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ee 很明显我不是当事人,(而且坦白说视频我点开了就关上了没敢看完)但是我想提供一个我自己的经历供参考。
我有一次开车见证了一个车祸现场,一个大货车把行人卷进了车轮底下,之后大货车司机下车查看的时候被行人的儿子掏出随身带的刀捅了十几刀,距离我就在十几米。
我之后跟人复述这件事的时候不可控制的微笑了2天多,一边声音都发抖一边微笑,脸上肌肉都凝固发疼了还在微笑。后来心理医生说是创伤应激反应的一种。并且是很常见的一种反应,童年生长环境越严苛的人成年后应对创伤越容易采用微笑/开玩笑的方式,因为在危险的环境里哭是不被允许的。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healing-trauma-s-wounds/201509/why-clients-smile-when-talking-about-trauma-part-1#:~:text=Laughter%20is%20a%20way%20to,survivor's%20family%20of%20origin%20experiences.
所以我想说可能录视频的人,他们可能并不是真的幸灾乐祸,而是也在笨拙的应对创伤。
太喜歡這個港式奶茶菜譜了,在此記錄一下:
和其它講究正宗的菜譜比,這個做法不需要專業的拉茶袋,也不需要特地買捷榮紅茶粉或者拼配茶葉(我想買也買不到啊!),主打一次性消耗整罐淡奶、隨意用紅茶包和操作上的方便快捷。
我減半了方子的用量,用了5包orange pekoe紅茶包、25g糖和650ml水,一次性丟進鍋裡煮開後轉小火2min。然後需要一個容量夠大的杯子(我用的是便攜榨汁機的容器⋯剛好也有個蓋子方便之後冷藏保存),我倒了190ml半罐淡奶(甚至都不是黑白的orz)(因為剩下半罐想用來做譚仔嘻嘻),接下來就把鍋裡的紅茶倒進杯子裡,再倒回去,反覆幾次模擬拉茶過程,就完成啦!光看顏色就很港式奶茶了!雖然不是百分百正宗的做法,但香港人喝了都說好
噢唯一要注意的是因為要反覆倒來倒去,最好在水池裡操作+用方便傾倒的容器(雪平鍋那兩個開口就在此時彰顯了它的偉大!)
@board 我有一个朋友(真的有个朋友)想看N攻1受,不是1v1结局;现代;不能是双性,不能受养攻,最好是(棒读)“有修罗场”“几个攻抢一个”(棒读)。
想问问阅文无数的大家有没有推荐的文,帮他找了几个,要么古代要么是双性,他都不满意。感谢。
---
谢谢大家!已经给他推荐了all叶修文,结果他说全看过了(。
如何顺利(或至少不失败)地和大部分人展开社交
是一位朋友在提问箱留言问的,见图。我当时承诺好八月会写完,现在八月已经过去半小时了,非常惭愧。如果有其他想问的也可以提问箱问,我尽量聊。
首先其实我不怎么用“正常”这个词,因为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另一部分人或者行为是“不正常的”。所以先重新翻译一下这个问题,是“如何顺利地和大部分人社交”。
社交拆解一下就是两个(或多个)互相要进行社交的人,和把这些人关联在一起的行为:你,ta,你们怎么做。所以如何去社交也是如何去看待这三个要素。因为我个人的社交行为主要就是聊天,所以这条嘟里我也把“社交行为”的重点放在聊天上,其他行为暂时不说太多,然后这篇会更倾向于去谈我的内在逻辑而不是具体技巧,传授技巧这种事情我怕自己一不小心会做得很轻佻。
1.要进行社交的对象
你没有办法决定对方会做什么,但是你可以谨慎地选择你的社交对象。如果你感觉到ta不适合你,倒不是说你就不能和对方打交道了,只是建议稍微拉开点距离,也放低点期待,这样就不会因为单向投入太多,或没有收到足够的正反馈,而感到受伤害。
对于社交对象,也可以适当进行判断和分类,进而决定要怎样去社交。比如“午餐时间的同事”,大部分聊天都围绕着最近的工作和生活展开,工作上你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就可以,因为这是休息时间(但非私人场合),没有任何必要在其他人的围观下反对或者赞同那些事务。如果是生活话题,我一般就当作吸纳旁人经验,主打倾听+提问。
