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时候要搭早班飞机,走的时候小偷还在睡觉😪

不知道充电宝显示的是62还是29,先用着,过了一会再看,不知道是51还是15

@board @worldboard
给象友们推荐下我最近发现的这个!“如何维基(wikiHow)”:

zh.wikihow.com/%E9%A6%96%E9%A1

里面能查到各种各样的“如何ooo”,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简直就是个地球ol新手村指南( ゚∀。)
从“如何用电饭煲煮饭” “如何储存土豆”到“如何假装受伤” “如何向老板发短信请假”……各种建议和教程

昨天原本以为自己是去拍星星的,结果全是鬼片片场。第一张图那一坨鹿就在因浓雾造成的能见度为0的路上停着,我车停下来观察了有十几秒他们才跑开,因为太黑,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和红外线照片似的(背后的红光并非森林火灾)。第二张图早上重开这段路,让我误以为自己进入寂静岭片场

星に撮りたいのに、ホラ映画に入れたみたい

夏天来了,您首页的一些防晒tips:
1.防晒是维持皮肤稳定、健康的办法里成本最低的。被太阳晒后不是肤色的问题,是皮肤屏障变差、更容易长闭口长痘、不能用猛一点的护肤,前述就已经很麻烦,还要以月为单位花时间去修护,回到皮肤健康状态。
所以看起来防晒麻烦,但比起晒后修复等工作,提前防晒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都是最低的。
2.硬防晒大于大于大于一切防晒霜。之前有软广做测评,用黑色胶带在背上粘井字,在每个小格子里涂不同品牌防晒,最后效果最好的是...黑色胶带。所以任何种类的防晒都只能作为过渡用,不能作为主要的防晒方式。
3.硬防晒的推荐顺序是:打伞、帽子、口罩墨镜。打伞第一顺位的原因是头发也不能晒,晒了之后变油、脱发、发质干燥等一系列问题处理起来类似皮肤的晒后修复,很麻烦。戴防晒口罩的时候记得和墨镜一起用.…一次两次还好,长久下来会肤色分层,这个长久可能就是夏天剧烈紫外线下的十次。
4.防晒霜选择物理防晒还是化学防晒还是物化防晒。如果有硬防晒随便用化学防晒就好,如果没有硬防晒狠狠地用物理防晒:安耐晒、ZA等等。长期在户外我补得很夸张,但晚上检查皮肤状态的时候感觉是有点用。
5.太阳是很好很好的,夏天穿长袖多晒晒背,白天精力变好晚上睡得更好,晒出汗后缓好了去冲凉更好!

(地铁破信号,第一遍草稿丢了)

//鳥類的世界中沒有玻璃。

無論是玻璃牆、落地窗還是玻璃門,這些玻璃建物對周邊生活的野鳥都是一大威脅。牠們無法辨識玻璃為障礙物,會被玻璃上映照反射的樹影和天空欺騙,而以高速撞上。輕則暈一下休息一下還能自行飛離,重則當場吐血死亡。

如果有意願做防撞佈置,預防窗殺悲劇再發生的話,可以參考我們建立的這個教育推廣網站。其中點陣,垂簾等,只要能有效把玻璃上的景物反射分割成小於一張信用卡的面積(約5×10公分)都會是實證有效的預防方式。並若條件允許的話,以室外佈置(撞擊面)為優先,室內佈置的話,建議使點陣密度更加清晰,建議每5×5公分就設置一個直徑1公分以上的點,並於晴雨陰天都到室外觀察是否在戶外也可用肉眼清楚看見窗戶玻璃上的防撞佈置。//

這是我在「野鳥撞玻璃回報」社群看到的宣導,但真的不忍心看太多案例,很多鳥幾乎撞到玻璃直接當場死亡了 :ablobcry:

圖為嘴前端撞斷的五色鳥和防撞佈置宣導

夜间坐诊时很多病人会是以胸痛来医院的,多数病人有以下特点:
1、年轻
2、没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之类的基础病
3、以胸部刺痛为特点的胸痛,或者直接就是按压胸部就会疼痛以及活动上肢时才会有明显疼痛,部分患者伴有胸背部疼痛
4、发作时间短,少则数秒多则数分钟,且与呼吸无关
以上这类的胸痛是心脏神经官能症和胸部肌肉损伤所致的胸痛
但是一来到医院基本都是心电图心肌酶起步,很简单,你作为医生不查一下万一真有什么事你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很多这类病人其实是心理压力大、焦虑、抑郁、失眠患者,部分是健身爱好者运动过度胸大肌拉伤的


致命性的胸痛特点(个人总结):
1、胸口或心窝(剑突下)压榨样疼痛、钝痛
2、可以伴有大汗淋漓、头晕、眼花、乏力症状
3、不可缓解,多数时间持续超过10分钟
4、有基础病,年龄中年及以上
5、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后无缓解
6、既往有过冠心病的
7、与呼吸有关憋气时疼痛明显减轻的可能时胸膜炎
8、有明确外伤史的胸痛不排除肋骨骨折、气胸可能

以上8种建议立即到医院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注:以上仅为个人经验,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我突然想起来查了一下大名鼎鼎的寄宿学校综合症到底是什么,结果准得我恍然大悟。感觉中文网络比较少关于寄宿学校创伤的资料,所以简单分享一下:

