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opigu2 @adhd 我asd+cptsd不知道是不是audhd,读英文容易走神/难受,我是中文母语但觉得不能完全用英文没中文好来解释。我的猜想是大脑对视觉信息有很强的偏好+sensory gate dysfunction,无法过滤伴随着英文文本呈现方式的视觉信息,尽管我知道这些信息跟阅读无关。英文文本只有少量简单字母的排列组合,从视觉上分析就会感觉特别重复,而且文字是对声音的拼写,等于说同一份信息我接收了两次,所以我会同时感到understimulated(缺乏有趣的视觉信息)和overstimulated(太多无意义的重复信息),无法进入阅读状态。中文提供的视觉信息相对丰富,我的大脑得到安抚所以能够进入阅读状态。类似于有些adhd人群需要开着一个视频提供基本的stimulation才能做事。
所以我读英文要么是当灌水文一样量子阅读,要么是当诗歌一样逐字读,不然基本都很累。目前就是尽量听有声书和只读最易沉浸的内容帮助脱敏。就是感觉有点离谱,跟一般认知里的阅读障碍不一样,我也没法证明我的猜想。想问问大家有没有类似情况。
研究了一下料酒怎么买,然后去附近华人超市转了一圈,再次感受到了绝望(上一次是买酱油)。就,一边是奇怪的杂牌,另一边是国内熟悉牌子的奇怪配料表。本来想再次怪罪买国产货的心累,又一想,不对,再之前西人超市买balsamic vinegar也是差不多的!就一种(配料表简单正常、价钱不需要去抢银行的)中端产品的需求完全被无视了吗?!
以下是我给自己的北美日常调料选购指南(简单粗暴,不能保证买到很好的产品,只能不被很差的坑):
1. 油
日常炒菜:菜籽油/canola oil,味道清淡neutral,可以高温
香油:八角的麻油(不能高温),用来finishing
橄榄油:买extra virgin可接受价钱最贵的那一档,贵的do make a difference,用来做salad或者dip之类能让它shine的菜。配料表必须单一,不接受任何精炼/refined橄榄油的拼兑,尽量挑明确写了产地、橄榄种类、harvest年份的(不是只有best before日期)。“厨此以外”之前有一期聊怎么读橄榄油包装的: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37c3ba8882ce82fb6458bcc
2. 盐
细盐:不加碘的(有奇怪的味道,现在的城市人也不缺碘了)。我个人喜欢海盐,西班牙是主要的大西洋海盐产地。满足日常90%烹饪需求
盐之花/fleur de sel:法国产Fleur de Sel de Camargue或者Fleur de Sel de Guérande。只用于finishing (i.e. 菜已经做好了,需要在表面撒一点有颗粒度的盐)。“理论派甜点师小鱼”之前有一期聊盐之花是否必要的: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T4y1J7UM/
3. 醋
Balsamic vinegar: 直接买意大利balsamic vinegar of Modena。超市的靠谱中档产品里配料表的主要成分是两种:wine vinegar和grape must。Grape must更多的会更贵,没有的(通常靠flavour代替)不要买。Aged/陈年的会更贵,并且不应该有caramel/焦糖色。我日常有两瓶,一瓶随便做菜用(优化掉了中式陈醋和香醋,以及white wine vinegar),另一瓶aged的用来做需要醋shine的。
日式米醋/米酢/rice wine: 透明无色。买配料表只有水和米的。做一切实在在意balsamic vinegar的颜色会破坏视觉效果的菜。
Apple cider vinegar: 淡琥珀色,风味挺特别,做蔬菜pickle有惊喜。买with the Mother的。
White vinegar: 随便买
4. 酱油
(配料表比较干净的都得开封后进冰箱)
中式酱油是配料表绝望的重灾区。我只买一瓶生抽做非常要求细节的中式菜(e.g.广府豉油鸡、白灼生菜/菜心/芥蓝)。日常酱油用日式的,炖卤时的老抽用溜酱油+生抽代替。
中式生抽:配料表应该是大豆(低配版使用脱脂大豆)、小麦(低配版使用小麦麸皮)、水、食盐。李锦记双璜头抽(没有焦糖色,没有各种添加剂,必须进冰箱)
日常酱油:萬字/KIKKOMAN减盐酱油。很鲜说不上,但也不会太甜,中规中矩不出挑,日常腌肉做菜不容易翻车。
溜酱油/tamari:San-J的溜酱油。需要味道比较醇厚+上色的时候、做寿司蘸料的时候。
5. 蚝油
蚝汁/oyster extract必须在配料表里排第一,糖或者水排更前的统统踢开。能过关的只有李锦记的旧庄特级蠔油,什么财神蠔油、熊猫蠔油都不行。
6. 料酒
又一个重灾区……大量食用酒精勾兑和加香料的。知乎上有一个相对靠谱的购买指南: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13903/answer/109945332339
