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男作者真的很愛寫屎尿屁,到底為什麼呢 :ablobhydraulicpress:

野豬渡河裡反覆出現的人類大戰野豬的“主線”很有意思⋯⋯

她穿一件下襬抽鬚的寬管牛仔褲和駱駝色短袖襯衫,戴一頂四面八方翻簷的草帽,圈邊的竹篾已脫落,經緯紛亂,帽簷上立著一隻黃褐色的小蚱蜢。琉璃珠頸鍊,串著兩顆野豬獠牙。檀木刀鞘,槳那麼闊大,袢扣在藤條腰帶上;檜木刀柄,攥在她手上,一片榴槤花花瓣從黃萬福果園飄向她手中的帕朗刀,在刃口上頓了一下,裂成兩片。

——《野豬渡河》
Readmoo讀墨電子書

這一段描寫感覺繁複得恰到好處,這一身的打扮,很容易就能讓人聯想到東南亞的少年女獵手,非常俐落,非常好看。

Show thread

“可知他朱甍碧瓦,总是血膏涂!”

摘录来自
长生殿
[清]洪昇著,[清]吴人评点,李保民校点

辭賦華美。

八尺門的辯護人好讀又好看,不過確實也是一眼就望得見作者的野心,這本書很適合影視化。

有點好笑⋯⋯不,有點好嗑(。

為什麼意外地覺得讀到了代餐(。

Show thread

比起小說,這本書簡直是原材料大全,這一段解開了聽《Adingo》時覺得部分阿美族詞彙像日語的謎團:

Takara是佟寶駒的兒時暱稱,來自「寶」之日文讀音。過去因為日本統治的影響,許多原住民耆老都會使用日文,阿美語中也留下很多受日文影響的字詞。雖然只有熟識的朋友才知道這個綽號,佟寶駒卻似乎無動於衷。

——《八尺門的辯護人(鏡文學百萬影視小說大獎首獎)》
Readmoo讀墨電子書

因為很有意思所以冒昧 @read

Show thread

想了想還是貼一下這幾段,材料本身的厚重壓倒了文辭和與文辭雕琢相關的角色塑造:

“⋯⋯在基隆市政府的主導下,八尺門聚落拆遷重建,原址規劃為海濱國宅社區,由原住戶優先承購,同時將國有地變更指定為原住民保留地,成為臺灣政府安置都市原住民違建聚落的首例。

建設耗時約三年。海濱國宅落成後,四散的族人重回定居,改稱此地為「奇浩」(Kihaw),意為海灣。八尺門這個名稱,漸漸為世人所遺忘。

海濱國宅在民國八十四年完工,為求行政管理方便,居住單位之配置採原漢分離。下方靠海的一般國宅配予漢人(舊時下部落),原住民國宅則座落於山坡上(舊時中部落及上部落)。”

——《八尺門的辯護人(鏡文學百萬影視小說大獎首獎)》
Readmoo讀墨電子書

幾段材料放在一起,就能看出隱隱綽綽的“種族隔離”來。

Show thread

讀《八尺門的辯護人》,感覺看得出作者偏重的是材料,也就是所謂寫作對象本身的厚實,而不太在修辭上下功夫,這剛好和張貴興形成對比⋯⋯不過,截至目前,讀下來覺得唐福瑞(這名字多有趣)寫作的風格有點偏向肯·福萊特,也就是對角色的層次和深度寫得不太多⋯⋯可能也因為剛開頭,確實很難一下筆就展開這麼多

其實很累了但還是有種閒得發慌想參加讀書俱樂部的心情⋯⋯

是自己選的,把所謂的文化認同和根切斷。同事為了尋根回到父母的故土,我選擇能逃就逃。

讀譯作,讀其他地區的華語文學,這些走入視野時便自帶異域感的作品,被遙遠的距離濾掉幾分銳度,留下的部分並不太能擾動虛弱的文化認同,也不會帶來更深的痛苦。

從很久以前就是這樣。

Show thread

基本不讀本土作家的小說,究其原因是因為不能也不想面對本土文學此刻的狀態,無論是好得苟延殘喘,還是糟得平平無奇,能迴避就迴避,好像一直以來避免直視古典文學,本質仍是不戰而逃。

閱讀不該內卷,逃過了微信讀書,但沒逃過讀墨自己舉辦的活動⋯⋯

開始讀《野豬渡河》。

看得出作者張貴興費了許多心思在雕琢文辭,費心到開頭的篇章甚至會出現一整段非常容易被老師敦促摘抄模仿的景物描寫:

孩子從中午玩到黃昏,不知時間之驟逝。燎原野火蔽空,熱氣奔騰,煙霧籠罩著整個夏日天穹,讓天地萬物都變了樣。夕陽燒酥了,像一截將盡的紅蠟燭癱在地平線上。雲彩抹上了各種顏色,獨缺白色。數十隻蒼鷹像長了羽毛和翅膀的蟒蛇盤旋天穹,吐信如火焰。聳天的常青喬木倒懸空中,根荄龜裂了乾燥焦黑的天穹。數百棟高腳屋像趨光的螃蟹向逐漸熄滅的夕陽匯集,好像要給她添柴釀火呢。成億上兆的螢火蟲點亮了黑色的豬芭河,形成一條博大壯闊的螢囊。

——《野豬渡河》
Readmoo讀墨電子書

景緻不能說不美,但讀來難免也覺得有點累贅,甚至覺得同時透出了匠氣。如果沒有繁體字加持,感覺會有點勸退(是什麼暴論

讀這本還是因為之前tl 上偶爾刷到一位讀者的評價,對本文的厚實程度予以高度讚賞,在推薦閱讀的欄目裡順著看到就開始讀了。可能也有預期值被拉得過高的因素在,無論如何,煉字煉到家的幾處讀來仍就動人。

當然再冷靜一下,會覺得其實什麼都不發,控制自己參加sns 的程度和方式,就是我自己想要的隨心所欲。

Show thread

當然有放肆的時候,我覺得安全且沒有意識到旁人目光的時候自然不再“矯飾和掩藏”。

實際上環境本身幾乎很難容許完全的赤裸。揭露自己的陰暗和困窘會變成懷有惡意者眼中的漏洞,沒有必要費那個事去迎合這種惡意的好奇。

Show thread

讀自己的社交帳號發文會覺得自己很克制,臉書什麼都不發,推特在出坑後也不再使用,幾年前開始,用社交網絡就會比較考慮到偶爾瀏覽的人是什麼狀態和心情,現在會意識到收斂和克制幾乎是已經成了行為方式本身。

會有人覺得這不自然,因為一點都不“恣意”,看起來也不“真誠”,但上網發文本來就沒有義務滿足這類對於揭露程度的期待。反過來說大家如果都能稍稍克制一點,至少做到禮貌交流,可以省去多少的麻煩。

如果不考慮結婚生子的話,能夠把收入妥善地分配到生活上、過得舒適並且留出足夠的資金用來對抗未來的風險,那就是理想的狀態⋯⋯

Show older
小球飞象

本实例是獭獭客厅,提供小球飞鱼,壁炉,风铃,獭獭提灯,散乱的书本和小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