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過去長途跋涉翻過興都庫什山抵達今日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平原的商人和入侵者來說,第一個重大的地理障礙是Sindhu(印度河)。波斯人發不出s音,於是把此河稱作Hindu河。西元前四世紀希臘人來到印度時,把H拿掉,印度河就成了今日所知的Indus河,河另一邊則被稱作 Ἰνδία,即India的字源。亞美利加(America)和澳大利亞(Australia)之名係外人所創,與殖民地時代之前當地居民對自己土地的稱呼毫無關係;同樣的,India一詞原本並不盛行,十六、十七世紀時,歐洲商人把葡屬印度(Estado da Índia)、荷蘭的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 Indische Compagnie)、法國的印度公司(Compagnie des Indes)、英國的東印度公司陸續帶到印度,India一名才確立。更常見的名稱是印度斯坦(Hindustan),意指「印度河土地」(land of the Indus),而非指「印度人或印度教徒的土地」(Land of the Hindus)。在二十世紀初期之前,「印度斯坦人」(Hindustanee)這個通稱,通常用來指來自當時英屬印度的人。

印度的梵語名是婆羅多(Bharata),在十三世紀典籍《毗濕奴往世書》(Viṣṇupurāṇa)中,此詞被定義為:「位在大洋以北、雪山以南的國度,人稱婆羅多,因為那裡住著婆羅多(王)的後代。寬九千里格,是善行之地,因為善行,人上天堂,或得到解脫。」印度憲法第一條即載:「印度,即婆羅多,應為聯邦制。」

——《印度五千年簡史》
Readmoo讀墨電子書

快速地掃一掃,希望能建立起一個結構

Follow

西元前約二六八年阿育王即位時,承接的帝國人口據估計達五千萬,且人民的社會地位、宗教信仰、族群身分相當多樣。摩揭陀周邊區域和西恆河平原,大多受雅利安文化影響;更西邊、更北邊的區域與希臘化的阿富汗文化有接觸;南邊的文化則獨樹一格,屬雅利安人到來之前就存在的達羅毗荼(Dravidian)文化。此帝國幅員廣大且人民組成多元,必須用心打造行政機構和政府權威,才治理得好。政府修築了林蔭道路,每隔步行一日的距離鑿井、蓋休息所。阿育王也下令栽種藥草。為治理如此廣大的帝國,他指派督察使(dhamma-mahāmātta)巡行國境,確保地方官員善盡職責。這些詔書是他帝國治理計畫不可或缺的一環,放置在重要的人口中心或其周遭,「只要我的子子孫孫繼續為王,只要日月繼續存在」,其旨意就永遠傳布於人間。

——《印度五千年簡史》
Readmoo讀墨電子書

成體系的帝國治理之術,看著熟悉,讓人毛骨悚然

· · Web · 0 · 0 · 1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小球飞象

本实例是獭獭客厅,提供小球飞鱼,壁炉,风铃,獭獭提灯,散乱的书本和小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