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开个文艺复兴剧场微型科普串-1 

最近看到比较好玩的相关温知识/冷知识都往这儿发
伊丽莎白时期独立执业的手工艺人,每周大概挣6先令,合120便士,他的学徒一定比这个挣得少许多,倘若要吃得好,这位手工艺人大概每周要花费3先令在食物上,至于最基础的食物,一斤二两黑面包的价格是1便士。
环球剧场的站票价格是1便士。
从伊丽莎白时期(1558-1603)到1640年左右,粮食的价格大概上涨了25%,牛肉价格更是上涨了150%,但,环球剧场站票的价格却几十年里从来没有变过,一直都是1便士,这段时间里,最普通的大众,去大众剧场的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并没有受到物价上涨的影响。
(The Shakespearean Stage, 1574-1642,Andrew Gurr)

文艺复兴剧场微型科普串-2 收入分成 

大众剧场传统的分账方式是坐票部分的收入,剧场老板一半,剧团演员一半
所以,King's Men(莎士比亚所在的公司)之所以是那个时代最成功的商业演出公司,原因有二:
1. 他们自己修了剧场,自己同时是剧场老板和剧团演员,两份钱都往口袋里装
2. 他们管账的John Heminges(主演,股东,莎士比亚在遗嘱里提到的三位同事之一,后来参与主持出了莎士比亚全集)在经营方面相当诚实,没有坑骗同事
他们的竞争对手之一,The Red Bull Company就是被演员&股东Christopher Beeston的花式操作搞垮的
同时代最为成功的剧场老板Henslowe,也以剥削演员,剧作家和剧团闻名。Henslowe这人真的……例如,有一次,他叫上Worcester's Men剧团的人,在人鱼小馆吃饭和他签定合同,签完,他转头就把吃饭的钱算在Worcester's Men账上。他借给许多演员和剧作家钱,并收取高昂的利息。
他还试图借钱给Ben Jonson,说服后者用这笔钱入股他的剧院。

开个文艺复兴剧场微型科普串-3-剧目演出频率 

以1595年的Admiral's Men这个伦敦剧团为例(是当时最成功的剧团了……他们手里有马洛几乎所有的剧目),这一年里他们一共上演了38部不同的剧目,其中21部是1595年的新剧。在这21部新剧之中,有2部剧仅仅演出了一次就没再上演,并且仅有8部剧存活到了次年(1596年)。剧目的更新换代速度是相当快的。
很少有剧目每个月会演超过一次。例如,马洛的《浮士德博士》,在1595年全年演出了12次,马洛的《帖木尔大帝,第一部分》,在那一年演出了14次。而这两部剧已经都是当时最火热的剧目之一了。这意味着,一位天天去一个特定剧场看剧的观众,连看一个月,很可能会看到二十多部不同的剧目。
绝大部分剧目一周都不会演超过一次,比较受欢迎的剧目,在首演的那一周,可能有演两次的机会。
因此,Middleton的政治讽刺剧《A Game at Chess》是early modern剧场票房史上的奇迹,它一首演即爆满,连续演出了9天,直到被政府下禁令撤下为止。

开个文艺复兴剧场微型科普串-3-Caroline时期 

在Caroline时期,直到1642剧场关闭为止,(1625-1642),在这段时间,各大演出公司购买的新剧数量直线下滑,在Elizabethan(1574-1603)或者Jacobean(1603-1625)时期,成人公司常常每年向剧作家购买二三十部新剧,但在Caroline时期,这个数字下降到了个位数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各大公司在之前的几十年里都已经积攒了足够的热门经典剧目,因此对购买新剧较为迟疑

Jonson显然对Middleton这个老对手在这部剧上的成功很是嫉妒(要么就是想蹭热度lol),光我读过的Jonson剧里面,讽刺《A Game at Chess》的例子都见过三次了……

开个文艺复兴剧场微型科普串-4 剧作家的合作 

说early modern的剧作家常常“合作”(collaboration),这很正确,但同时又有点言过其实。因为很多时候,合作的剧作家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合作者都在干什么。莎士比亚和弗莱彻合写的The Two Noble Kinsmen,莎士比亚用的原故事版本和弗莱彻用的并不是同一个。Thomas Nashe写了The Isle of Dogs的序幕和第一幕,写了这部剧的第二三四五幕的Jonson却抱怨说,“我打算往什么方向写,打算在什么范围内写,Nashe什么也不知道”。莎士比亚参与合写改编的Sir Thomas More一剧里,莎士比亚似乎既没看过原剧,也没看过他合写者的部分。
(期刊文章Rehaibilitating the A-Text of Marlowe's "Doctor Faustus" 1993)