当你打算把某个人从A类社交对象转换到B类,比如从同事过渡到朋友,你可以再去进行一些纯同事不会进行的社交,比如更深入地聊天(骂工作、谈人生、探讨分歧),积极地分享见闻和感受,邀约一起进行娱乐和活动……
2.社交行为
简单版本:之前也有人在提问箱里问社交能力为负该如何拯救,我说最简便的方法是,可以在说话之前先停顿一秒。想一下自己的措辞是否合适,也可以想一下对方跟你说这句话具体是希望得到什么回应。
你可以不用每次都立即和别人互动,稍微停一下也没什么,这一秒的停顿不会让你看起来非常蠢笨,所以放心地思考就行了。以我个人经验来说,只会让你看起来有点呆萌,甚至可以转化为你的个人slogan,没问题的,不要害怕。行为上钝一点对你展示出的人格是没有磨损的。
展开版本:社交是一个双向驯化的过程。虽然我不提倡非常有目的性地社交,但是可以用有目的性的思路去思考这个问题:你希望从对方那里获得什么,与此同时对方能从你这里感受到什么?因为凭借本能去聊天是不够的,虽然足够真诚,但非常考验人与人之间的适配度。目前来说我还不相信命运恰好能给你足量匹配上你喜爱的也喜爱你的人,这是要靠努力的。如果想要和遇到的大部分人都顺利社交,你要更多地去思量对方听到这话之后是什么样的感觉,你是否想要对方有这种感觉。
很多人尤其是我们的上一代,在需要进行这种思考的时候全靠鲁莽的本能,在需要本能的时候又尽显不高明的心机,就会导致他们明明经常冒犯人,却总觉得自己很“会”。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真诚和周密只能保留一样,请选择真诚,因为你要确保你自己在社交模式下不会非常费电。耗能很高的路径是没有办法持久下去的,在还没学会、内化这个思考方式之前,保持真诚就好。
我有位朋友说过,如果在相处中你能感受到舒服,那就得意识到是对方在迁就你;如果两个人都感到舒服,证明你们都在这段关系的维护中主动去适配了对方。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当代生活中其实没那么容易遇到天生就形状匹配的伙伴,能不能相处下去要看你们怎样去嵌合彼此。对原则性比较强也比较刚直的人可能会需要倒角打磨一下,比如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修正,如果适应性更好,可以在话题走向分歧的时候橡皮泥一样稍微凹凸一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分歧都值得付出感情代价来划清界限的,有时候如果达成不了一致,不要达成一致就好了,跳过换下一个,可能转折会显得很生硬但没关系,好的伙伴能感受到你珍惜你们之间情分的心意。
还有时候你需要稍微留意一下你的社交对象是什么样的人,ta自己的经历和性格决定了ta面对这个问题会怎么样做,ta在这个话题上具有什么样的立场倾向。有时候你们可能是很好的朋友,但是这个问题客观上确实不太适合跟ta聊。
同理,相处渐深之后,从“熟人”变成“朋友”,在这个过程中人往往会对别人产生更高的期待和相对更严的要求。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对我来说这个事情是经常有的,因为人的本能就是希望对方对自己更好。但我会觉得它是一种需要调整的心态。比如,我搞同人认识了朋友A,我对A的政治立场其实一般就不会有过多的期待;我打游戏认识了朋友B,我对朋友B的文化素养也不会有什么要求。很多时候人是需要稍微把社交对象们做一下分区的,就好像在抽屉里塞分隔片一样,我不期望勺子能夹面条,也不期望漏勺能盛汤。固然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我非常爱你,和你逐渐无话不谈,但这个无话不谈也是有边缘,且应当有边缘的。
