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過去長途跋涉翻過興都庫什山抵達今日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平原的商人和入侵者來說,第一個重大的地理障礙是Sindhu(印度河)。波斯人發不出s音,於是把此河稱作Hindu河。西元前四世紀希臘人來到印度時,把H拿掉,印度河就成了今日所知的Indus河,河另一邊則被稱作 Ἰνδία,即India的字源。亞美利加(America)和澳大利亞(Australia)之名係外人所創,與殖民地時代之前當地居民對自己土地的稱呼毫無關係;同樣的,India一詞原本並不盛行,十六、十七世紀時,歐洲商人把葡屬印度(Estado da Índia)、荷蘭的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 Indische Compagnie)、法國的印度公司(Compagnie des Indes)、英國的東印度公司陸續帶到印度,India一名才確立。更常見的名稱是印度斯坦(Hindustan),意指「印度河土地」(land of the Indus),而非指「印度人或印度教徒的土地」(Land of the Hindus)。在二十世紀初期之前,「印度斯坦人」(Hindustanee)這個通稱,通常用來指來自當時英屬印度的人。

印度的梵語名是婆羅多(Bharata),在十三世紀典籍《毗濕奴往世書》(Viṣṇupurāṇa)中,此詞被定義為:「位在大洋以北、雪山以南的國度,人稱婆羅多,因為那裡住著婆羅多(王)的後代。寬九千里格,是善行之地,因為善行,人上天堂,或得到解脫。」印度憲法第一條即載:「印度,即婆羅多,應為聯邦制。」

——《印度五千年簡史》
Readmoo讀墨電子書

快速地掃一掃,希望能建立起一個結構

Follow

征服多半為了通商甚於為了傳教。印度河另一邊資源豐富,存在著世上最先進的經濟體。那裡產金、銀、寶石,有香料和奴隸;道路安全,口岸有效率,關稅又低。十九世紀起,為了把自己的統治合理化為正當且仁善之舉,英國人廣為宣揚穆斯林統治者負面且專制的形象。印度獨立前後印度教徒、穆斯林間的族群不和,自那之後一直在暗自滋長,但在穆斯林王朝稱雄印度期間,大體上沒有此情況。

——《印度五千年簡史》
Readmoo讀墨電子書

英國人帶來了混亂與撕裂,無怪乎被認為是四處惹事的攪屎棍。

· · Web · 0 · 0 · 1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小球飞象

本实例是獭獭客厅,提供小球飞鱼,壁炉,风铃,獭獭提灯,散乱的书本和小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