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银行利息一跌再跌,存钱已经快倒贴了。妈妈看原本的微信七天通知存款的利息和理财通的活期+也闻风跟降,在想要不要开个理财通的定期+,叫我帮她看看靠不靠谱。我想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谁知道还有多少理财坑在前面等着,不如趁机把基础个人理财知识给讲清楚了,以后自己能分辨哪些是坑。准备的材料讲解下来效果不错,于是整理了下笔记,分享给有需要的象友。
个人理财之101的101
(非常非常入门基础,肯定能懂)
1. 理财不可能三角:灵活,收益高,风险低
评估某个理财产品、给自己设计理财规划,主要是从三个基本维度考虑:灵活性(flexibility)、收益(return)、风险(risk)。
灵活性:需要动用钱的时候能不能立刻拿出来(e.g. 活期存款可以,定期存款要等)。
收益:投进去的钱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能收回多少。
风险:亏本乃至血本无归的可能性多大
这三者之间互相制约,不可能出现“很灵活、收益高、还风险低”这种天大的好事,这么告诉你的绝对都是诈骗。一个正常的理财产品往往在某一个或者两个维度上有缺陷,比如银行定期的收益勉强过得去,风险极低(除非银行跑路),但灵活性极差;股票的收益可能很高,灵活度也还可以(但只能在交易日取出),但风险性极高(没有任何保障)。
每个人在这三个维度上的诉求/接受度是不一样的,随着境况和人生阶段的变化还会不断改变(比如年轻人相对有更多生命时间去承受更高风险博取高收益)。在同一个阶段,同一个人也会对自己资产内部有不同的诉求/接受度(比如当月生活费不能承受任何一点风险、需要极度灵活,哪怕没有任何收益;“闲钱”则根据不同安排也有不同面向,三五年里要动的钱和可以留到退休的也不一样)。重点是别骗自己——如果买股票会让你夜夜失眠,那收益再高也不要碰。
2. 收益从哪里来
搞清楚收益从哪里来,也就搞清楚了风险会从哪里来、为什么会灵活/不灵活。
收益简单粗暴来说主要分为两种:利息/分红(interest/dividend),市值波动(market value)
利息/分红:因为你持有了该理财产品一段时间给你的甜头(利息和分红有区别,但这里是101,不展开),总是正数。产生收益的原因是在你持有不卖出期间,这笔钱你不能用而被其他人拿去干别的事生财了,拿走去用的人回馈给你一点点作为报酬。
市值波动:当前卖出价和你当初买入价之间的差异,有可能是正收益(赚了),也有可能是负收益(亏了)。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供需变化,别人愿意花什么价钱从你手里买走你持有的产品/你愿意卖什么价钱,你们共同的愿景是交易后你们能在未来获得更多收益(比如别人买入后价钱涨了,或者你卖掉后可以用得到的钱买其它可能涨得更高的产品)。
(这里非常简单粗暴,只讲了speculative return,但更精细比如长期持有股票是靠风险更低的investment return包括分红和资本增长(earnings growth)就超出101范围了)
由此可知,利息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借钱的人不能按时足额付利息甚至卷款跑路,市值波动的风险主要来自于未来市值的不确定性(也存在发行产品者破产跑路的风险,但比起市值波动占比例小)。而且由于利息整体比市值波动风险低(利息不可能为负),高利息往往还和灵活度下降关联(别人需要更多时间才能赚更多钱分你)。
3. 主要金融产品分类
有了上面的知识,可以来分析一下具体的产品门类了。这里不可能囊括所有,但基本分析方法是类似的。
银行存款(活期,定期<-注意注意注意:不包括银行的投资部门发行的各种基金):银行存款的本质是银行拿了你的钱再去投资(放贷及其它),然后把它的收益分你一点。因为银行承担了更多的风险(不管它投资赚了还是赔了,你的钱得照给),分给你的收益自然不会很高。在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比国有四大更高(出事国家兜底可能性低),因此需要拿出更高的收益才能吸引客户——逆向思维:敢比别家拿出明显更高利率的银行必然有更高风险。在加国,银行存款大多是上了保险的(CDIC coverage),银行破产了存款也不会受影响(具体承保范围要看条文)。