总结下来就是配料表除了谷物、水、盐之外不应该有别的东西(黄酒/绍兴酒的话可以容许一点焦糖色)。
黄酒(加饭酒、花雕)的牌子: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
广东米酒的牌子:九江双蒸、红荔牌红米酒、石湾米酒
至于在北美超市里牌子和配料表cross-check之后还能剩下什么可买就靠撞大运了。
还看到一个思路是用半干型雪利酒/medium-dry sherry代替黄酒,毕竟北美买靠谱的雪利酒比买靠谱的黄酒容易多了。但雪利酒比黄酒的甜度和酒精度都要高一些,替代的时候需要调整尝味。
国内银行利息一跌再跌,存钱已经快倒贴了。妈妈看原本的微信七天通知存款的利息和理财通的活期+也闻风跟降,在想要不要开个理财通的定期+,叫我帮她看看靠不靠谱。我想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谁知道还有多少理财坑在前面等着,不如趁机把基础个人理财知识给讲清楚了,以后自己能分辨哪些是坑。准备的材料讲解下来效果不错,于是整理了下笔记,分享给有需要的象友。
个人理财之101的101
(非常非常入门基础,肯定能懂)
1. 理财不可能三角:灵活,收益高,风险低
评估某个理财产品、给自己设计理财规划,主要是从三个基本维度考虑:灵活性(flexibility)、收益(return)、风险(risk)。
灵活性:需要动用钱的时候能不能立刻拿出来(e.g. 活期存款可以,定期存款要等)。
收益:投进去的钱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能收回多少。
风险:亏本乃至血本无归的可能性多大
这三者之间互相制约,不可能出现“很灵活、收益高、还风险低”这种天大的好事,这么告诉你的绝对都是诈骗。一个正常的理财产品往往在某一个或者两个维度上有缺陷,比如银行定期的收益勉强过得去,风险极低(除非银行跑路),但灵活性极差;股票的收益可能很高,灵活度也还可以(但只能在交易日取出),但风险性极高(没有任何保障)。
每个人在这三个维度上的诉求/接受度是不一样的,随着境况和人生阶段的变化还会不断改变(比如年轻人相对有更多生命时间去承受更高风险博取高收益)。在同一个阶段,同一个人也会对自己资产内部有不同的诉求/接受度(比如当月生活费不能承受任何一点风险、需要极度灵活,哪怕没有任何收益;“闲钱”则根据不同安排也有不同面向,三五年里要动的钱和可以留到退休的也不一样)。重点是别骗自己——如果买股票会让你夜夜失眠,那收益再高也不要碰。
2. 收益从哪里来
搞清楚收益从哪里来,也就搞清楚了风险会从哪里来、为什么会灵活/不灵活。
收益简单粗暴来说主要分为两种:利息/分红(interest/dividend),市值波动(market value)
利息/分红:因为你持有了该理财产品一段时间给你的甜头(利息和分红有区别,但这里是101,不展开),总是正数。产生收益的原因是在你持有不卖出期间,这笔钱你不能用而被其他人拿去干别的事生财了,拿走去用的人回馈给你一点点作为报酬。
市值波动:当前卖出价和你当初买入价之间的差异,有可能是正收益(赚了),也有可能是负收益(亏了)。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供需变化,别人愿意花什么价钱从你手里买走你持有的产品/你愿意卖什么价钱,你们共同的愿景是交易后你们能在未来获得更多收益(比如别人买入后价钱涨了,或者你卖掉后可以用得到的钱买其它可能涨得更高的产品)。
(这里非常简单粗暴,只讲了speculative return,但更精细比如长期持有股票是靠风险更低的investment return包括分红和资本增长(earnings growth)就超出101范围了)
由此可知,利息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借钱的人不能按时足额付利息甚至卷款跑路,市值波动的风险主要来自于未来市值的不确定性(也存在发行产品者破产跑路的风险,但比起市值波动占比例小)。而且由于利息整体比市值波动风险低(利息不可能为负),高利息往往还和灵活度下降关联(别人需要更多时间才能赚更多钱分你)。
3. 主要金融产品分类
有了上面的知识,可以来分析一下具体的产品门类了。这里不可能囊括所有,但基本分析方法是类似的。
银行存款(活期,定期<-注意注意注意:不包括银行的投资部门发行的各种基金):银行存款的本质是银行拿了你的钱再去投资(放贷及其它),然后把它的收益分你一点。因为银行承担了更多的风险(不管它投资赚了还是赔了,你的钱得照给),分给你的收益自然不会很高。在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比国有四大更高(出事国家兜底可能性低),因此需要拿出更高的收益才能吸引客户——逆向思维:敢比别家拿出明显更高利率的银行必然有更高风险。在加国,银行存款大多是上了保险的(CDIC coverage),银行破产了存款也不会受影响(具体承保范围要看条文)。
离开银行这个顶在前面的风险承担者,后面就进入了自生自灭的广袤丛林了……
