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读佛经的时候意识到中国佛教在六朝时代就整出思维导图一样的东西,大吃一惊(只是没有图,类似于把思维导图每个部分用数字序号标出来);最近看到元代的刻本里甚至出现了和现在的思维导图完全一样的东西,更加大吃一惊。
(法华经的思维导图
@Convallaria 原来如此,之前看到对楞严经的讲义,会将经文内容也做成思维导图的样式,讲得就非常清楚(很多经文也有很像合并同类项的叙述方式)。原来可能是一直以来的方法
@LorenzLinn 嗯是的,是很古老的做法(我最早见过六朝的,不知道现存最早是哪里),似乎佛经注释术语叫「科判」。理论上说是做出一个非常庞杂的思维导图,末端是经文的每一句。但早期文献并不会画图,只是文字叙述,文字叙述里也不会区分层级,所有的序号都是一二三四(亦即不会用类似甲乙丙丁之类的来区分),所以经常看到后面不知道这段讲到哪一层了……
@Convallaria @LorenzLinn 太神奇了,大吃惊,不知道是否也和汉语单字长度较为一致有关?难以想象英语在现代以前搞这种东西
@aglarien @LorenzLinn
这个东西长期以来只在佛教内部流行,儒家在比较晚的时候(大概元代开始)偶尔摄入了一些这个做法(我见过周易和论语的导图),但是非常边缘,主流的儒典注释不会使用这个手法。所以当时的佛教为什么采用这种手法(而且还是在没有导图和分层、只靠文字来说明)我也感到很好奇,不知道印度的本家会不会这样做。另外确实和单字长度有关,比如这是唐代宗密《圆觉经大疏》的第一层科判:
「將釋此經十門分別:一教起因緣;二藏乘分攝;三權實對辨;四分齊幽深;五所被機宜;六能詮體性;七宗趣通別;八修證階差;九敘昔翻傳;十別解文義。」
其中「十別解文義」是对正文的注释环节。
@Convallaria @LorenzLinn 好有意思……如有通梵语的人应该可以做个形式的源流考,感觉工作量很大但很硬的一篇论文
本实例是獭獭客厅,提供小球飞鱼,壁炉,风铃,獭獭提灯,散乱的书本和小雪人
@aglarien @LorenzLinn
这个东西长期以来只在佛教内部流行,儒家在比较晚的时候(大概元代开始)偶尔摄入了一些这个做法(我见过周易和论语的导图),但是非常边缘,主流的儒典注释不会使用这个手法。所以当时的佛教为什么采用这种手法(而且还是在没有导图和分层、只靠文字来说明)我也感到很好奇,不知道印度的本家会不会这样做。另外确实和单字长度有关,比如这是唐代宗密《圆觉经大疏》的第一层科判:
「將釋此經十門分別:一教起因緣;二藏乘分攝;三權實對辨;四分齊幽深;五所被機宜;六能詮體性;七宗趣通別;八修證階差;九敘昔翻傳;十別解文義。」
其中「十別解文義」是对正文的注释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