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个文艺复兴剧场微型科普串-1 

最近看到比较好玩的相关温知识/冷知识都往这儿发
伊丽莎白时期独立执业的手工艺人,每周大概挣6先令,合120便士,他的学徒一定比这个挣得少许多,倘若要吃得好,这位手工艺人大概每周要花费3先令在食物上,至于最基础的食物,一斤二两黑面包的价格是1便士。
环球剧场的站票价格是1便士。
从伊丽莎白时期(1558-1603)到1640年左右,粮食的价格大概上涨了25%,牛肉价格更是上涨了150%,但,环球剧场站票的价格却几十年里从来没有变过,一直都是1便士,这段时间里,最普通的大众,去大众剧场的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并没有受到物价上涨的影响。
(The Shakespearean Stage, 1574-1642,Andrew Gurr)

Follow

开个文艺复兴剧场微型科普串-3-剧目演出频率 

以1595年的Admiral's Men这个伦敦剧团为例(是当时最成功的剧团了……他们手里有马洛几乎所有的剧目),这一年里他们一共上演了38部不同的剧目,其中21部是1595年的新剧。在这21部新剧之中,有2部剧仅仅演出了一次就没再上演,并且仅有8部剧存活到了次年(1596年)。剧目的更新换代速度是相当快的。
很少有剧目每个月会演超过一次。例如,马洛的《浮士德博士》,在1595年全年演出了12次,马洛的《帖木尔大帝,第一部分》,在那一年演出了14次。而这两部剧已经都是当时最火热的剧目之一了。这意味着,一位天天去一个特定剧场看剧的观众,连看一个月,很可能会看到二十多部不同的剧目。
绝大部分剧目一周都不会演超过一次,比较受欢迎的剧目,在首演的那一周,可能有演两次的机会。
因此,Middleton的政治讽刺剧《A Game at Chess》是early modern剧场票房史上的奇迹,它一首演即爆满,连续演出了9天,直到被政府下禁令撤下为止。

开个文艺复兴剧场微型科普串-3-Caroline时期 

在Caroline时期,直到1642剧场关闭为止,(1625-1642),在这段时间,各大演出公司购买的新剧数量直线下滑,在Elizabethan(1574-1603)或者Jacobean(1603-1625)时期,成人公司常常每年向剧作家购买二三十部新剧,但在Caroline时期,这个数字下降到了个位数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各大公司在之前的几十年里都已经积攒了足够的热门经典剧目,因此对购买新剧较为迟疑

Jonson显然对Middleton这个老对手在这部剧上的成功很是嫉妒(要么就是想蹭热度lol),光我读过的Jonson剧里面,讽刺《A Game at Chess》的例子都见过三次了……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小球飞象

本实例是獭獭客厅,提供小球飞鱼,壁炉,风铃,獭獭提灯,散乱的书本和小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