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动图太大了就不转发毛象了,但我还是把微博的链接贴过来,你们都来看看这个布莱恩梅(和罗杰泰勒)与火烈鸟
weibo.com/3526028817/GmpxRaHK3

@tinychicken 感觉好在他自己心态蛮放松的,最后收住了自己也在笑
他后来自己发了个小视频,是他在湖南台的后台录的,他那天用了一个jb形状的💄来化妆
太解构了我笑死……

p.s. 最喜欢al和queen的合作现场是他们的杀手皇后……非常适合的……
dragon attack也非常好……
他的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也很好但可惜有梅水星双人的版本珠玉在前……梅水星版本听得人几度落泪啊……
p.p.s.我最喜欢的queen曲是梅的'39,其次是水星版的keep yourself alive.

adam lambert在中国网络突然变红我很开心……虽然有很多离谱的封建的言论还有把他形象变直的情况,但这就像中国最主流的大众视野里酷儿的visibility本来是百位数,al突然砸了个万级的事件过来……虽然有那么多变形和保守的叙事,但好歹也是个正面影响事件!在大陆已经太久没有看到大型的正面影响事件了……真的很开心……

感觉
我从写出一篇论文,到能正常接受别人给我的manuscript的意见,的周期是
一年

听Asexuality&Kink线上讲座中一些很有用的判断自己在无性吸引光谱上的问题。我基本上都能relate,最后两个是比较少提及的问题也很准哎。讲师说某个同人文网站(不是AO3就是Wattpad)上调查写手取向里四分之一都是ace-spec

我:会议论文写不出来了,算了我速通一篇Jonson小短文凑合交吧,2000 words,let's go!
还是我,四个小时以后:Jonson你妈的你在prologue里放了多少内容,为什么我分析你这个29行的prologue就分析了800 words???

rt我感觉我这半年对精力恢复还蛮有心得的。去年我burnout了一整年多,但是最近我已经不太会感觉到慢性压力了,挺开心的,也干了很多事情。

1. 给自己安排玩的时间,而不是休息。休息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觉得什么都不做精力就会恢复,但那样的恢复通常是比较缓慢的慢冲,能耗较小,但是恢复缓慢,上限也低,适用于精力槽消耗殆尽时。但是人除了休息也需要玩,需要真的能让人有所期待和开心的事。玩才是快充,是吸氧,能调高人的精力平均值。因为娱乐是生物本能,就像养狗不能只让它在家睡觉,也需要跟他玩球,违背生物本能的事是不可持续的。“枯燥”和“无聊”的生活很难是精力充沛的。我体会下来更合理的方式是在到达精疲力尽的临界值前预留玩的时间和精力(是的,玩的精力应该是预算的一部分)。休息是备用电池,只能让手机开机,但是玩才能充满电。尽量不要等到自动关机再充电。

2.如果已经进入做平时喜欢做的事也什么都感觉不到,只要不做事就感觉到心慌坐不住的状态,说明神经状况可能已经有些失调了,自我的情绪调节能力有些失灵。反常识的是,在这时更不应该一直自己待着。除了寻求药物或者心理治疗,可以通过社交和感官体验来帮自己外部调节。有一派依恋理论认为,在我们还是婴幼儿的时候,我们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还没有成熟,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父母跟我们的互动进行情绪调谐,父母在这时是我们的外部调节器。在成年后,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依然有这样的作用。如果周围没有足够支持性的关系,也可以试着进行一些浅层社交,比如去超市买东西,感受人味,打破封闭的脑回路。感官体验可以是洗澡、做家务、接触大自然、听音乐、运动。总之是让人感觉到被唤醒的体会。运动可能特别有效,因为对人的专注度要求高,所以切断脑回路的效果特别好。

