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汀一辈子都是在这种状态下写作。“她居然可以做到,”她的侄子在回忆录中写道:“太惊人了,因为她没有专属的书房,大部分作品的写作地点都是在大客厅,那里有很多生活琐事的干扰。她写得很小心,防止这项事业被仆人、客人或者并非家庭成员的其他人发现。”简·奥斯汀藏起手稿,或者用一张吸墨纸盖住。……如果你写的是《傲慢与偏见》,被人发现也没什么可羞耻的。然而,简·奥斯汀还是很庆幸她家的门吱呀作响,这样一有人来,她就能赶紧藏起自己的手稿。对于简·奥斯汀来说,写《傲慢与偏见》是种见不得人的事情。我很好奇,如果简·奥斯汀不用在客人面前掩饰,那《傲慢与偏见》会不会写得更好?我读了一两页,想弄清这个问题;但我发现,书里没有任何受到创作条件影响的痕迹。这大概是一个奇迹。在1800年前后,有一个投身写作的女人,她的文字里没有恨、没有苦,没有恐惧、抗议,也没有说教。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reading
气平一点来讲我理解的leadership,尤其是孩子们周边的leadship。
国人理解的leadership是很浅陋的,宝刀一出谁与争锋那种。要么天生带着王霸之气,说什么别人都买单;要么就是实力足以把别人打到服气,拳头大就是领导力。
不能不说这种观念并非中国独有,美国之选上川普,以色列之有内塔尼亚胡,都是同一种对王霸的向往。
国内有阵子流行过送孩子去参加“领导力学习班”。我看大部分人没明白过来,猴群只能有一个猴王,如果认定了这条路,那么不管你送没送孩子去领导力学习班,孩子们中的大多数就只有猴王的臣民这一个角色,没得选。所以我说对这种leadership的向往,甚至比它本身都有害。
但是最近我还真看过一个这个类型但是无毒的例子,就是小孩他们学校象棋俱乐部的一位初一高手,目前是national master。自从这孩子进了他们学校,他们的象棋俱乐部活跃度暴涨,master说让注册啥比赛,小孩他们就会马上去注册,一切搞定再跟家长拿报名费。看得我这个只用出钱的家长啧啧称奇。
大师本人在不下棋的时候是很活泼的,自信但是礼貌,跟成年人平等交流毫无磕绊,爱吃草莓(我为啥知道?因为省赛时给他们校队支援了两大盒草莓的是我🤣)。
这种leadership建立在实力之上,没有实力做底子,说话再颐指气使,别人也只会当你是个缺乏教养的傻J。
但是建立在实力上的leadership我还见过另一种,就是小孩他们速滑俱乐部的创办人兼主教练。
这位主教练本人正职是大学教授括号文科,年轻时练速滑,那会儿长道和短道都没怎么分家,确定不会走竞技这条路之后选择当教练自娱。她(对,这是一位女性主教练)和配偶搬到我们这来之后,一度在另一个速滑俱乐部做义工教练。有一次她问俱乐部里的负责人还是谁,说咱们能不能增加一个给低收入家庭的低价或免费program,对方回她一句,“Lisa,we are not a charity.” 把她气得二佛升天,反出门去就在城北低收入家庭较多的地方创建了自己的俱乐部,一个月一个孩子只收五块钱。俱乐部创建次年,东四省最大的免费长道场地Oval在哈法落成交付,他们俱乐部移师Oval,至今仍然是我们这地方最平价的速滑俱乐部甚至最平价的运动俱乐部。
疫情期间大部分室内场馆都被迫关闭,只有依托Oval开放场地的他们俱乐部符合开放条件,一举吸收了许多新成员,还从联邦拿到一笔资金。Lisa拿这钱买了冰鞋和装备,任何学员都不需要自备,冰鞋、轮滑鞋、头盔、护膝护肘、wrist guards、skinsuits全部由俱乐部提供。本来阻挡低收入家庭的经济壁垒就是成长期孩子需要频繁更换的冰鞋,现在都免费,教练也是全部义工(家长、大孩子以及其他和Lisa志同道合的人),俱乐部当然就很affordable了。
我觉得Lisa的领导力不仅在于她本人的实力,还在于她对环境不公的敏锐体察(“他们说‘not a charity’,但是又用我一个volunteer做免费教练?”十二年后她从记忆力提取出那段对话,语气里依然带着新鲜的愤怒。)