离开银行这个顶在前面的风险承担者,后面就进入了自生自灭的广袤丛林了……
存单(certificate of deposit)/货币市场资产(money market):这一类产品主要是基于超短期借贷(比如公司月底结数临时需要借一天或者几天的钱周转)。风险几乎和银行存款一样(美国历史上仅出现过一次本金亏损就是08年雷曼破产的时候,但迅速被修正了),但收益略高于银行活期存款,随之而来的是灵活性稍微下降,通常需要交易日或者提前指定天数才能取款(比如“七天存款”)。
债券(bond):债券最基础的概念是发行者借一笔钱,约定还款时间,以及过程中支付一定的利息。在这个意义上,债券不存在负收益一说,因为到还款日(mature)的时候,本金是会全额返还的。但现在基本没人这么玩。大多数的玩法是没到还款日就已经互相卖来卖去好多轮了(因此产生了市值波动,也就可能出现亏损)。理由也很简单:利率波动。举个例子,我买了债券A,十年期,年利率是2%,过了两年市场上又出现了债券B,也是十年期,但年利率是4%,我当然想马上卖了手上的债券A去换成债券B,但别人也会这么想,就不可能有傻子来接手我的债券A,除非我愿意打折卖。反过来,如果新发行的债券利率低,就可能有人愿意高价接手以前的高利率债券。又因为这个利率波动的现象,同期发行的长期债券的利率常常反而是比短期债券低的。债券的发行者各种各样,有国家(国债)、银行、公司等等,不同发行者的违约风险(发不出利息/卷款跑路)不一样,因此它们会用不同的收益来吸引客户。比如国债风险最低(嗯哼,理论上)不用给太高的利率也有人愿意买;而跑路风险高的公司则要用高利率来吸引肯冒险的人(所谓的junk bond)。债券违约风险评级从A到E(AAA最安全)。算上市值波动,债券的整体风险一般比股票低(赚不会大赚,亏也不至于亏得太狠)。
股票(stock/equity):股票没有任何关于本金的保障承诺,持有者承担全部风险。因此也必须提供非常高收益才会有人愿意买。股票的收益主要分成两块:分红(dividend)和市值(market value)。一般来说,市值潜力高的分红就少(即饼画得大的,比如各种科技股特斯拉之流),升值潜力低的分红就相对大方(比如各种传统行业、老牌大厂,即所谓blue-chip)。以上讲的是一个正常的股票市场,国内的A股是另一回事,我没经验不瞎说。想投资股票的建议去201一下先搞明白股票的不同收益来源(speculative return, investment return),然后就能理解为什么长期持有可以降低风险。
最后补充一点,在公司破产的时候,债权人比股权人优先得到补偿,即同一发行者情况下,债券比股票安全一些。
4. 基金(mutual fund)/ETF是个筐,得看里面具体装了什么
因为买单一股票或者债券的风险实在太高了(珍爱生命,远离个股),有人就想了个办法:把不同风险/收益的股票、债券打包到一起,分散投资,平衡风险和收益——这就是基金和ETF。
重点之重点:基金和ETF有一些操作区别,但原理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容纳各种不同金融产品的筐,得看里面具体装了什么,不存在基金天然比ETF风险更低或反之。(国内专供:不要看一个产品叫什么名字,要看它具体投资了什么。比如腾讯理财通的“活期+”实际上是银行存单/货币市场资产组合的基金,“定期+”实际上是再加上一些债券,这两个都跟真正的银行活期定期存款没有一毛钱关系。)
类似地,一堆高风险股票捆在一起作为基金/ETF也不能降低多少风险,能有效降低风险的是混入其它低风险的产品比如债券和blue-chip股票,但那必然也会拖低潜在收益。