3. 仅仅是忙碌不一定会导致burnout,匮乏才会。解决匮乏需要的是输入。玩会输入新的体验。解压球、单纯的冥想、简单的感官着陆(分别识别五感的刺激物),在我的经验里可以救急,但是很难根本上改善burnout,因为他们不会带来新的体验。他们不会留下美好的回忆。因此我们的大脑很难记住他们。社交和感官体验是一个支持网络。人需要在自己调节不了的时候知道什么能帮自己调节。因为人类无法在真空里好好存活。支持网络不仅仅是说几句安慰的话或者大道理,它们也会输入新的体验,带来新的回忆。如果累到寻求放松和支持的本能已经有点支离破碎了,可以把自己过往经验里有用的记下来,列成一个个人清单。但精力纾解的本质是人需要在自己的生活里保留值得期待的东西。
#TeenyWeenyPsychDeli

紧张😖😖😖😖😖😖
(no 安慰)

『中文互联网正在加速崩塌』

mp.weixin.qq.com/s/afg3zHPpEyR

『先问你一个小问题:

如果我们在百度上搜索“马云”这两个字,把时间设定在1998年到2005年,能搜出来的信息,大概有多少条呢?是1亿条,还是1000万条,还是100万条?

我在几个群问过,大家普遍的猜想是,应该是百万或者千万的级别。毕竟,互联网信息如此浩如烟海。马云作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企业家,在网上留下的痕迹肯定是非常多的。

但实际上能搜出的全部结果如下:

用百度搜索,选定日期范围为“1998年5月22日到2005年5月22日”,含有马云的信息,总共是1条(2024年5月22日数据)。

而仅有的这一条信息,也是虚假的。点进去会发现,文章的发布时间其实是2021年,不属于上面限定的时间段,只是不知怎么回事,它被莫名其妙地搜索出来。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了解那一段时间关于马云的经历、报道、人们对他的讨论、他的讲话、公司的发展史等等,我们能得到的有效的原始信息量,是零。

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不是百度的问题啊?如果换必应或谷歌,会不会能搜出来?

我测试过,这两个网站搜出来的有效信息,和百度没有太大区别,比百度略多一些,但也只是个位数。更多的也都是时间紊乱的无效信息,只不过不知道是什么技术原因,被错误地抓取出来。

你可能还会觉得,是不是因为马云属于比较有争议的人,由于某种不可描述的原因,所以他的信息才无法搜到?

但实际上,不仅仅是马云的情况如此,我们去搜马化腾、雷军、任正非等,甚至是罗永浩和芙蓉姐姐这样在那个时候红极一时的网红,或周杰伦、李宇春那样曾经火遍全网的明星,结果也都一样的。如搜雷军的情况,结果是这样的:

在测试过不同网站、不同人名、不同时间段之后,我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

几乎所有在那个年代曾经红火过的中文网站,如网易、搜狐、校园BBS、西祠胡同、凯迪猫眼、天涯论坛、校内网(人人网)、新浪博客、百度贴吧、以及大量的个人网站等,在一定年份之前的信息都已经完全消失不见了,甚至大部分网站是所有年份的信息都消失了。唯一例外的是新浪网,还能找到一些十几年前的信息,但也是极少数的寥寥几条,其他99.9999%以上的内容,全都消失了。

大家都没有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中文互联网正在迅速崩塌,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中文互联网内容,已经几乎消失殆尽。

我们原以为,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但没有想到,这种记忆,原来是像金鱼一样的记忆。

我之所以注意到这个问题,是因为何加盐公众号的主题是研究牛人,所以我需要经常查找他们的资料。

这两年来,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网上能找到的原始资料,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之前还能看到一些原始的报道,后来慢慢没有了;之前还能找到主人公的演讲或者他们写的文章,后来慢慢找不到了;之前还能看到很多采访或对谈的视频,后来慢慢消失了。

似乎有一个吞噬网页的怪兽,它沿着历史的时间线,从过去向着现在吞噬,先是小口小口,然后大口大口,把中文互联网的一切内容,以五年、十年为单位,一口吞掉。

等我们回过神来,会发现,在移动互联网之前曾经存在过的中文互联网的一切,不管是门户网站、机构官方网站、个人网页,还是校园BBS、公众论坛,还是新浪博客、百度贴吧,还是文件、照片、音乐、视频等,都已消失不见。

