活也不是在搬到一起之后就画句号的,人也不会停止变化,后半本讲了许多她们的矛盾,生活习惯的迥异、性格的差别,但是她们一直在真诚地相处。这本书看起来脑子里会有中文播客女主播的声音在读,除此之外真的是很增加人生体验的一本读物。
读过 轮舞
https://neodb.social/book/1XECQz0pjUha1IsHN9VtZR
首尾相接地讲了很多接近于“爱”的人际关系,也包含很多那个时代男女之间的权力关系。其实每个幕都可以作为一种现实男女关系的类型去看,感觉学到了,但不太想学这样的东西呀!
读过 毫无意义的工作
https://neodb.social/book/3Q5wS0AqqWHlsPjHq205oH
20% 很风趣!卷首的那篇论文深深吸引了我,事实上整本书也有很严密的对狗屁工作、狗屎工作以及类别、其产生之社会心理的阐述。也是码了很久终于开看
看到最后30%的时候感觉理论变多变难了,以后有机会会再读
在读 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批判性设计及其语境:历史、理论和实践
https://neodb.social/book/7OUABphjcOiO3gF1Xtir3L
翻译偶尔还是挺让人无语的,但理论讲得还比较清楚,是需要拆着吃的论文不是教育目的的书,适用于学设计批评的人来对照案例了解理论概念和需要使用批判性设计方法和策略的人读
我所见的公公大多有过强的性别意识(gender),而嬷嬷大多有过强的性欲意识(erotic),cp粉则大多有过强的专偶制意识(monogamy),这让只是想嗑人和人互动的我很崩溃
#绝望鸽头炖菜
Mentorship项目开始以来,已经交谈过+正在预约中的mentee已经快20位了。我也有了一些体会:
1.大家还是满怀希望,希望生活可以变好。每个人心里隐隐约约都是有理想中的自己的样子的,而且愿意为之努力。
2.我收到的问题中,大部分是should I 类型的问题,想让我帮忙做选择。但我觉得他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how and what questions. 思考完“怎样”和“什么”之后,很多should I 的问题都会有答案。
这种ask the right question的体会在我开始专心搞科研以后感触尤其深。我在研究遇到瓶颈的时候想的都是how questions(e.g. how does A influence B?),其实并没有问出很好的问题,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然后开始思考what questions(e.g. what factors contribute to B in the context of A?),瓶颈就突破了,研究设计也顺利了。
回到个人成长的主题,我虽然也会思考should I问题,但在思考完how (to do) 和 what (I can do)之后思路会清晰很多。我其实不是很自信的人,甚至大部分时候都有强烈的不配感。我很少体验在一个地方有“I belong in this room”的感觉,有一些imposter syndrome. 即便如此,我很少放弃。就以我目前最大的一个目标举例:申PhD. 我想申的项目是human-AI interaction,对我的专业背景来说是非常难的目标,尤其我才刚出国没多久,也是时隔近十年又重新接触科研(十年前在国内读文科也不算什么科研),更别提对北美科研环境的陌生感。但我一直想的都是how和what, 就算这次申不上的话也不是放弃目标,而是这一年gap我要做什么(what),可以怎样改进申请(how)。
对于should I 的问题,我觉得考虑因素太多了,这些因素大部分都需要how and what问题去看清。如果在思考完how和what还是拿不定主意,那么很有可能是对于后悔的恐惧。我觉得后悔是一种主观emotion,并不是现实,因为你无法拿发生过的事情和没发生的、想象中的、完美的事情进行对比。况且你现在后悔的事情,就是你当初能做的最好选择,让你失去记忆回到过去,你依然会这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