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微博:
#纪念那个粉色头发的女孩 #郑灵华还在的话今年就该毕业了 今年的毕业季,像往年一样,社交网络上都是年轻人们的毕业照,是青春无敌的样子。但今年不太一样的是,你会看到很多粉色——6月中旬,先是有一两个女孩子染了粉色头发、穿着学士服,把她们的照片发布到网络上,接着,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女孩,越来越多的粉色。她们在帖子里都提到了同一个名字,郑灵华。
三年了,她们无法忘记郑灵华。
2022年的夏天,郑灵华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保研到华东师范大学,她拿着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染着粉色头发,在病床前和爷爷合照。此后,她遭受了长达半年的网络暴力。2023年1月,与抑郁症缠斗良久之后,她自杀离世。
如果一切没有发生的话,今年也是她的毕业季。
郑灵华去世后,《人物》与她的代理律师金晓航做过一次访谈。金晓航谈到了在整个维权过程中,郑灵华经历了什么困难——首先是钱,仅仅在固定证据环节,她就已经花光了所有积蓄;其次是,她想追究到每一个责任人,但大多数言论都只是一两句简单的评论,没有达到入罪标准;最后,她筛选出了30多人,要通过平台获取这些人的信息是困难的,经历了很多轮沟通。
在参与网暴的所有人中,金晓航印象最深的是两个人:有一个百家号的账号,常常发一些有争议性的帖子「截取流量」,他盗取了郑灵华的照片,以自己的名义发帖,这条帖子下面的评论最不堪,对她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另一个人,是浙江一家银行的员工,还是法律专业毕业,持续在知乎抨击、辱骂郑灵华,直到她投诉到此人的公司,他才道歉。
因为网暴、诉讼以及真实生活中的压力,郑灵华的身心持续受创。2022年11月,案件进行到中途,她休了学、住进医院,身体逐渐虚弱,最后选择撤诉。
在她去世后,她的朋友们依然在遭受断断续续的网络暴力。有一位女生,今年4月还收到了垃圾短信的轰炸。但朋友们每年都会去墓地看看她,去年,她们是拿着粉色的玫瑰花去的。她的墓志铭,是她的爸爸用心为她写的。
也是在她去世之后,两高一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针对网络暴力行为明确列出了5类依法从重处罚的情形。此后,提起网络暴力,郑灵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粉色成了特别的颜色,粉色头发,也成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心照不宣的暗号、一个纪念她的方式。
我们找到了五位在今年毕业季染粉色头发的女孩,跟她们聊了聊。
她们有的刚刚研究生毕业,有的刚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她们成绩很好,都爱染头发,她们是对世界有疑问的女孩,是文科生、理科生、医学生……通过全染、挑染、粉色假发的方式,在这个人生的重要时刻,她们完成了对郑灵华的纪念。有人在这个过程中,也遭遇了网暴,也有人把粉色头发,当做自己学术道路的宣言……所有的这些言说,都汇入了一条粉色的河流。
如果郑灵华还活着,今年,她也该毕业了。就像今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秋雨所说的那样:「又一年毕业,我还是控制不住想起曾在此处、也在盈盈浅笑的某人,因为粉头发被迫承受罪恶乃至失去生命,我想要说,粉头发既不是一种示威,更不是什么可怖的性符号,但既然被有些人默认为一种欲加之罪,那只要有人是粉色头发,就可以记住她。纵使素不相识,也可以记住她。记住她。」
以下是受访者的口述—— 纪念那个粉色头发的女孩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189683406832013