记得十几年前,我曾经因为换电脑,把一些照片和文章打成一个压缩包,存在某BBS上,几年之后发现,那整个BBS都没有了。我曾经用过hotmail的邮箱,里面有很多很珍贵的邮件,后来全都没有了。我还写过人人网、MySpace,后来全都没有了。

我们曾经以为互联网可以保留一切,但结果是一切都没能保留。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猜想,主要原因可能是两个:

一是经济原因。

网站的存在,需要服务器、需要带宽、需要机房、需要人员运维,还有很多杂七杂八的监管和维护费用,这些都是成本。如果是有战略价值(例如需要向外展示公司想要展示的信息),或者有短期流量价值(例如还时不时有较多的人上来看),同时公司账上也不差钱,那么还会有动力去维持。

但是如果公司在商业上走了弯路,没钱了,整个网站就会直接死掉。例如人人网就是典型代表。

即便公司还有钱,从运营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网页一年到头都没有几个人来点击,对公司来说,就成了一笔负担,从经济上最理性的方法,就是直接关掉。搜狐、网易早年的内容大量丢失,以及以天涯论坛为代表的BBS集体消亡,都是这个原因。

二是监管原因。

总体而言,互联网信息的监管,是从无到有,从宽到严,从严到更严的过程。以前可以合法存在的内容,后来不符合监管要求了;或者是以前可以灰色存在的内容,后来被定义为黑色了。这些内容都会直接被咔嚓掉。

还有一些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舆论的两极分化越来越极端,以前“只道是平常”的内容,在后来的舆论环境中显得非常尖锐、敏感,尽管不违法,但是可能激化矛盾,形成混乱,监管方也有可能会要求处理掉。

除了官方部门之外,愤怒的网友,也时时充当着舆论监管员的角色。他们会翻出十几年前某人无意中说的某句话,揪着不放,把人网暴至“社会性死亡”。

但监管上最重要的影响,还不是监管部门的处理或愤怒网友的攻击,而是它们会造成公司与个人的“自我审查”。

因为谁也不知道,网站上存在的哪一条内容,某人曾说过的哪一句话,会不会在若干年后,给当事人带来灭顶之灾。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把这些潜在的“定时炸弹”全部清除,也就是把网站关掉或者把内容全部删除。

当然,除了上述两个原因之外,还会有其他很多原因。

例如,在南斯拉夫解体之后不久,所有“yu”(南斯拉夫国名Yugoslavia的缩写)这个国际域名之下的网页内容全部消失了。又如,随着版权保护的加强,曾经随处可下载的音乐和电影网站,就都消失了。还有一些机构和个人,纯粹是由于自己的原因,不想在对外展示信息了,就把官网或个人主页关掉等等。

但这些原因都是次要的、局部的。整个互联网内容系统性的、大规模的消失,主要就是由于经济规律和自我审查。

本质上,互联网内容和生命一样,也受进化论的支配。其存在的标准只有一条: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争取尽可能多的注意力。

当一个内容能够在互联网上的海量内容中争取到足够多的注意力,而维持这个内容的成本(包括经济成本、监管成本和对抗监管的成本)比其他方式更低时,这个内容就有可能存活在互联网上。只不过它有可能会换一种呈现方式,例如从文字变为图片,从静图变为动图,从动图变为视频,未来可能从二维视频变为三维全息视频等等。承载这个内容的平台也会变迁,从门户网站到BBS,到个人博客,到微博微信,到抖音视频号,到未来可能一个我们不知道什么平台。

当一个内容不能再吸引到足够多的注意力,或者维持这个内容的成本比其他方式更高时,这个内容就会从互联网上消失。以电脑为浏览端、以网页为载体的传统互联网的集体消亡,只不过是这种“信息进化竞争”的必然结果而已。

生物的进化秘诀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互联网内容的进化秘诀是“信息竞,注意力择,适者生存”。由于网络效应,这种竞争比自然界还要猛烈万倍,残酷万倍。传统互联网不是单个物种式的灭绝,而是几乎所有内容的整体性灭绝。

每一代新的互联网崛起,旧的互联网必将崩塌,时间二向箔是所有网站、所有内容无可逃避的宿命。

如果未来的文明是互联网的文明。我们这一代人,将是没有历史的。因为互联网没有留下我们的痕迹。

“没有历史”,这件事情重要吗?