在夏天里给孩子们提供轮滑训练的就只有他们俱乐部,所以别的只有冬季训练的俱乐部家长会把孩子也送过来。一个家长观察了一个多月后悄悄跟我说,她觉得Lisa带的孩子更文明、更好交流,没有他们俱乐部常见的男孩粗鲁言行。
Btw,Lisa还是她们大学教工前年罢工小组的发起人。
大环境有不公平之处,这种leadership靠自身的影响撑起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小结构,主动迎击不公的因素。这种leadership还会吸引其他志同道合的人,从而形成合力,小结构内部的人感受到的压力反没有那么大。
受这种启发的孩子,并不会被leader的王霸之气压制个人意志,不会沦为附庸和臣属。
至于更小范畴里的leadership,我也从小孩学校象棋俱乐部的带队老师那里听过一回:小孩因为去年参加过一回校际省赛,今年又来了大师这样一位生力军,对校际省赛充满了期待,隔三差五就去找带队老师谈校内选拔一队二队的进展,催着她完成一切手续。“I am really inspired by his leadership.”这位隔壁班的法语老师(兼木工课老师)在家长会上对我说😂
我固然失笑,但是谁能说看到目标,找到关键人关键节点,盯住进度积极推进,这不是一种leadership呢?
这种leadership跟role model,跟性别有什么鬼的关系呢?我说?
一点写作建议之:
好像经常有网友提到坐在电脑前面写不出来的问题,其实是这样的,写作,或许还包括其他各种艺术创作,它们是全天候的工作,假如你指望像上班一样坐到电脑前面才开始工,离开电脑就自动脱离这个状态,在【非商业创作】这个领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不如说是反过来,在你生活的任何角落时时刻刻惦记着它,它来的时候不要对它说“等一会儿”,你以为它会等你吗,,,随时写下来(所以我建议大家在手边,哪怕是在你自己的家里,也不要让自己落到一伸手够不到纸笔的境地),你觉得有力量成块地大量地写,就坐到电脑前面大量地写,你觉得不行,就简简单单地记几个关键词,但不能记下来就算了,要时时审视它,找到自己觉得舒服的大纲的形态。
至于“可以”、“不可以”、“成了”、“还少点什么”……都是些什么样的感受,有赖大家在持续的创作中自己体会。
又看了好几遍那个俄罗斯抽象博主的视频……好喜欢……很完美的callback
说小伙回家路上遇见女性朋友,女性朋友叫住他说手机没电了,能不能去他家充会电(有点怪,但是可能俄罗斯天冷手机就是掉电很快吧)。
小伙带女性朋友回家,小伙他爸一看来劲了说我儿子终于带女孩回家啦!小伙赶紧解释说不是她就来给手机充会电的。
他爸就挤眉弄眼,说你妈当年也是说来给手机充电的,后来我们就有了你。
小伙不欲跟他爸分辨,就带女性朋友去房间把手机插上,出来就见他爸已经请了亲朋好友来吃席庆祝儿子带女孩回家。
小伙和女性朋友很无语就坐下来吃席,一群人吵吵着喝酒庆祝,小伙他妈连孩子出生后名字跟奶奶都定好了。
然后女性朋友说我手机充好了就站起来走了。亲朋好友都面面相觑。
这时小伙他妈看了眼手机说,我手机也充好了先走了。
小伙他爸震惊不已,说可是我们连孩子都有了。他妈说,哦我手机是慢充。
……
如此生活三十年………………
@xunhuan2046 这是真的……之前还没毕业到时候我妈问一个非洲留学生问他中国是不是真的很热,他说从没来过这么热的地方(他的祖国我搜了一下甚至平均最高温度才27℃,忘记叫什么名字了是法殖民地,寓意是象牙海岸)
突然有一个暴论,我觉得中国的所有的规则、制度、政策等等等等,所有的、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那些条条框框,都只有一个目的:方便管理。反正就是上面不在乎。什么人权啊人道主义啊,配钥匙两元一把,您配吗?您配几把?