注意这不是隐瞒、遮掩、提防,我觉得适当的分区和保留是有益的,除了你自己之外谁也不能和你分享你所有的思考波动,也不应当去分享你所有的思考波动。尝试去把握住哪些思绪可以抛向哪些人,这一点很重要。
3.你自己
要怎么去引导你自己,才能在尽可能舒展的同时不扎到别人,而是轻柔地成为彼此的微风,这是一个挺深奥的话题。我到目前为止做得都不是非常好,但总还有一点点心得可以分享。
首先是坚持你自己的核心原则,你不能让步的部分,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在你的世界里最重要的就是你自己。举个例子,我不点外卖,去朋友家玩到了吃饭时间也不能“我们点外卖吧”,为了确保这一点,我可能会用一些更友好的方式去提前沟通,比如预先商量好今天吃什么,约好买了带过去或者饭点出门。但就算没有约好,我也不会因为很尴尬不合群就干脆同意点外卖,通常做法应该是通过撒娇之类的方式请他们理解。好在目前朋友们都很体谅我这一点,因为他们知道我是以我要坚持的这些观念为生的,这是构成我活着的根基。
其次是看看行为习惯上,哪些是不能改变的,哪些是换个姿势也无妨的。我认识过一位很成功的销售前辈,和他一起吃麻辣烫的时候他非常快乐地往里放麻酱,我说我不吃麻酱,感觉放麻酱好奇怪。他说他原本也不吃麻酱,但是在我们所在的北方城市,作为外地人,吃麻酱可以更快地拉近和社交对象的距离,而麻酱本身又没太大味道,他可以接受,就这样把习惯改掉了。我听完挺佩服的,虽然至今还是不吃麻酱,但这个思路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起自己保守固执的生活习惯了。比如说以前我进店会在菜单上选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现在和同事一起吃午餐,我可能就会说,你在这家最喜欢什么,给我推荐一下吧,然后点对方推荐的菜,这也算是一个增进关系的小撇步。基于这道共同体验过的菜,你可以点评,可以夸赞对方的品位,也可以延伸推荐其他的餐厅。总的来说就是在不用非得坚持自己风格的地方,可以试试别人的风格,产生更多的交互和可能性来。
第三是在你综合判断下来觉得无所谓的地方,可以考虑适当放弃或全部放弃你的表达。有时候我会看到朋友吐槽办公室同事天天说一些很伪科学之类的东西,我的感想是,反正和我没有关系,不去思考不去应声也不去对抗就好了。很多时候你只需要笑笑不说话或者“我不知道”就可以了,也没有人会特意说“小X没反驳的意思就是小X也同意”。我是觉得,如果你的表达可能会惹毛一些人,这次表达又不是必要的,那可以干脆不表达。因为,说实话我已经不知道多少次在这类情况下承担意想不到的后果了,我觉得还是谨慎一点嗯嗯……
祝大家顺利交到喜欢的朋友,并且和喜欢的朋友们越来越顺利!
读过 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
https://neodb.social/book/07aQA9n5pcH6k9jFmHsk5D
2024.08.19 - 2024.08.29
https://b23.tv/MqFB2Ff 这个楼分享给所有高度近视或者中度近视的朋友,楼主本人的经历和一千多条回复都很有参考价值。
事实上中国近视患者真的是太多了。任何跟运动有关的鸡血都少打。跳绳,潜水,搏击,乃至力训上大重量,过山车等等,甚至献血。。。。。我也力训,但是重量极度佛系,根本不和人比。别人在视频里再牛逼我也波澜不惊。因为我爸就视网膜脱落,他退休了可以拿退休金在家苟,换我可能就丧失全职劳动的能力了,很可怕,不是闹着玩的。
应试教育造成的近视率,其实剥夺了很多人成年后参与运动的安全性。
其实感觉身边很多女人结婚后很快就被家庭锁住是因为,她们结婚对象或者结婚对象的家本来就不是能独立生存的,家里一定要牺牲一个人做家务、照护,维持家庭运转。
就算家里没有她的工作他们也会很快地催生,生个小孩出来,为了照顾小孩,你总要学会做饭吧?你总要学会洗衣服吧?你这些都会了,那就要给家里做饭做家务吧?