当然很重要。

我曾经为了写邵亦波的文章,想尽了一切办法,试图找到邵亦波2007年参加《波士堂》节目的原始视频,以及他妻子鲍佳欣以“文爱妈咪”网名在宝宝树社区发了好几年的帖子。最终还是没有找到,只能深深遗憾。

虽然《红尘已忘邵亦波》那篇文章,依然很受大家欢迎,短短一周就有70多万人阅读,2万多人转发,但我十分肯定,我一定还是错过了某些非常重要的信息。如果它们能呈现在那篇文章里,文章质量会更好。

但是我找不到,就只能让文章以不完美的方式呈现。

你可能会觉得:这只是对何加盐这样的研究者和写作者有用,我又不写这样的文章,互联网信息没有就没了,对我又没什么影响。

真的吗?

如果我们已经看不到马云的所有演讲,看不到任正非的以《我的父亲母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代表的所有文章,看不到段永平在雪球的所有发帖,你会不会觉得有点可惜?

好吧,你说你并不觉得可惜。

那如果我们已经搜不到黄峥的公众号,看不到张一鸣的微博,上不了王兴的饭否,你会不会觉得有点遗憾?

好吧,你说你也并不觉得遗憾。

那如果某一天,知乎如同天涯论坛一样没了,豆瓣就像人人网一样消失,B站好比新浪博客一样已无人问津,你会不会有点心痛?

如果某一天,你喜欢的微博博主所有的微博只显示“作者已设置只展示半年内微博,此微博已不可见”,你常看的公众号只显示“此账号已被屏蔽,内容无法查看”,你在抖音或小红书搜索某些信息,结果显示“作者已清空全部内容”……

甚至,微博、公众号、抖音、小红书,就像曾经存在过的bbs、贴吧、空间、博客一样,全部消亡……

你会不会为此难过哪怕是短短的一分钟?

作为传统互联网的一代人,七零后、八零后已经找不回我们的历史。因为它们已经全部消失了。

新生代也许还能看看朋友圈,但是朋友圈也越来越多“三天可见”,越来越沉默不语。

唯一还在热情发圈的,只剩下一水的营销信息。

未来就连这些营销信息,也终将消亡。

如果一件事对我们很重要,而它正在消亡,我们有什么办法挽救它吗?

有人曾作出这样的尝试。美国有一个网站叫做“Internet Archive”,中文译作“互联网档案馆”,保存了很多原始网页。但是我试过,中文的原始网页,保存的很少,而且使用非常麻烦,搜索功能十分原始低效,和没保存差不多。

从技术层面来讲,保存从中国有互联网以来,到移动互联网兴起的十来年时间的所有网页,应该并不难,成本也不高,毕竟比起现在的视频时代,原始互联网的那些图文网页,占的空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问题是,谁来做这件事,有什么动机?

商业机构不会做。因为没有任何商业利益。

政府或许可以像建图书馆、博物馆一样,搞一个能保存所有网页的档案馆。但是政府为什么要花钱费力干这件事?除了保存历史之外,似乎也没有其他理由。再说了,就算是政府做了这件事,对普通网民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个档案馆肯定也会需要一定的登陆权限,以免信息被滥用。

况且,就算是有机构愿意做这件事,现在也晚了。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后,传统互联网的中文内容,几乎已经消失殆尽了。粗略估算,99%以上应该都已经没有了。

从某种意义上,何加盐写的牛人系列文章,也为保存这些牛人们存在过的历史,做出了一点贡献。如果我没有写他们,很多历史就已经在网上找不到了。但毕竟这也不是原始信息,只是经我整合过的二手信息。