这两天看到那个火车上砸车窗的新闻,又看到象友们讨论湖北高中集体宿舍两天冲一次厕所,我想起我高中的一件事。我高一在市里读高中,九成以上的同学是走读的,大部分是骑自行车。就你们知道那种高中的车棚吗?我们学校当时的车棚是一道大铁门是唯一进出口,四面都是墙,然后里面很大,不分年级班级随便停。全校可能几千个学生,车子都停在那里面。
上午放学还好,因为老师们可能会拖堂啥的,早一点晚一点,大家取自行车还能错开。下午就很可怕了,因为高一高二下午最后一节课一般都是自习,然后一到点儿几百上千号人全部冲过去抢自行车。每天下午都要上演一场抢车大戏,最先进去的人也不见得就很幸运,因为会被后面的人堵在里面出不来。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就这么两边都在硬挤。然后学校也愣是没人管,就只有一个保安负责去开门锁门,也没人维持秩序啥的。
我当时就觉得很纳闷,就在想为什么不多搞几个出口。因为车棚其中有两面墙都临着街,而且都是砖墙,完全可以拆一点再装个门。你说平时怕学生逃课不开也没事,你就下午开一会儿,让大家早点放学回家,有什么不行的?所以我一直很讨厌那个车棚。然后高一有一阵子我当班长,我就每天下午给大家提前几分钟放学。那时候我们班主任还兼任复习班班主任,没功夫管我们,最后一节自习课都是我和学习委员负责纪律,所以我们班就天天提前放学。
后来这个事儿被教导处发现了,没办法,教导处就在我们班对门。有一阵子教导主任每天下午临下课前就站在办公室门口看,就是在看到底哪个班狗胆包天下课铃没打就敢放学,终于确定是我们班。再后来有一天我们班主任找我去办公室,问我们班是不是每天都提前放学,是谁让放学的。我都没犹豫,说我让大家放学的。班主任一愣,可能没想到我答的这么爽快,就问我为啥。我就说那车棚设计不合理,大家为了取自行车要花十几分钟时间,有这时间离家近的同学都回去了,何必在取车子的事情上浪费这么多时间呢?班主任也没说啥,就让我回教室了。然后我们还是提前放学,直到那个学期结束。教导主任也不再在办公室门口盯着了。
我都到十几年后,去深圳做律师了,每次我被老板推出来顶缸的时候,就想起我高一的班主任黄老师。我现在才后知后觉,当时教导处一定是过问了这件事的,但是黄老师知道真实情况之后并没有把我推出去,他一定是自己扛了。但凡换一个怂逼一点的老师,把我揭发了,那轻则记过重则退学,没跑,绝对的。但是我后来屁事没有,我们班还照样提前放学,一定是班主任把这个责任揽下来了。他那时候是复习班的班主任,而且多次得过省级优秀教师,学校应该是不敢把他怎么样的。但是即便如此,我也非常非常感激他。我后来读书工作十几年,再也没遇到过替下面人背锅的领导和老板了,只遇到过把下面人推出去挨枪子的。
后来我转学到了县里,是寄宿制高中,偶尔暑假回高一的学校看看,车棚还是那样。大家还是一窝蜂的去取自行车,挤成一团。没人管还是没人管。我觉得上位者根本不在乎。08年地震的时候我高三,地震之后我们还住了一段时间宿舍,到晚上宿管仍然会锁门。当时我们宿舍一个女生跟宿管大吵一架,说如果半夜余震了大家怎么跑?要是人死了你能负责吗?后来宿管就把锁挂上,但是没有锁。我现在都记得那个女同学据理力争,跟宿管吵的脸红脖子粗的样子。我很感谢她。后来她跟我说她上一个暑假去甘肃那边旅游,也是在路上跟导游大吵一架,全车人才因此不用去指定地点强制消费。真是一个非常非常难得的女孩子。
