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救命万能的首页和tl和版聊群组!!!
有人知道这是什么虫子吗??我朋友说她在喷了杀虫剂之后地面上出现了好些这样的虫子尸体。
黑色的虫子,展开的话长度大约在1 cm左右。
(⚠️⚠️⚠️图片含虫子全身图注意)
就这种non-theist的震撼感觉。
浮士德对梅菲说“我以为地狱不过是个寓言故事”。梅菲于是翻个白眼说,随便你吧,你到时候下地狱就晓得了。
过了一会儿梅菲说你看我现在就身在地狱(当然了,地狱是天堂不在的地方,失去天堂荣光的魔鬼梅菲斯特,所踏足之处都是地狱)
浮士德:哦?这就是地狱吗?那我心甘情愿堕入地狱。
(可能要点开看到完整的图)
调了一个特别好吃的啫啫鸡酱料,记一下。
酱料:黑胡椒粒和香菜籽碾碎,白胡椒粉(有粒的话一起碾碎,只是因为我没有),红葱头切碎,蒜蓉,用热油泼香,加一点生抽老抽蚝油调出底味。
鸡肉用的是去皮鸡腿肉,用一半酱料腌十五分钟到半小时,额外加了一点点小苏打和一点生抽,这里注意酱料+腌肉的咸度是整道菜的咸度,腌肉加了生抽酱料里可以减一点。
辅料还是我日常啫啫鸡那几样:洋葱、蒜头、干沙姜(有新鲜的肯定更好)。热锅到比较烫的程度下辅料炒香,盖上鸡肉,中火啫五分钟,材料会自己出水,这时候可以放剩下一半酱料,放想放的青菜,酱料也稍微匀一点给青菜。再啫五分钟就可以出锅了!出锅前我还撒了一点紫苏碎,味道更丰富一些。
香菜籽有一点柠檬香气,和酱料风味是很搭的,不放也好吃,但就是稍微不太一样。红葱头换成普通洋葱味道也不太一样,但也好吃。因为酱料里泼了热油,所以鸡肉就不带皮了,那样我会嫌油太多。啫啫煲的好处就是出餐快,材料准备其实也不是很复杂,很适合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随便做一点。
不过这个takeaway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就是讲为什么在马洛作品里搜寻无神论其实会徒劳无功,因为那里的确没有无神论,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无神论,马洛不是个神学家
他本人,和他作品里,体现最多的是一种rage(怒火)
对God对Church的怒火,啸叫,这是情绪(in a good way),它不是一种完整的theology,你也不应该期望在里面找到成体系的东西
然后这位嘉宾就开始船梅浮了!我感觉他们语气实在太不对,切过去看视频,看到主持人和嘉宾都开始露出神秘的同人男笑容……
梅浮是世界的真理……
嘉宾:就真的好怪啊,你不觉得吗?浮士德,和魔鬼签下如此详尽的契约,却跟梅菲斯特说他不相信地狱
(我:哇?!)
hhhhhhhhhhh这个嘉宾先花了一分多钟强调:读剧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小心任何角色的claim都不应该等同于剧作家的观点,一定要把角色和作家分开啊!(认真,严肃. gif)
然后这个嘉宾:…however it's hard to read the character of Faustus without at least seeing a sliver of Marlowe
@board 克服羞耻来请教一下香油,我想快速恢复一下英语能力,大家有什么建议吗?
情况是五六年前过了六级后基本没怎么看过英文文章,现在想强迫自己阅读,发现阅读障碍很严重,看一点点就失去耐心。同时对ai翻译的依赖越来越强,什么文章都要翻译。词汇量降了很多,听力口语应该更差。
我希望能逐渐复健起来,提高一点学的兴趣 请大家给我建议,谢谢各位了
最近试了下跟着一个本地组织去fruit gleaning,吃到了顶顶新鲜的Saskatoon berry、桑椹、酸樱桃。果子很好吃,过程很有趣,但更有意思的我觉得是整个组织运作方式。
整个activity的参与者分成三类:tree owner/提供果树的人或组织(住家前庭后院、学校和各种机构、市政的公共空间……),platform/提供协调工具和后续redistribution,volunteers/志愿者(每次包括一个pick-leader和若干harvesters)。原则上摘到的果子分三分,每个group一份,拿回去自己爱怎么处理怎么处理,彼此都不发生金钱交易关系。而且实际操作其实更灵活:有的时候tree owner压根不要(比如学校或者机构),于是剩下的两方可以平分;有的时候tree owner和一些volunteers拿得很少就是随便吃吃;有的时候一些volunteers喜欢/很会做果酱做甜品于是拿得相对多一些……主打一个除了保证platform至少得到三分之一外剩下的人彼此满意觉得fair就行,直接实现“按需分配”啊哈哈哈。
Platform方是一个local beneficiary organization,它自己有一个给本地低收入老年人提供廉价供餐的communal kitchen,会消化处理一部分果子,还会再分配给其它的本地food bank、社区等等。
它提供的调度协调infrastructure主要是一个类似google calendar的网页/站,完全不fancy,但作为一个码农,我得说这个网站实现得非常优秀: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达成了所有需求,跨平台/浏览器和对旧版本的backward compatibility很好,不提供也不需要装app(节约维护成本),浏览和填volunteer申请、submit果树信息不需要注册/登陆,tree owners和volunteers只需要提供最基本的必要信息(名字<-可以不用真名,email,电话号码),并且没有乱七八糟的cookie之类暗搓搓搜集隐私信息或者自动订阅的spam。网站主要有两个入口,一个是tree owner提交property信息的表格,除了基本联系信息和果树信息之外,还有对需要人手的估计、果树如果枝条伸到邻居家是否可以去隔壁摘、是否可以提供工具、是否有垃圾桶、是否可以出借工具给附近的harvest等等一些practical并且基于collective/environment-friendly/sharing的问题。