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看到新闻,浙大选拔研究生去英国参加学术交流,随后浙大的外事秘书跟无良中介勾搭一起,仿冒剑桥大学邀请信让学生申请签证,结果大使馆查出资料作假,所有学生被英国拒签10年……

刚看到的时候有点震惊,浙大作为国内顶尖高校都能出这样的事情。很多人兢兢业业努力卷到985211,以为总算能松一口气,站到了比别人更高的起点、有更好的未来,但在国内这个环境,就算个人再努力也很难预料到哪天会突然天降铁拳,沦为牺牲品。

来了英国以后我很震惊的一个事是他们21岁以下的人的最低工资标准和21岁以上的最低工资标准是不一样的???前者要低得多??? I was like how could this be a thing???
但是联系自己所学又觉得这似乎是根植于现代以前的仆人/学徒制传统……

Show thread

诚挚推荐这版《不可儿戏》!把王尔德的异性恋配平排出了《第十二夜》的感觉!反正NT Live要录了,到时候再看一遍舒提脱衣服(什么鬼)!

Show thread

真是笑死,刷到一条MUJI的招聘,是“阳光伙伴”岗位,提供给感官残疾人士的,让非残障人士不要投。
结果,岗位要求里的第一条,还是“18岁~35岁”。
中国用人市场怎么回事啊,35岁是什么魔咒吗。

Show thread

@board 跟大家分享一点好东西,这个self-care网站会带着你一步一步检查你现在为什么心情不好、要做什么事来改善,感觉还挺管用的(全英文):philome.la/jace_harr/you-feel-

写纸真的会让人像谈了一段神秘的toxic relationship,时不时就会在社交媒体留下一些情绪激动但意义不明的文字,能隐约感觉到很痛苦,但又好像挺爱的

美众议院公布下届国会的委员会主席名单,没有女性。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众议院没有一位女性领导人,是2005年。

2025,所有委员会主席,都是白种男性。

⬇️你们知道吗,婴儿从出生起就被建议每天吃维生素d(也有地方的建议是吃维生素a+d或者轮着吃总之维生素d是必须的)这个建议强到社区医院会打电话给你核实有没有吃。

然后我查了一下这玩意儿我还要喂几年,发现建议是——一直吃到18岁。

但我觉得是因为18岁以后小孩自己负责自己了。所以没满18岁的宝宝们记得吃维生素d,满了的最好也想起来就吃点。

(顺带偏题)很多人对现代以前的社会有个普遍的误解就是:因为平均寿命短,所以人的社会时钟都卡得很紧并且时间很靠前。这个想法有对的方面,也有不对的方面。1580年英国确实平均寿命31岁,但这个31岁很大程度是被婴幼儿的早夭时间拉低的,因为那时候有一半的孩子都会在六七岁以前因为各种原因早夭。一旦活过较为凶险的年纪,人并不会认为自己31岁就差不多该死了。
16/17世纪,英国的法定结婚年龄是男孩14岁,女孩12岁,通常较有权势的贵族确实会在这个年龄之后不久结婚,但是社会里的绝大部分人并不会。1600年,英国女人的平均结婚年龄是25岁,英国男人的平均结婚年龄是28岁。推迟结婚原因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压力以及对婚姻生活的恐惧(funny how people never change huh)。
就,就算在那个时代,人们也不会觉得你来了月经就该马上结婚生子然后就该死了!不会的!

RT:(看了看我上个月写的博论章节:
“极端者如笛卡尔认为,人的心智发育完成时间相当晚,只有在大约31岁之后才能正确衡量审视自己的行为,在那之前想要这样做多半都是徒劳无功的。”
(yeah我上个月有两页专门是写16/17世纪欧洲哲学家认为人心智多少岁成熟???!!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间点压得特别晚来着。

今天听闻的最搞笑的新闻是:瑞幸开始卡应聘者年龄了。原因是怕员工年纪大了记不住配方。 请来猜年龄上限: 