有时候我也很难指责在具体情景中的那些人,我能明白这种众目睽睽之下去争取一点点权益是什么感觉。更何况自由和民主从来都有搭便车的现象存在,正如我们所有住宿舍的同学都因为那个女生的争取而不用担惊受怕,或者是那一车的游客都不用去强制消费。我不能要求每个人在那种情况下都能挺身而出。但是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像我高一班主任或者那个高中同学一样,能站出来,或者至少和站出来的那个人站在一起。
@board
在武汉度过了很开心的四天!为感谢香油,回馈一份辛苦总结的汕头美食推荐嘟><
不是本地人且已离开汕头,这篇当做纪念,永远怀念这辈子吃的最好的日子,个人口味贫民消费,仅供参考💗
首先是权威的牛肉火锅,重点在牛肉的新鲜度和每家特色沙茶酱,虽然大家都觉得【杏花吴记】是外地人吃的网红店,也吃过不少别家,最终还是最喜欢杏花吴记,简直上瘾的程度……个人觉得离开潮汕地区再也没有这么好吃的牛火TT
(本人秘制不辣蘸料:芹菜粒+蒜头油+香菜+沙茶酱,用一点点热汤化开)
然后是牛腩饭,如果象友有时间,可以去鮀浦吃【玲妹牛腩饭】,一定是小巷子里那家,不是大马路边上那家。我带了很多朋友到汕头玩,玲妹牛腩饭实属每一个人都念念不忘、想一吃再吃的地方,至今没有找到比她家更好吃的牛腩饭。对面兄弟卤味也超好吃,胃容量足够一定要试试。
以及果汁冰,潮汕果汁冰超好喝的!说实话哪家区别不大,不用刻意去哪家吃~纯水果打成冰就很完美了,很有名的【十二中草莓冰】我反而觉得不那么好喝,冰碴感和香精味有点重。
玲妹牛腩饭附近有一家叫【鮀浦老四果汁冰】,我一直都喝这个,推荐!如果不方便去,可以随便找一家梅汁水果店,基本都可以做果汁冰,可以从芒果冰开始尝试。
汕头市区应该在小公园和万象城那边,到汕头旅游肯定会去的。有个面包店叫【初幸面包】,开在万象城,那里的恰巴塔非常好吃,包体湿润q弹,大概是我吃过最好吃的恰巴塔。但万象城对面丹霞庄很多网红店实属又贵又难吃,不代表汕头平均水平。
以及生腌和夜粥,潮汕夜粥挺出名的,我一般去【物碗粥】吃,价格合理,服务亲切,吃过好几次从来没拉肚子的含金量。生腌的话,醉虾和蟹适口性最高,可以放心试,其他的各有各的腥味(血蛤非常恐怖SOS可以尝试一下!)
想吃海鲜的话,南澳岛随便一家大排档都很新鲜,在团购软件上找个套餐也不怕被宰。紫菜炒饭很好吃,但我觉得要看店的发挥。之前认识的南澳岛民宿老板有发过一个排雷名单,可以参考一下,我放下面↓。
汕头还有比较特色的小吃(主食),比如炒糕粿(沾糖的,这个也看不同店的发挥)
蚝烙(和厦门的不太一样,我觉得很油)
三角粿(每次我都去【品福记小吃】)
肠粉(汕头和潮州的都不一样哦,潮州有花生酱肠粉,而和广佛地区相比,汕头肠粉皮更厚,里面会加豆芽和生菜)
粿汁(形状特别的粿)
猪杂/牛肉粿条(推荐干拌做法!也就是沙茶酱拌粿条+一碗猪杂/牛肉汤,会在汤里加柠檬片,很特别)
潮汕双烹粽球(里面有虾米、乌豆沙、鹌鹑蛋、白果、猪肉之类的,口味咸甜,非常香,任何能接受咸甜粽子的香油都请试试!)
相比广州/粤式,汕头更接近福建/闽南风味,总之我很喜欢合我口味!物价也高(。。。)不过光吃饭吃普通的还好,上档次则可以很贵……
这是一个兔子窝,属于一名在TRPG和CRPG流连忘返的前抗争之红,类型月亮地缚灵,忠实的狗派。精神不健康发言会折叠。此号不键政。认出来的话请通过一下关注请求~旧号没有被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