但昨晚扫到一篇60s的期刊文章(读作:方法和观点都挺守旧的)讲莎和马洛在亨利六和浮士德里对恶魔描绘的差距反映他俩本人的思路差距
我狂笑:想不到吧亨利六可能乃是马洛莎合写!思路差距个毛线,authorial intention这种东西的坑真是一踩一个准

开个文艺复兴剧场微型科普串-5 演出频率 

倘若没有瘟疫导致剧场关门,Early Modern时期的成人剧团常常一周演出六天。每天演不一样的剧目。下一周常常又是另外六部剧。这样高的演出频率和剧目切换速度。也就注定了演员对一部剧的排练准备不可能太到位。
而儿童剧团常常一周演出一到两次。儿童剧团在剧本里常常提到“我们是儿童,技艺生疏,如有冒犯,还请见谅”,但这很可能只是一种公关策略。儿童剧团虽然很多时候演员年纪小,但有更充分的时间排练。

开个文艺复兴剧场微型科普串-6 台上道具 

Stephen Greenblatt,在其极其经典的精彩著作,Renaissance Self-Fashioning: From More to Shakespeare里面,论述说马洛笔下空空荡荡的舞台,暗示了马洛主角们天生漫游,居无定所。
马洛的主角们确实都是这样,但空空荡荡的舞台其实更可能和时代风潮有关,early modern商业剧场的台上道具丰富程度,在1604年左右达到巅峰。马洛就算想不写空空荡荡的舞台,剧团也得有那么多道具给他拿来用才行。

开个文艺复兴剧场微型科普串-7 Epilogue 

early modern剧里,扮演epilogue的演员,常常戴着花环或头冠,暗示说他们是成功的诗人。Epilogue常常以诗人的口吻说话,但这并不意味着莎士比亚总是负责念他出演剧目的epilogue。这种口吻是epilogue这个角色虚构背景故事的一部分:epilogue的作用之一就是呈现出一个可供观众赞美或贬低的作者形象。
(Tiffany Stern,
Epilogues, prayers after plays, and Shakespeare's 2 Henry IV)

开个文艺复兴剧场微型科普串-7 Epilogue - Jonson 

James Loxley的"Popular Jonson"也提到,Jonson如何小心地维护自己的公众形象。
(对不起,我知道Jonson和“维护公众形象”出现在同一个句子里有点怪怪的)
在剧目和短诗作品里,Jonson构建了自己身为作者的persona,将其推给大众品评,同时他又小心地维持着和大众的距离,摆出不屑一顾,高高在上的姿态,他既希望受到大众欢迎,又希望受到尊敬。
并且,至少在他中年时期,这种策略是相当成功的。
Jonson的Epilogue常常就是这种策略构建的产物。里面说的话既不能算是作者的“真心话”,也很少是作品内容的自然发展。
你可以称之为early modern公关。

开个文艺复兴剧场微型科普串-9 

在1592年左右,伦敦剧场里开始出现能够将道具在空中上下移动的装置,例如,在格林的Alphonsus of Aragon里面,舞台指导写道:“维纳斯退场,如果你们能做到的话,让一把椅子从舞台上方悬垂下来,把她接上去。”

开个文艺复兴剧场微型科普串-1 

@aglarien 这么便宜还能赚钱,那观众一定不少。

开个文艺复兴剧场微型科普串-1-演出规模补充 

@ellipses 是的,像环球剧场,站票+坐票可容纳的观众约为3000-4000,坐票的价格为6便士起,站票为1便士起,收入还是相当可观的,且成人剧团每周通常演出6天,除此之外全年几乎无休,一年到头积攒的收入也很可观
另外还有卖剧目附带的歌词本等额外附加收入

开个文艺复兴剧场微型科普串-4 剧作家的合作 

@aglarien 问下Two Noble Kinsman这条八卦哪里可以看?

开个文艺复兴剧场微型科普串-4 剧作家的合作 

@leungtat915 这一条的出处见原嘟的那篇论文哦,更多the two noble kinsmen的authorship/collaboration的讨论也许看下现代edition的introduction?

开个文艺复兴剧场微型科普串-4 剧作家的合作 

@aglarien 居然都是那篇吗?感谢🙏🏻

开个文艺复兴剧场微型科普串-4 剧作家的合作 

@leungtat915 对hhh那篇是讲浮士德a text的考据的,考据结论是a text更接近马洛和另外一名合作者的手稿(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结论并不是学界共识,只是一个比较主流的观点)所以就要提到合作者的问题
另外一个合作者显然也不知道马洛在干嘛(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小球飞象

本实例是獭獭客厅,提供小球飞鱼,壁炉,风铃,獭獭提灯,散乱的书本和小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