现在经常说的懒人/怕死的人就去买指数/index,指的是按某个金融指数把对应的某个市场的一整块按比例买下来。比如所谓的标普500指数基金/ETF就是把S&P500里的500支股票按各自权重都买了,它们之间会互相平衡风险和收益,只要我对标普(某种程度上是对应美国经济)有整体上升趋势的信心,就不需要太关注具体谷歌/亚马逊/特斯拉之类的股价怎么样。但指数和指数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指数是针对单一市场的,比如美国采矿业指数或者日本制造业指数(我编的),如果整个产业塌了,那买指数也没用。更稳妥的方法是买整个经济市场,不过这些就是201的内容了。
(后话:关于个人在心理上的投资风险承受度,我的个人体验+观察是:总得亲身体验一次熊市才能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也得亲身熬过一次熊市之后才对股市跳水有心理承受力。)
祝象友们都理财成功有足够的钱享受人生。
-----------------------------
以下是一些延伸阅读(201):
(按我读过的顺序,也觉得是个不错的渐进顺序)
John Bolge的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
William J Bernstein的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Burton Malkiel的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 (这本我只挑了后几章去fill the gap,大概是12章往后)
这几本都是美国人写的,理论上没问题,实际操作上我参考了另一本加国人写的Reboot Your Portfolio: 9 Steps to Successful Investing with ETFs
(在zlib或者Anna's archive上都有)
它们的共同理念是穷人/没时间的人做passive investing (index fund + buy & hold)是最安全最不给金融业多送钱的啊哈哈哈
今天是初版环球剧场被烧成平地的412周年纪念日!(低声些,难道光彩吗
1613年6月29日,环球剧场在上演莎士比亚与弗莱彻合写的《亨利八世》时,一枚道具火炮发射偏斜,命中了剧场的屋顶,火焰逐渐吞噬整个木制结构的剧场,无法救火,众人只能看着整个剧场被烧成平地。
不到一年后,相当有钱的国王剧团(莎士比亚所在剧团)照原样将剧场重修完毕。
一个超大的仲夏夜之梦+冬天的故事文献综述网站(2010年以前文献为主):
https://newvariorumshakespeare.org/appendix/mnd/#paratext-67c5e4a0c4bbe818c076c71f
之前在性别研究课上,和很优秀的女教授讨论。她认为耽美产业事实上还是在为顺直女服务,对性少数群体真正起到的作用恐怕非常有限,就像白女不能代表黑人女性一样,耽美这种主流的伪LGBT叙事也不能代表性少数群体真正的权益。
我说,但我本人作为女同性恋,是亲眼见到耽美对性少数群体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的。二三十年前,大陆人还是谈同色变,对同性恋这个群体直接看作变态,其实正是因为对这个群体完全缺乏了解,无法看作是和自己身边的人一样的人。真正改变这一现象的正是耽美的广泛流行,如今如我家乡,北方落后省份十八线小县城中学女生,也能因为看耽美小说,能说出“恋爱只看人不看性别”这样的话,男生也能因为耽美小说的存在而被女生凝视,对身边的同性恋者也更多持好奇而非恐惧的态度。这种普及是学术、美剧,等等所谓那些先进正确的“代表”,不可能做到的。
后来又在很多地方验证了这一点。顺直群体会声讨、反对作品对LGBT群体的“刻板印象化”,可我们性少数群体却会认为,刻板印象也好,反派也罢,首先要出现,要曝光,要在畅销小说热播剧集里大摇大摆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或许是优势群体无法察觉到的弱势群体视角之一了
一点关于现代/16世纪原版环球剧场的基础科普