视频:youtu.be/FheGu2sIxUc?si=NxPvq5
同一机构BPF的文章:brightontherapypartnership.org

Joy Schaverien 发现很多在小时候就被送到寄宿学校的来访呈现出了类似的问题,比如难以建立关系,尤其是在成为家长以后。

她总结了4种和年幼寄宿有关的创伤:遗弃(Abandon)、丧失(Bereavement)、囚禁(Captivity)、解离(Disassociation)

遗弃很好理解,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很多人在成年后完全没有意识到寄宿经历给他们造成了创伤(寄宿经历往往使人变得过分独立,对自己的情感比较漠视),但是当问及他们刚去寄宿学校的感受时,他们可能会回想起被遗忘的挣扎和痛苦。

丧失这个概念则让我觉得既很惊讶又恍然大悟。Joy认为我们通常称为想家(homesick)的情绪,对于那个年龄的孩子某种程度上是bereavement。这是一个比较重的词,通常指丧亲。那个年龄的孩子被从依恋对象的身边剥离开来,他们缺失了那个发展阶段应有的依恋关系互动。我的理解是,本应有的大量的心智化沟通是缺失的,没有人在这个关键的发展阶段跟他们聊他们在想什么,他们遇到了什么事,他们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这件事和那件事意味着什么。也缺少人去照顾关心他们。甚至连应该有的和父母之间的冲突、矛盾,他们都没有,他们连坏的亲子关系都没有了,他们的依恋关系变成了真空。

他们也失去了一部分的自我,无论是在家里的角色还是尚未成熟的孩童心智。这个过程不是一次性的。每一次回到家再返回学校,这个丧失的过程就会再次重复。失而复得,又再次失去。很多孩子并没有机会好好处理这份丧亲之痛,只是把这份痛苦掩埋了起来,如果他们被告诫要坚强的话就更是如此。

囚禁是指他们进入了一个他们无法选择的环境,被迫适应那里的规矩、人际关系。因为寄宿学校的研究大多是在英国的背景下的,很多会提到那边森严冷酷的惩罚,包括体罚。中国这边则可能对应各种不合理的寝室规则和校规,行政要求和宿舍人际关系。并且,由于这个环境是缺少关爱也缺少自由的,很多孩子可能无法好好释放他们的情绪,时刻压抑自己的情感。由于他们不想或害怕父母知道自己的负面情绪,他们可能会形成分裂的自我,假装非常快乐,在家和在学校的自我变得分裂。但这其实是对自我的情绪暴力。

解离是指在记忆、自我意识或认知的功能上的崩解,通常用于应对难以承受的创伤或压力,可能表现为模糊对环境或时间的感知,感觉不到连续的自我或者对自我的控制,对自己的情绪感到陌生或者冷漠,退入幻象世界,或模糊其他的感官体验。在寄宿学校的语境下最常见的就是压抑感情,对感情不屑一顾,直到再也感觉不到。因为这些小孩可能在寄宿学校感到当他们陷入困境的时候没有人会帮助他们,如果他们展露情绪的话反而会被霸凌或者惩罚。

这些痛苦可能会转化成呕吐等躯体症状,也可能会让他们难以信任他人。最常见的后果之一是依恋上的损伤。他们可能很难跟人进入或者保持亲密关系,不自觉形成了对被抛弃的预期,并陷入强迫性重复。他们可能会对依赖他人产生不合理的恐惧,在咨询中可能会突然终结资访关系。总觉得自己不如一个人做事更好。

寄宿经历也可能导向一种精神上的兄弟姐妹情谊sibling group,这种感情可能会在家庭关系的丧失下变得尤其重要。大家可能会因为共同的丧失和环境变得格外珍惜彼此,也可能因此形成对集体更服从的人格。这种经历让很多寄宿学校的人更能适应军队生活。(太槽了)

进入寄宿学校的女性可能变得格外擅长照顾他人的感情和让他人感觉到舒适,但这是她们为了生存形成的人格面具。咨询师必须看穿表面的友善来严肃处理背后的创伤。她们也可能常常被耻辱感困扰,因为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少受体罚,耻辱感是主要的惩罚手段。

小帖士:世界各地想看极光的朋友们,如果肉眼无法感知,可以打开手机长曝光模式😊

有没有一种抹了牛眼泪的感觉捏~

我也不是故意给微信起一个A开头的名字的,每次想到别人通讯录里一排AA空格广告和宣传帐号中间略过一个我都有一点尴尬

教授:做設計很重要的一點,在失敗的時候不要去想『完蛋失敗了』而是『雖然不是一開始想要的效果,但這樣也意外的不錯』,只有這樣那些失敗的地方才可能重新成為閃光點。如果自己都想著『這裡是失敗』的話,那在其他人眼裡也只會成為失敗了。

地球上最适合代码行业的地点是南极北极退而求其次加拿大。

因为在这些地方的大多数月份,人们一打开窗户会发出感叹: So Code

@zxcvbnmnbvcxz 再补充一点,很多患有pcos或者其他减肥的友,或多或少都试过不吃主食/低碳饮食/生酮饮食,这类压低碳水摄入饮食行为。血糖数字上能立竿见影,但是对胰岛素抵抗没有任何帮助,反而还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具体原因自行搜索)所以友友们千万不要不吃碳水(添加糖除外)

Show older
小球飞象

本实例是獭獭客厅,提供小球飞鱼,壁炉,风铃,獭獭提灯,散乱的书本和小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