存单(certificate of deposit)/货币市场资产(money market):这一类产品主要是基于超短期借贷(比如公司月底结数临时需要借一天或者几天的钱周转)。风险几乎和银行存款一样(美国历史上仅出现过一次本金亏损就是08年雷曼破产的时候,但迅速被修正了),但收益略高于银行活期存款,随之而来的是灵活性稍微下降,通常需要交易日或者提前指定天数才能取款(比如“七天存款”)。
债券(bond):债券最基础的概念是发行者借一笔钱,约定还款时间,以及过程中支付一定的利息。在这个意义上,债券不存在负收益一说,因为到还款日(mature)的时候,本金是会全额返还的。但现在基本没人这么玩。大多数的玩法是没到还款日就已经互相卖来卖去好多轮了(因此产生了市值波动,也就可能出现亏损)。理由也很简单:利率波动。举个例子,我买了债券A,十年期,年利率是2%,过了两年市场上又出现了债券B,也是十年期,但年利率是4%,我当然想马上卖了手上的债券A去换成债券B,但别人也会这么想,就不可能有傻子来接手我的债券A,除非我愿意打折卖。反过来,如果新发行的债券利率低,就可能有人愿意高价接手以前的高利率债券。又因为这个利率波动的现象,同期发行的长期债券的利率常常反而是比短期债券低的。债券的发行者各种各样,有国家(国债)、银行、公司等等,不同发行者的违约风险(发不出利息/卷款跑路)不一样,因此它们会用不同的收益来吸引客户。比如国债风险最低(嗯哼,理论上)不用给太高的利率也有人愿意买;而跑路风险高的公司则要用高利率来吸引肯冒险的人(所谓的junk bond)。债券违约风险评级从A到E(AAA最安全)。算上市值波动,债券的整体风险一般比股票低(赚不会大赚,亏也不至于亏得太狠)。
股票(stock/equity):股票没有任何关于本金的保障承诺,持有者承担全部风险。因此也必须提供非常高收益才会有人愿意买。股票的收益主要分成两块:分红(dividend)和市值(market value)。一般来说,市值潜力高的分红就少(即饼画得大的,比如各种科技股特斯拉之流),升值潜力低的分红就相对大方(比如各种传统行业、老牌大厂,即所谓blue-chip)。以上讲的是一个正常的股票市场,国内的A股是另一回事,我没经验不瞎说。想投资股票的建议去201一下先搞明白股票的不同收益来源(speculative return, investment return),然后就能理解为什么长期持有可以降低风险。
最后补充一点,在公司破产的时候,债权人比股权人优先得到补偿,即同一发行者情况下,债券比股票安全一些。
4. 基金(mutual fund)/ETF是个筐,得看里面具体装了什么
因为买单一股票或者债券的风险实在太高了(珍爱生命,远离个股),有人就想了个办法:把不同风险/收益的股票、债券打包到一起,分散投资,平衡风险和收益——这就是基金和ETF。
重点之重点:基金和ETF有一些操作区别,但原理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容纳各种不同金融产品的筐,得看里面具体装了什么,不存在基金天然比ETF风险更低或反之。(国内专供:不要看一个产品叫什么名字,要看它具体投资了什么。比如腾讯理财通的“活期+”实际上是银行存单/货币市场资产组合的基金,“定期+”实际上是再加上一些债券,这两个都跟真正的银行活期定期存款没有一毛钱关系。)
类似地,一堆高风险股票捆在一起作为基金/ETF也不能降低多少风险,能有效降低风险的是混入其它低风险的产品比如债券和blue-chip股票,但那必然也会拖低潜在收益。
现在经常说的懒人/怕死的人就去买指数/index,指的是按某个金融指数把对应的某个市场的一整块按比例买下来。比如所谓的标普500指数基金/ETF就是把S&P500里的500支股票按各自权重都买了,它们之间会互相平衡风险和收益,只要我对标普(某种程度上是对应美国经济)有整体上升趋势的信心,就不需要太关注具体谷歌/亚马逊/特斯拉之类的股价怎么样。但指数和指数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指数是针对单一市场的,比如美国采矿业指数或者日本制造业指数(我编的),如果整个产业塌了,那买指数也没用。更稳妥的方法是买整个经济市场,不过这些就是201的内容了。
(后话:关于个人在心理上的投资风险承受度,我的个人体验+观察是:总得亲身体验一次熊市才能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也得亲身熬过一次熊市之后才对股市跳水有心理承受力。)
祝象友们都理财成功有足够的钱享受人生。
-----------------------------
以下是一些延伸阅读(201):
(按我读过的顺序,也觉得是个不错的渐进顺序)
John Bolge的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
