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个文艺复兴剧场微型科普串-1 

最近看到比较好玩的相关温知识/冷知识都往这儿发
伊丽莎白时期独立执业的手工艺人,每周大概挣6先令,合120便士,他的学徒一定比这个挣得少许多,倘若要吃得好,这位手工艺人大概每周要花费3先令在食物上,至于最基础的食物,一斤二两黑面包的价格是1便士。
环球剧场的站票价格是1便士。
从伊丽莎白时期(1558-1603)到1640年左右,粮食的价格大概上涨了25%,牛肉价格更是上涨了150%,但,环球剧场站票的价格却几十年里从来没有变过,一直都是1便士,这段时间里,最普通的大众,去大众剧场的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并没有受到物价上涨的影响。
(The Shakespearean Stage, 1574-1642,Andrew Gurr)

Follow

开个文艺复兴剧场微型科普串-7 Epilogue 

early modern剧里,扮演epilogue的演员,常常戴着花环或头冠,暗示说他们是成功的诗人。Epilogue常常以诗人的口吻说话,但这并不意味着莎士比亚总是负责念他出演剧目的epilogue。这种口吻是epilogue这个角色虚构背景故事的一部分:epilogue的作用之一就是呈现出一个可供观众赞美或贬低的作者形象。
(Tiffany Stern,
Epilogues, prayers after plays, and Shakespeare's 2 Henry IV)

开个文艺复兴剧场微型科普串-7 Epilogue - Jonson 

James Loxley的"Popular Jonson"也提到,Jonson如何小心地维护自己的公众形象。
(对不起,我知道Jonson和“维护公众形象”出现在同一个句子里有点怪怪的)
在剧目和短诗作品里,Jonson构建了自己身为作者的persona,将其推给大众品评,同时他又小心地维持着和大众的距离,摆出不屑一顾,高高在上的姿态,他既希望受到大众欢迎,又希望受到尊敬。
并且,至少在他中年时期,这种策略是相当成功的。
Jonson的Epilogue常常就是这种策略构建的产物。里面说的话既不能算是作者的“真心话”,也很少是作品内容的自然发展。
你可以称之为early modern公关。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小球飞象

本实例是獭獭客厅,提供小球飞鱼,壁炉,风铃,獭獭提灯,散乱的书本和小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