她们的劳累程度、跟家庭的捆绑程度完全与这个家里的男人和小孩的独立生活能力成反比。我表弟跟我讲很不理解我姑,很多时候表妹无理取闹如何如何,你放任不管就行了,但她一定要管。表妹不写作业,按理说不管她要她自己第二天挨一顿教训就行了。表妹早上不起床,我姑就要守在旁边一遍遍催。我表弟觉得自己妹妹就是被照顾得太好了,没人管她让她长长教训就好。我姑就觉得表妹怎么样都是自己没照顾好,只会更加细致地照顾。但照顾是没有尽头的,所以我姑就一直操劳,一直事无巨细地照顾,说到底就是三个字,不放心。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每天都只能表妹睡着之后再起来看看电视剧,在半夜拥有属于自己的半小时自由。
但其实我姑这种在比较之下甚至竟然算好的,因为她不用一直照顾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大人。我朋友父亲癌症,他独立生活能力很差又很擅长折腾人,控制欲又很强,喜欢自以为是不遵医嘱,把身边人呼来喝去。他一个人的照护需要分摊到朋友母亲和朋友身上才能完成。这种心累程度和照顾小孩不一样,你不管他他真的能把自己折腾到天天进急诊。你不关心他吧,他就把自己折腾得生活质量极差。你关心吧,你就要付出大量时间和心力来照顾他的衣食住行,同时还得不到什么好的反馈,也没人会认可这种照护的社会价值。同样的时间精力,你拿去在社会上打拼取得的成就可能比这个多多了。但衰老、疾病和死亡是这世上永远都不会有正反馈的三样东西。
I have enormous respect for any authors who set off to adapt any Shakespeare‘s tragedies into comedies. Terry Pratchett and Stephen Briggs’s Wyrd Sisters (a novel parodying Macbeth by Pratchett, now adapted into a play text by Brigg) is everything one could dream for: fast-pace and sharp-wit dialogues; a perfect balance between the tragic and comic modes manifested through a fool character; jokes on adultery and dynastic endeavours; reflections on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language etc. They really pull it off. Thanks for cooking, Sir Terry and Mr. Brigg!
我浅浅在这里放下一个莎士比亚学院的开放日传送门(活动是10月24日,英国时间上午十点半到下午四点半,对应北京时间下午五点半到晚上十一点半,活动在线可以参加,线下也可以去拜访)
https://www.birmingham.ac.uk/schools/edacs/departments/shakespeare/events/2024/open-day
莎士比亚学院是只有硕博学生的研究生院, dedicated to everything about Shakespeare & Early Modern Drama! 除了硕士和博士课程之外,也有在线的短期课程。
编辑:这个活动还蛮多,不仅是介绍各类课程,还提供讲座试听,学院的周会旁听。线上就可以听来着
在我读完糊弄学豆瓣小组所有精华帖之后,发现糊弄学有以下几种不同的使用情况:他人询问你不想回答的问题,他人向你寻求建议但是其实并不好提建议,他人分享自己的情况-正向,他人分享自己的情况-负向,适当糊弄自己。
今天先归纳糊弄学part 1: 如何回答不想回答的问题
方法一 把话题甩回对方身上
问:你房子买在哪儿的?
答:怎么了,你要买房吗?
对方可能答:没有,我就是随便问问。
答:啊,这样啊。
结束
方法二:用我仔细想了想还是+ 重复对方的提问内容
问:你为什么要换工作呢?
答:我仔细想了想,还是要换工作。
问:你怎么这么晚还不找对象?
答:我仔细想了想还是晚点找对象。
方法三:我觉得挺适合我的。
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个人啊?
答:我觉得挺适合我的。
问:你为什么大冬天怎么穿这么少啊
答:我觉得挺适合我的。
方法四:善用有的,有的
问:今天比赛怎样
答:还行,有的组比较强,有的组比较弱。
问:单位同事怎么样?
答:还可以,有的好相处,有的不太好相处。
问:你考得怎么样?
答:唉不知道,有的题难,有的题简单。
难题一:你工资多少?
正常工资,比有些单位高,比有些单位低。
你工资多少?
够用。
你工资多少?
不多,刚好混个养活自己。
你工资多少?
工资多少都不够买房 现在房价太贵了 姑姑小姨三舅妈你们的房子现在多少钱啦?准备卖嘛?准备买新房投资嘛?现在好多人买基金理财你们有这个打算吗?
难题二:最近忙吗?
还行,就每天做的每天的事情。
过去一年真的有点不知道怎么过的,感觉完全依靠网络交友来维持学术上的sanity,连现在没收到学校induction的邮件都慌得很感觉仿佛无根之木在漂浮,再没人给我发邮件我就要怀疑自己是永远失业在家的一个透明人而学术是一场梦了,等驾考的时候百无聊赖于是回顾和硕导Richard的dissertation meeting notes,有点呆滞想我真的曾经有那么快乐的时候吗,真的疯狂读了那么多冷门东西而且有一个懂我所有点的人吗,如果不是去年五月家里的事那我的世界不会崩塌我会一直快乐得要命,而现在完全是灾后重建……我感觉自己过去大半年的学术做得都没有那个夏天三个月做出来的东西amazing,我当时咋做出来的,我现在还能继续吗
有点好笑的是一年不听Richard声音了点开他音频才意识到原来他口音还挺明显的,以前咋会滤镜觉得他特别好懂
Come on you gotta choose your weapon, J-45 or AK-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