William J Bernstein的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Burton Malkiel的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 (这本我只挑了后几章去fill the gap,大概是12章往后)
这几本都是美国人写的,理论上没问题,实际操作上我参考了另一本加国人写的Reboot Your Portfolio: 9 Steps to Successful Investing with ETFs
(在zlib或者Anna's archive上都有)
它们的共同理念是穷人/没时间的人做passive investing (index fund + buy & hold)是最安全最不给金融业多送钱的啊哈哈哈
后来的“反琼瑶”风潮,我觉得也是2008年后金融危机影响的一种侧面反应。
对,经济下行的危机意识不是从这几年开始的,而是从08年金融危机后开始的。
在2000年那个大家相信着未来的年代,一个闹腾的孩子砸了一花瓶,大家只会用怜爱的眼光看待她。因为每一个人都会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拥有无数的花瓶。而在此刻,快乐最重要,一个碎花瓶能换来快乐,有什么不值得呢。
当时整个社会在心态上是富足的,就是相信人类的未来有无数光明的可能。
但是2008年后改变了一切,所有人潜意识里都意识到了未来道路的收窄,于是死死要死死看守住自己的花瓶。并将那些砸了花瓶的孩子斥责为胡闹、不守规矩。
在这种紧张的意识之后,糟糕的不是人们对于现有资源的死死看守,或对未来道路的精打细算,而是将“快乐”视为人生的敌人。排斥小燕子式主角的同时,也是在表示,闹腾的“快乐”对于人生无异,最好将她从生命里删除。
这还同时导向了另一个诡异的观点,只有像皇后和太后那样,不快乐,我们就能站在顶点成为人生的赢家。
2000年代的电视剧跟后来的相比,我真的回想不起来我有在后来的热门电视剧里看到过那种纯粹的快乐。
现在剧情要求的“爽”,尤其是打脸式爽,本身就是强诉求、极其功利性的,跟小燕子那种单纯的快乐是完全的反义词。
@Prodicus 我会开始声情并茂的讲解洗完澡不要马上穿内裤,晾一晾国格对身体好……
cr:https://x.com/translate_cn/status/1949766276173398107
你经历并不是“赶时髦”,而是在探索自我的认同。你这种探索很常见、很正常,甚至对有些人来说是很必要的。请不要用你这段完全没有问题的经历去攻击和造谣正在自我探索的年轻人。
原文: https://tumblr.com/queeranarchism/625611082802790400/i-once-thought-i-was-asexual-and-it-turned-out-i
翻译: https://t.me/twitter_translate/28349
@adhd board好,我目前在读一个英文授课的硕士项目,然后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在于英文阅读记忆保持困难。从小到大,我已经习惯了用中文阅读时一目十行地抓取关键词,然后凭直觉建立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再快速回扫确认理解是否正确。我已经习惯借此快速获取信息形成整体理解。
但换成英文材料时,我不得不逐字逐句线性阅读,阅读节奏变慢,加上我的工作记忆维持时间很短,往往刚读完一句话,读下一句时就已经忘记前面的内容了,导致完全无法理解整段话的意思。可以说我从中文的一目十行
沦落到了英文阅读中的阅读障碍,尤其是焦虑状态下会几乎一个字都看不懂。
虽然看起来可以归因于“英语水平不够好”,但我考过几次托福和雅思,阅读成绩基本是26分或8分左右,说明在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考试情境下,我的英文理解能力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日常生活中我无法长时间维持这种状态,一旦注意力下降,理解力就迅速崩塌。
我知道即使是没有ADHD的人也会在阅读英文时遇到理解障碍,但他们似乎没有像我这样严重到“除非极度专注否则无法理解”的地步。所以我想请教一下大家:民呐是怎么应对这种英文阅读困难的?
(我目前想到的只有通过把本人大脑的语言系统彻底换成英文,狂暴鸿儒大量英文阅读材料重新建立一目十行的能力来适应我的三秒工作记忆容量问题…但这毕竟需要长期的时间投入..
还有如果你不想费时间煎炒肉/不懂时间如何把控的话,就买烤肉用的那种肉,都是薄薄的下锅热油一下子就可以弄熟的,同理不懂煮肉的时间如何把控就换成火锅用的那种肉
不是说要去买调理肉/人造肉,而是网购那种品质不错的烤肉五花啊,肥牛啊那种
这是一个兔子窝,属于一名在TRPG和CRPG流连忘返的前抗争之红,类型月亮地缚灵,奇迹大陆新来的搭配师,忠实的狗派。精神不健康发言会折叠。此号不键政。认出来的话请通过一下关注请求~旧号没有被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