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我还是相信人吃麦当劳薯条(中份)的时候会比较接近幸福。听说一种对抗抑郁的方法是调动身体的不同感官去接触你喜欢的东西,薯条好就好在它外面是脆的,里面是软的,盐粒是咸的,碳水本身却是糖。因为是条状所以你可以认为它是一维物体,既可以成为线性队列也可以有序地并行消失在口中。既可以蘸番茄酱也可以蘸甜筒上的奶油。而我选择二者都不。而这些海鸥和你都想了解。薯门 :blobcatrainbow:

Chat GPT带来的浪潮还在持续,但几乎很少有人关注、也并不会想关注这则新闻:
OpenAI的CEO Sam Altman在今年1月被亲妹妹Ann Altman起诉,争取属于自己的那份遗产,并控告其性虐待。
这是我在微博读到的一篇关于SeekingArrangement研究时提到此事整理的,在此之前我也不知道“号称为人类的共同福祉服务的AI公司CEO的妹妹为了活下去在出卖身体”。

Ann Altman是家族中最小的孩子,她学业非常出色,是个天才儿童。本来打算就读医学院,但是上大学的时候,她患上了严重的肌腱炎(后来确诊是罕见的遗传结缔组织疾病)和多囊卵巢综合症。她被各类长期的慢性疼痛折磨,以及从小的强迫症和焦虑症,最后她罹患了严重的抑郁症,不得不提前离开大学。
2018年他们的父亲去世后,给她留下了40万遗产,但是当时已然是科技成功人士的哥哥们拒绝将10%的钱给她。Ann走投无路,先后注册了SeekingArrangement、Only Fans,成为一名性工作者。

对了各位去看演唱会的朋友,如果在场馆外面看到那种支个小摊,招牌写着【演唱会纸质票兑换/打印】之类的,不管自称多么官方,不管印着大麦 logo 还是穿着好像工作人员的马甲,总之,请不要靠近!请不要搭理!骗钱的骗钱的骗钱的!你打了之后就要花钱!一张一二十块!官方没这业务(据我所知大麦只在app里面有付费打印纪念票)!切切!

看无暖抽奖被种草了天气预报瓶,感觉适合送礼物

虽然中国的法治早就没希望了,但看见几乎全网拿“诬告”来说事,竟然看不到几个专业人士来澄清这个概念问题,还是觉得中国的法学界何以沦落至此。

要构成刑法意义上的诬告,必须完全捏造事实,即使对事实的认知存在错误,那也只是“错告”,在武大事件中,女当事人对事实的认知就是对方存在性骚扰行为,她自己内心是确信的,她并非明知对方无罪而试图令其入罪,因此她并不构成诬告罪。

而且,实际上女当事人提起的是民事诉讼,并非刑事报案,因此不论她是否败诉,这个诉讼里她都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诬告行为。

然而,“性骚扰”在中国甚至不是一个清晰法律概念,只能很勉强地往人身侮辱这个类型的民事侵权行为上去凑,许多现代意义上的性骚扰行为,在中国起诉都是很难被支持的,这也就注定了这场诉讼几乎不存在胜诉的可能。但换个角度来说,女当事人的败诉也不能绝对地证明男当事人的行为不构成现代意义上的性骚扰。

当然,女当事人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坚持要以性骚扰为案由去起诉,或许暴露了她自身法律专业能力的欠缺,她的学术能力或许也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开盒对方的真实身份当然也是错误的。但无论如何,“诬告”这个帽子不应属于她,她的起诉是行使正当的诉讼权利,不应因起诉这件事遭受任何形式的网络暴力和人身攻击。

替某急求:有没有【硬壳】、【A5尺寸】,纸质适合【铅笔圆珠笔】画速写的手帐本推荐。提前谢谢大家!

@board 想问问用中文写非二元性别角色的原创与同人作者们,你们在行文中是怎么安排非二元角色的代称呢?“他”和“她”感觉很二元,“祂“一般用来指代神灵,也不太合适,ta放在正式的行文中好像又有点不合适,所以想问问,有没有更好的指代方式? :QueerCatHeart_Agender:

昨天疯狂星期四带了一盒蛋挞回家,进冰箱冻起来了,刚刚太馋了就拿了两个放空气炸锅180摄氏度复热,等不及要吃所以才热了三分钟就拿出来了。一咬下去好想哭,蛋挞只是表面微热内心仍然冷若冰霜,原本火热柔嫩的内馅此刻如同冰淇淋般丝滑冰凉又甜蜜,酥皮还脆脆的,天啊,夏天就是要吃冰蛋挞啊,再也不怕被蛋挞心咬舌头了,好感动,我每个星期都会去买一盒的……!!(血糖警告