感觉设计表格的人对整个流程有非常清楚的认知,完全不是建立在想当然上。另一个给volunteers的入口是一个类似google calendar的页面,每个events里写了要摘的果子种类、日期时间(一般是2-3小时)、大致区域/neighbourhood,状态用三种颜色区分:黄色是开放申请状态,显示需要的人数和已申请人数,可以点进去填写申请;蓝色是申请人数已满状态;绿色是摘完的archive状态,显示收获的重量。但除此以外,每个event发布信息里包括多少额外的details和什么时候截止申请完全取决于写/管理发布的那个pick-leader:有的人会写得非常详细,比如在哪个地铁站/交叉口附近(但不会提供具体地址)、需不需要爬梯子登高,有的就只写了很泛泛的横跨三个neighbourhood的大区域;有的会提前一个多星期发布申请,有的会只提前一天甚至当天突降;有的会在申请人数刚到的时候立刻截止,有的会选择多容纳一些人预留有人不来的空间,还有的会在有人cancel导致人手不够的时候重新开放申请;有的会提早好几天联络安排,有的就比较last minute……后续pick-leader和volunteers确认信息是完全在这个网站之外完成的,由pick-leader自己选择是email还是手机短信去沟通,并且随之而来的各种复杂情况(包括但不限于有人想cancel、临时改时间、活动被迫取消的通知等等)全部offload给了已经非常成熟的email和手机短信infrastructure,网站一点也不越俎代庖,反而保证了最大的flexibility。以及我观察网站背后是有admin在做maintenance的,会隔一阵子清理一些误操作的event items,频率大概保持每周到每两周之间,也不会没必要地过于频繁。
每次harvest的pick-leader有相当大的自主空间(ta们也经常在别的harvest作为普通volunteer参与),负责跟tree owner协调、找工具(有的自己从家里扛梯子或者从附近借梯子)、把属于platform的那份果子带回去、管理calendar上的event状态,但具体怎么做除了最最基本的规则,完全是个人风格发挥。
而且整个harvest过程都散发着一种会让现代资本主义/Taylorism/bureaucracy(以及大部分打工人哈哈哈)抓狂的自由散漫和“不靠谱”。我填了五次申请,摘了三次果子,每次都很不一样。有的是pick-leader直接告知地点并说如果你去不了麻烦提前告诉我一声,有的是要24小时左右回复确认否则当自动弃权的,有的是申请了9个人但最终只出现了3个人并且pick-leader也不知道其他人怎么了,有的是几乎全员出现的,有的是有人迟到的,有的是有人需要提前走的,有的是安排了三个钟头但摘了两个钟头觉得差不多了就提前收拾散了的,有的是临时改时间的,有的是递上了申请但后续被拒了,有的是都确认好了之后tree owner联系pick-leader说果子被鸟和松鼠啃得七七八八觉得不值当跑一趟于是干脆只提前一晚临时取消了,有的pick-leader准备超级充分带了专门的采摘用小篮子、运输用大筐,有的pick-leader经验不足忘记提醒volunteer自带容器带走自己那份果子or带了吊秤但容器全是没提把的(我出借了自己的小桶哈哈哈)……从“最大化效率/产出/利润”的角度看大概是各种各样的灾难,但每次harvest实际上所有人都挺chill并且have fun的,“能摘就摘(不能就算了)”,“摘多少是多少(摘不完就算了)”。Tree owner有的年纪挺大了,完全没那个体力精力去摘所有的果子(e.g. harvest了一颗巨大的桑椹树之后还得洗刷用来铺在地上接果子的被染色大塑料布,后来我胳膊酸了一整天),有的是上班族没那个时间处理(e.g. 单从一棵樱桃树上我们就摘出了35磅樱桃,而且还有好多没熟的感觉过一两个星期至少还能再摘一轮),有的是掉在路上还要保洁去打扫(e.g.大学校园路边)。Volunteer如我则一方面想吃点最新鲜的但又穷得去不起farmers market,另一方面想摘果子玩但又讨厌山长水远去郊区的交通极为不方便的农场(这个都是市区内的,大部分还是公共交通覆盖得挺好的地方),而且有些果子像桑椹这种娇嫩无比的根本运输不到超市(新鲜的酸樱桃我也没在超市见过),以及自行决定需要多少就带走多少也不会浪费。而platform也整个夏天和秋天都有源源不断的免费水果供应。但另一方面,这又是靠所有人对nature和“things happen”的尊重和对“完全控制”的放弃才能达成的:什么时候果子熟了能摘、可以摘到多少是树自己说了算、也是看tree owner和pick-leader的沟通(并不像商业农场的那些fruit picking活动是配合游客时间的),能抢到哪次的harvest也需要一些运气(有的比如甜樱桃非常抢手,几乎是秒杀),有的harvest因为时间或者地点不方便又会招不满人手,有的时候volunteer申请了但最后又没出现……充满了各种意外和fluctuation,拒绝被streamline和optimize,但反过来这又让自动化管理和高效剥削变得更难实现。
我觉得在“想像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分配/社区自治”上,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experiment & viable solution(而非纸上谈兵的乌托邦)。
对这个感兴趣的可以搜搜所在城市有没有类似的组织,关键字:urban fruit harvest, gleaning, fruit rescue, city fruit, harvest sharing, surplus fruit, etc.
Come on you gotta choose your weapon, J-45 or AK-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