现在的中文互联网上,这个世纪前十年发生过的所有重大事件,所有留下过深深痕迹的名人,目前还能找到的信息,几乎已经全是经自媒体编辑过的二手信息,甚至是传过多手,早已面目全非的信息。

关于它们的原始报道没有了,原始视频没有了,原始讲话没有了,原始的网友目击没有了,原始的评论没有了……

再过一些年,这些二手信息和N手信息,也都会消失。就像那些事件从未发生过、那些人从未存在过一样。

我们已经无能为力,只能接受现实。

在未来的互联网时代里,回首看21世纪的前二十年,将是没有历史记录的二十年。

我们是互联网时代消失的一代人。

如果你现在还能看到一些中文互联网的古早信息,那只是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

如果你明白了它们的转瞬即逝,可能会像临死前的浮士德一样感叹:

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吧。

但那抹余晖,很快将和你这句感叹一起,被时间的二向箔吞没,陷入虚空。

《三体》中,程心和艾AA还能有幸乘坐唯一的一艘曲率飞船,逃离正在二维化的太阳系。

而我们,连曲率飞船都没有。

逃无可逃。

现在你所看到的、你所创造的几乎所有内容,连同这篇文章,这个平台,终究也会淹没在虚空中。』

这世界上原先只有两个人会priorities我,不要让我等,我已经迅速地猝不及防地失去一个了

Show thread

我不知道这讯息会打扰谁,但反正别安慰哈
今天路过小学看到有爷爷用电瓶车接孙女放学回家,突然意识到,我没有爷爷了
小学低年级有好久都是爷爷蹬自行车接我回家
爷爷也骑车接过我,我爸也接过我,爷爷总是很准时,我爸十次有九次迟到,让小时候的我在小学校园里等两个小时
这样一直到我小学四年级学会自己骑车上下学为止

@kisukezzz 是的,补充一句如果确实没上3+1/2+2,考虑直接读硕博或者重新读本的话,英国虽然教育产业化,但是本科,硕士,也都还是有奖学金的
奖不是没有,只是彩票,多买几张彩票说不定就能中。

@[email protected] @board 要陪护的,不过自己很不舒服想自己去的话,考虑找付费陪护(单次检查陪护价格不会很高)或者找朋友陪?

@kola 我也很希望自己能早点知道>< 不过还可以看看北美全奖硕博机会吧(虽然很少otz)

@AnotherHole 说不定文学难度取决于什么文学子领域(?),偏anthro的交叉领域文献我常常看不懂……

说到污染中文这个问题,想起我做史同女的时候一直在心里想,虽然大家的困境我都懂,但能不能把郭嘉还给郭嘉,把曹丕还给曹丕,把刘备还给刘备?

经常洗衣的朋友都知道,洗衣容易晒衣难叠衣难
经常做饭的朋友都知道,做饭容易洗碗难

院校prestige和钱这件事我最近几个月也一直蛮茫然的
就是我本科的时候大家都很流行打心底里看不起自己学校+认为院校title不算什么,我工作的时候我是整个大组学历最低的人,我学习、工作的环境……我从来就……没有感觉到学历这件事很重要。
辞职读带奖硕,然后读博,最近选博士offer的时候在QS100全奖(钱够用)和QS50全奖(生活费给得我嫌少)里面选,遇到好几个同年申请者不解又小心翼翼问,你为什么想选前者?我解释以后竟然又小心翼翼劝,我觉得还是后者院校有名,你去后者吧。
我觉得很受伤说真的。
且不说在我看来博士阶段院校排名是个很小的因素,我也没有选那种qs排名1000+的院校耶,这么点点扯淡的排名差距你们都要多问一句为什么,到底这个世界疯了还是我疯了。

Show older
小球飞象

本实例是獭獭客厅,提供小球飞鱼,壁炉,风铃,獭獭提灯,散乱的书本和小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