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看到一篇文章倒是有些认可,“孤独感是一个建筑学问题”
“...Loneliness is an architectural problem.
We need places where people can come together, and we need those places to be accessible, and free. We need them to belong to no one because they belong to us. Living in a city, I’ve had my share of those places. ”
作者在文章开头提到如何缓解孤独的方案之一就是养狗,这也正是我这几年会对朋友们说的方案。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我在欧洲的对于“plaza” 和 “Square” 这两个词的体验和美国完全不一样。想到我第一次到巴黎,看到这么多以水池/雕塑为中心的广场,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人群聚集在一起表达诉求” 在欧洲是如此稀松平常的事情,因为这个中心点就是各车道汇集点,是你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非常容易宣传的地标(想想在纽约有多困难),人与人必然会在这个地方相遇,所以我的诉求是你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https://buttondown.com/monteiro/archive/how-to-leave-the-house/
https://mp.weixin.qq.com/s/A7Mm3kzJH3tpvZsVICEJGQ
真实故事计划发布的一篇特别让我感同身受的一篇文章,是关于一个央美本科生实验艺术毕业设计,他30岁了,就把自己全部的检查报告罗列给大家——找自己到底得什么病了,但是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尤其在中国的医疗体系里。
//原文导读:
2025年6月,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专业毕业生王博展出了他的作品。这个名为“毛病”的装置艺术记录了作者两个月内在医院做过的212项身体检查和190项疾病诊断。作品一经展出就引发广泛共鸣。对普通人而言,身体不适,就医的过程往往充满迷茫。该挂哪个科?该信哪位医生的判断?同一种病,不同医生为何有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案?治了没效果,究竟是方法错了,还是诊断出错?就像一位观众在留言簿上写的那样,医疗系统庞大而复杂,而“毛病”这个作品就是“以身探索一个巨大的黑洞”,唤醒人们对疾病观念和系统的再思考。确诊190种疾病时,王博是一个创作者,一个30岁的本科毕业生,也是一位渴望认识自己身体的患者。世界上的确没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人。但如果以“健康”为标准,一个人的身上到底有多少“毛病”?
“运输猪的时候温度超过25°都要采取必要措施,运输人的火车温度到了31度铁路部门还要求人忍受”为什么呢?
“因为人不会应激”,猪说不忍就不忍了。
人不如猪,还是人比猪更驯服?
回答人是驯化最成功的家畜。
itch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还看到了十年的game jame 从2020到2030 感觉其实 还挺梦幻呢
https://itch.io/jam/devtober-2024 还有这种限制条件是要写事后分析的jam 真是天下之大……
@yuegao 因为论文焦虑稍微接一点日语翻译日译中45/K,中译日80/k,出稿很快三分之一定金,商用买断另谈
经验来说接点工作我论文和工作就都有效率了(悲痛
这是一个兔子窝,属于一名在TRPG和CRPG流连忘返的前抗争之红,类型月亮地缚灵,忠实的狗派。精神不健康发言会折叠。此号不键政。认出来的话请通过一下关注请求~旧号没有被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