对了,说起来,伦敦的莎士比亚环球剧场(Shakespeare's Globe)和它附属的室内剧场(Sam Wanamaker Playhouse),是根据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考古发现,在伦敦新修建的仿古剧场。是那时候根据已知的证据,推测重构的。不是16、17世纪原版的那两个剧场。其实21世纪的新考古发现,可能已经对剧场的一部分结构提出疑问了。
Sam Wanamaker Playhouse是根据想象中的黑衣修士(Blackfriars Theatre)修建的。环球剧场是露天的室外剧场,黑衣修士剧场是室内剧场,两边票价不同,目标观众有些许差异(后者票价更贵,观众更有钱)。
(现代的环球剧场也确实站票5-10英镑,坐票25-60英镑,而Sam Wanamaker 通常是15-80英镑的区间)
总之现代的莎环(莎士比亚环球剧场)和其附属室内剧场可以看作是一个以复原的方式进行历史展览和教育的特殊博物馆了,也承接大量的演出。但它确实不是留存几百年的历史建筑。
原版环球剧场离现代环球剧场只有一小段距离。
原版黑衣修士剧院在泰晤士河北岸,和环球剧场隔河相望。
感兴趣的话请看--> https://mapoflondon.uvic.ca/
早期现代(16、17世纪)的伦敦地图志在线版。
简单搜了一下古希腊(主要是雅典)的娼妓制度。
雅典的娼妓是建立在奴隶制和发达的商业上的。梭伦购买奴隶,设立了非常廉价的公立妓院,用于排解年轻男性公民们的性欲。大概算社会福利的一种(。)
当时同性恋风行,既有妓女,也有男娼。区别是妓女的年龄不太受限,而男妓只能是青少年。《裴洞篇》里出场的裴洞就曾经是奴隶男娼,被苏格拉底花钱赎为自由身。同时在《会饮篇》里有提到向女同性恋提供服务的女娼。
值得一提的是,口交/肛交被视作对妻子=自由民的侮辱,所以有人即使已婚也会去找妓女=奴隶口交/肛交/SM
同时也存在卖淫的自由民,他们可以自由定价,赚得很多,但需要纳税。上一条提到的ἑταῖρα就是指其中最高级的、有文化的“交际花”。交际花有可能和特权阶层接触,获得巨大的财富;有位埃及交际花赚到钱给自己建了一座金字塔(?)
以及斯巴达的货币经济不发达,似乎不存在提供性服务的奴隶,但有高级自由妓女。
科林斯地区的神庙里,据传存在宗教上的“圣娼”,但很难说是基于生殖崇拜还是商业行为。(可能是远古的生殖崇拜/性交仪式转变成了商业行为,但也有学者认为古希腊并不存在圣娼,只是古代作家的以讹传讹道听途说)
@board
出一张下周一 (6/30) 7pm 伦敦 Almeida Theatre 的 A Moon for the Misbegotten,奥涅金的戏
手头多了一张 stalls 票,30英镑,是 under 30 折扣所以可能需要出示证件
想收的话直接 dm 我……!感谢帮转的大家
另一条女友相关嘟
之前和女友解释毛象联邦宇宙的机制,掏出手机给她滑了几条我自己的毛象嘟文做示例,女友看不懂中文,指着其中一条用了英文词tap water的嘟文问,这是在说什么?为什么你突然发了一条一句话讲tap water
我:……
我:这条嘟文其实是关于你的,我在说我女友天天喝tap water头发还比我好,超不公平。
这下可惹上麻烦了。
之后我每次赞美她的头发好看,她都大声说:能不好看吗,这可是喝tap water喝出来的头发!
以及之前看全男色情社区入门标准都是发自己身边女人偷拍,轻轻侵犯一下女人,全女色情社区就得是自述有批有子宫以及如何来月经,不还是轻轻侵犯一下女人?你哪怕写一篇强奸男的的黄文发出去呢?这一切真的令人恶心,没空陪你们闹了
我真的觉得这几个人,一边自称女人一边检验谁是女人,一边对活的女人没有任何理解,我操我真的是受够了互联网上这群一定要绝对纯女社区却变着花样折腾女人的人了,纯男社区普遍不需要男的自述几岁开始遗精,不需要自述作为男人的骄傲和创伤,但是这群搞纯女社区的永远是五花八门地要求女的必须让渡一部分私人体验,让渡隐私权,说自己已经给了女的庇佑所以你理应让渡这一部分来接受考验,都什么东西啊?庇佑还没看见,先交付女人自己的权利,纯是来打家劫舍的贱货。
Come on you gotta choose your weapon, J-45 or AK-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