杀蟑螂这件事真是杀得我们身心俱疲了,那会儿我们仨都刚找到工作,每天行尸走肉一样从非人的六号线上挤下来,回到家还要做饭还要搞卫生还要给蟑螂做饭。何其可悲!负责搓土豆丸子的绵绵崩溃了,直接网购了一箱雀巢美极的速食土豆泥,还是混合口味,原味咖喱味鸡肉玉米味黑松露味,每星期冲泡一碗再贴心地加入小料硼酸,放置在厨房的角落,供蟑螂大人们享用。有时候半夜饿得不行了,我说好饿吃点什么吧,绵绵说不能吃土豆泥,那是张军的。我说张军是他妈谁,还取名字了,你怎么不叫它们郎君……绵绵说也可以吃啊那你以后给它们做饭。我说算了饿着吧,等会泡好了它们还以为开饭了都跑出来就搞笑了,哈哈!绵绵也笑了,我们笑着笑着就哭了、、后来我们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吃土豆泥

缺德舅版肉夹馍!

图1的肉,切小块(我直接用剪刀剪碎),放在小奶锅里,加一点蚝油酱油糖,一小块八角,加一点水没过,大火煮到汁稠,拌一点青椒碎(我家没青椒,用的是jalapeño)
图二的面包,toaster稍微烘一下。

组装起来就得到了图三。超级无敌好吃。全程从开始做到洗完锅10分钟。

此案堪称一部”女性苦难百科全书”,从个体到系统,每一环都值得被拆解:

- K的生父在她18个月大的时候,酒后家暴用刀刺死了K的母亲,在这之前,他还在前一段婚姻里也实施过家暴。生父入狱后,K成了孤儿被送到各个寄养家庭。她的日记里还有一句话,“我是我父亲的女儿”(将孩子的死亡视为自身血脉的诅咒)

- 女性私人情感表达(如日记)何时成了"自证其罪"的工具?女人连呐喊抒发自己在母职中的痛苦都不可以么?她的那些不安:身材走样、孩子占据了她太多的时间、丈夫对自己冷淡不支持(每次都是K在深夜孩子睡梦中发现没有呼吸心跳了的,丈夫C去哪儿了?)是谁造成的?从亲生父亲到丈夫,都是烂人。

- 为何社会更愿相信"母亲发疯"?母职惩罚是不是百发百中,拿来就用?司法偏见在女性身上是不是更严重?系统为何总对女性失效?

- 大众沉浸在猎巫的狂欢中,有没有人去关注K本人,一个失去了四个孩子的母亲所要承受的伤痛,on top of产后抑郁?

而真正帮助她的,是女性:

-帮她奔走的高中好友Tracy

-多位女性科学家,包括免疫学家 Carola Vinuesa主导基因研究,最终推翻定罪

Show thread

记得两年前看过一个澳大利亚的真实案件,案情几乎涵盖了当下所有关于女性困境的关键议题,真希望能有人把它改编成6-8集的迷你剧。

Kathleen Folbigg的四个孩子(两男两女)在89年到99年间相继夭折,最小19天,最大18个月。起初被认为是婴儿猝死综合征,但因死亡频繁,警方开始怀疑她蓄意谋杀。最关键的“定罪证据”是她丈夫Craig(彼时还在婚内出轨)提交给警方的她的私人日记。里面有很多她在育儿期间写的发泄的话,比如讨厌自己的孩子,累觉不爱之类的。还有在每次小孩又又又夭折之后写下的自责,比如“我毁了他们”“是我的错”等。

03年,她因谋杀罪被判入狱30年,成为公众眼中的“毒妇”。

她的高中好友 Tracy始终相信 K的清白,多年来不断奔走,联系律师与科学家,促成案件重审。

终于,重新的病理检测发现,两名女儿携带致命心律失常相关的CALM2突变,两个儿子的死因也可能与癫痫相关。K被证实携带同样的突变,而丈夫Craig多次拒绝提供自己的DNA进行比对,使研究者无法确认突变是否也源自父方。

2023年,K获得赦免并出狱。她已经快60岁了。

薰薰跑到人家皮皮的鸡笼子里去一通鸡情洗澡,洗完去笼底顺带吃了两口饭,然后咪咪宝也来了,皮皮可怜巴巴蹲在笼子顶上,看着两个入侵者用表情问:我的笼子是什么洗浴中心吗?

Show older
小球飞象

本实例是獭獭客厅,提供小球飞鱼,壁炉,风铃,獭獭提灯,散乱的书本和小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