25

⬇️ 不是说人脑 25 岁左右才发展完全的吗,怎么不只招 25 岁的人
m.cmx.im/@scinnamon/1136675822

酒鬼+甜党宣言:英国圣诞季超市卖的白兰地黄油实在太好吃了,做菜或者夹面包放烤箱都很好吃,想把一年四季的黄油都换成这种

这里面的笑话很轻巧但是看了第二天还在回味!like Arthur insisted that Merlin only had heated the bath water with…Latin.
还蛮奇妙的因为AO3逛街在不同的几个古早热门fandom里换着看,能明显感觉到不同fandom的slash ship相处方式的年龄差,儿童剧就是儿童剧请不要代入14岁以上的大脑观测情节!!!但是愿意给厌女原作高抬一手进行手动修正的成人同人作家们我都谢谢你们!!!

Show thread

看Merlin (BBC) 同人看到一篇巨好笑的而且作者不知道为什么对一些细节很专注like考证11世纪图书馆分类系统I ‘m like god why do u do that

毛象的签名是皮特刀的歌词Come on boy you gotta choose your weapon, J-45 or AK-47.
差不多就是说低收入闭塞地区背景出来的人要get out of the farm只有两种出路, join a band (J-45 is a guitar model) or join an army

坚决不要用第十批集采的中选药,谨慎使用其他批次集采的中选药。

之前建议许多和身体距离比较远的友友们试着活动(不是激烈运动,而是“动起来就算运动/活动”,包括散步)。有伙伴说,可是稍微动一些就会感觉很累,更不想动了。当时不知道怎么讲,这几天在看一个慢性疼痛的书,觉得说得挺清楚的。简单地说,就是开始会有一段在活动完后更难受的时候,但是一段时间过去后会好转。

关键是,试着区分这种活动后的难受是“没有伤害的”还是“造成伤害的”,是不是意味着“过度”。长期和身体距离远,会把所有体内传来不舒服的感觉,都归为“威胁”“应当要回避的痛苦”,引发应激反应;但是稍微开始活动后,可以观察,活动后的不适会不会随着放松练习、拉伸而减轻?它是激烈的(灼痛、刺痛、刀割痛等等),还是酸胀无力?虽然我们一直说“疼痛”,但其实疼痛也多种多样。学会区分后,可以降低/消除在面对难受时引发的二次焦虑,让我们不再回避活动。

书是《与痛共舞:慢性疼痛的身心疗法》。有人说只有高价二手书和打印版了。那么,链接: pan.baidu.com/s/1tdhPEjVXuqWhr 提取码: dk2d 《与痛共舞:慢性疼痛的身心疗法》

看美剧长大的我来了美国之后就,生活中真的有好多垃圾事情都让我觉得这真的不能找律师告他们吗???

但实际上自己经历过这种垃圾事也问过当律师的朋友就知道-其实这种事的提告成本非常非常高。

因为对于“不争馒头争口气”的人来说大部分时候我们寻求的是:道歉+部分赔偿。这个赔偿的数字本身也不会太大。

虽然我们都知道大部分情况下如果找知名大律所大律师随便出一封信对方就会立刻滑跪———但大部分知名所由于这种case金额太小并不会接你这种案子;如果个人铁了心打官司那么找到可以接这种案子的专门对口律师就要经过好多咨询———大部分好的律师是不接受免费咨询的,起码预约半小时150起步——也就是说找到愿意帮寄出这封信的律师就要几千刀,这封信跟后续的followup也要几千刀——而我们的情绪跟钱包都经不起这种折腾。

那么有钱人/有关系的人的世界是什么样的——if我有一个在律所有关系的爹妈或者我自己开公司公司有法务部或者按年收费的律师;那我随便叫一个associate写个信几乎可以不要任何成本———所以说美剧里动不动找律师也是挺真实的———前提是你有律所的关系。

这一刻我理解了中产卷子女当律师的必要性。

(以及2024年了小钱也是钱这中间真的没有商机吗有没有律师朋友们来创个业啊!!!

Show older
小球飞象

本实例是獭獭客厅,提供小球飞鱼,壁炉,风铃,獭獭提灯,散乱的书本和小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