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常识、兴趣以及自我反思 

朋友之前做考公务员的试题,痛苦万分的时候跑来向我倾诉。她觉得自己是个很没有常识的人,而我正巧和她相反,除了理工科,人文社科乃至自然科学,我或多或少都有涉猎。我也能总能收到类似于“你懂得好多”“你怎么什么都知道”这样的评价,放在以前,我的回答一律都是:“这些不都是常识吗?”
现在看来,这回答相当傲慢,但当时的我的确这样认为。我把大部分空闲时间都用于了解新知识,书籍、文章、纪录片,我想弄明白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分别在如何运转,知识是我抽象的眼睛,我凭借它们认清其中盘根错节的脉络与结构。我一度以为其他人都跟我一样,这是一种从小养成的习惯。
我不否认我对此怀有几分自得。我的启蒙读物是《十万个为什么》和《上下五千年》,尽管我父母都不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他们对我并不吝啬。长大到四五岁,父母都忙于工作,于是每天上班时把我丢到家附近的书城,下班时再接我回去,于是我几乎是在小学三年级以前就读完了大部分经典的世界名著,虽然只是囫囵吞枣式的阅读,也足够让我走到大多数同龄人前面。中学时代我读的书更多,涉及的范围也更广,这些书无疑对我的学业也起了帮助——除了数学从小就徘徊在及格线边缘,其他每一科我都名列前茅,甚至可以说,我几乎每一科都拿过绝对的第一名。我一直在全市最好的中学之一就读,我想自己有底气说我曾经是成绩最好的那批学生。
再回忆下去这故事甚至有点像是伤仲永的复刻版,我最好就此打住,但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多么聪明、有天赋或者多么博学的人,就算是之前的我也绝对不是。我只看那些我感兴趣的东西,对很多内容都浅尝辄止,我的无知远远大于我的已知。所以我克制自身炫耀和卖弄的欲望,我不喜欢向他人输出任何观点,不喜欢科普和说教,我只谈论自身的感受。而通过兴趣了解的知识也并不能帮助我在这世界上更好地生存,它们并不是实用性技能,更无法迎合专业的标准。如果要谈论“一技之长”,那我可以百分百肯定地说自己丝毫不擅长任何事。用世俗的眼光来评判有用无用相当狭隘,这我心知肚明,但世界上没几个人能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我更不是其中的例外。
甚至有时我学过的东西反而加深了我的痛苦,让我觉得尽管书籍和网络拓展了我的眼界,却反不如让我保持蒙昧更能使我快乐和幸福。我身边的每个人都活得比我更脚踏实地,而我行走世间却如堕梦中。我极难从物质世界中获得实感,人群在我眼里像是憧憧的雾气,我体会不到自己与世界在真正地相连,生命对我而言是无法找到意义的虚无。可如果真要我选择,我恐怕依旧无法拒绝知识的诱惑。哪怕知识也不能让我感受到活着与存在本身,但每多了解一分未知,我就能多一分掌控感——这意味着世界上又少了一件事令我感到不确定与不安,不再能将我愚弄摆布。
但我能理解朋友的感受,她看待和感受世界的方式与我不同,这并不是错误。我暗自警告自己不许再说“这是常识”一类的话。或许我还应该去学点真正能够给我立身之本的东西,并停止追究这一切乃至活着本身是否有意义。但我并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能够做到。

· Edited · · Web · 0 · 0 · 3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小球飞象

本实例是獭獭客厅,提供小球飞鱼,壁炉,风铃,獭獭提灯,散乱的书本和小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