倒不是说指挥棒本身是19世纪的新产物,但在那个时代它赋予了指挥新的权力,也赋予了音乐本身一个新的维度。在18世纪,通常是由乐器独奏家或者乐队小提琴首席指挥音乐行进,节拍完全标示出来只能靠声音,通过用木棍轻击或敲打地板传达给所有的音乐家。一个著名的故事是,法国作曲家让—巴普蒂斯特·吕利(Jean-Baptiste Lully,1632—1687)曾在激动之中把木棍捣在了自己脚上,后因拒绝医治伤处而死于败血症。不是,等一下
不恰当比喻:这就跟很多年前听一个枪店老板推荐初心者自卫用枪时说的原理一样:
(大意)当遇到突发状况,你不会有时间或者很难静心瞄准,一般人在举枪面对袭击者的时候都会慌神,即使是近距离,没有不杀就被杀的觉悟的话,面对一个朝你冲过来的活生生的人你会在打头还是打胸膛还是打腿还是打个威胁空枪之间下意识犹豫。而如果对方人数众多,你可能开一枪就被另外一个敌人袭击了。
所以推荐初心者选霰弹枪,霰弹枪的射击范围虽近,但是扇面的。你面前有麻烦,朝面前直接一枪,bang,麻烦解决。你右边来了敌人,你把枪转到右边直接一枪,bang,麻烦解决。
但其他情况我不推荐用水滋猫,因为你不会随身携带喷壶,猫干坏事你再去找喷壶再过来喷它没用,猫联系不起来干坏事=被喷水这个概念,只会觉得你在无端霸凌ta,和你关系变很差,或者变成觉得干坏事=你去找喷雾=开始躲水大作战游戏=下次想跟你玩还干坏事!的思考回路。
背单词发现德语里的萝卜die Rübe 和萝卜的发音真的好像啊,搜了一下语源(读《巴别塔学院》后遗症),果然已经有人问过了,也有人写过了。以下摘抄:
“萝卜”其实是古闪含人的“拔出来”的意思。古闪含人那里萝卜有两个名字,也可能是两种不同的萝卜,pugla和lapat。lapat这个名字随着萝卜传递给了生活在五六千年前东欧草原上的原始印欧人,随着印欧人的扩张,最晚在周代传进了中原,汉人又传给了马来人;向西印欧人将这个词传给了巴斯克人,还随着殖民扩张传给了美洲印第安人,比如阿兹特克和安第斯山脉的Quechua,还有一些非洲语言。
全文:https://www.douban.com/note/755759783/?_i=2786647BU_1G4x
居然真的有关系!有意思!
rt
介绍一下猫盟在和顺做的试验田,正在尝试不使用地膜或使用可回收地膜的保护性耕作,了解更多可以微信搜索“猫盟CFCA”后在文章中检索相关关键词(
https://mp.weixin.qq.com/s/ygADBUsZWV63BrtAlBxSVg
《农业塑料带来的污染挑战》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塑料使用国,2022 年农业薄膜使用量达 134 万吨,覆盖面积超 1750 万公顷。地膜能调节土壤温湿度、抑制杂草虫害、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甚至提升微生物多样性;在甘肃等干旱地区,地膜覆盖可使作物增产超 180%,相当于多开发了近 400 万公顷耕地。但长期使用和不当处理后,残留的塑料会破坏土壤结构、释放化学添加剂,甚至通过“土壤-作物-人体”链条传递风险。减少薄膜使用和推广可降解地膜面临很多挑战。可降解地膜的降解效果受土壤条件影响大,且成本高、农民接受度低;回收环节则因地膜破碎率高、处理成本大,依赖政府补贴难以持续。研究人员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管理框架,结合区域特点制定差异化 | https://www.solidot.org/story?sid=81818
对象跟他妈妈学来的,他妈妈跟佛寺斋厨学来的这道菜被我轻易地po来毛象……!
1. 长茄子切薄片,两面拍面粉,锅里多下点儿油两面煎到金黄泛棕捞出来。
2. 准备一些比较味道温和又有点儿脆感/韧感的蔬菜(味道温和是不抢不冲酱汁的味道,有点儿脆感韧感是跟茄子绵软的口感形成对比)。对象用的是alfalfa(一种种子芽),据说芝麻菜也可以,我觉得绿豆芽焯一下水也可。
3. 再准备酱汁,黄芥末膏、蜂蜜或枫糖浆或其它什么糖浆、白醋=1:1.5:1.5,调匀。
吃的时候用煎好的茄子裹住蔬菜,淋上酱汁,一口塞进嘴里……!对我来说好陌生但好丰富的口感,茄子外表被煎得有点儿焦脆,里面软软,配上酱汁酸甜辣,有点儿油,但里面裹的蔬菜refreshing。连吃了两天 (第二天削微有点儿腻了
这是一个兔子窝,属于一名在TRPG和CRPG流连忘返的前抗争之红,类型月亮地缚灵,忠实的狗派。精神不健康发言会折叠。此号不键政。认出来的话请通过一下关注请求~旧号没有被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