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 晒后假日
https://neodb.social/movie/6p6Xxak6SyjIz7c4loCqCu
Calum两次回看录像,和最后照片在他手肘边上渐渐显影的那个镜头都好伤心。仿佛一切欢乐时光在它发生时刻就已经成为一种回忆。
看过 我的天才女友 第一季
https://neodb.social/tv/season/68euKviug9J6zfUJbR5hOd
周六一天飞速看完了第一季,特别喜欢莱农在背后抱着莉拉两个人一起看《小妇人》谈论未来和写作的画面,后来成长为少女的莉拉的形象实在是太好了,如此坚韧,疯狂和强硬。每每对马切洛露出那种不可一世的轻蔑的神态我都要在心里疯掉一下……只是费兰特给她(给她们)的命运实在是太残酷了。
关于 Where Reasons End,可能包含剧透或敏感内容
读过 Where Reasons End
https://neodb.social/book/0K7zHNKgygMdIDQU1WZbXm
确实出于对作者本人的好奇翻开了这一本。在想人们责备她,责备她没有让两个孩子活在“热气腾腾的家庭氛围”里时,她写母亲与自己已死的孩子对话:"Mommy, you know that’s a cliché." "What if life could be saved by clichés? What if life must be lived by clichés?" 是否也存在一种可能是孩子率先选择了拒绝这样的生活而投身于哲思?人们是否无法想象一个有着自由意志选择自己死亡的孩子,也有着自由意志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活?
读完觉得非常喜欢。很悲伤而又很好:"You’re a good mother." "Not good enough to make you stay, I thought." 喜欢讨论forever、nostalgic和settle的几处对话。
关于 Where Reasons End,可能包含剧透或敏感内容
So you’ve settled in? he said.
Settled into what, I thought, days without him?
I mean the house.
We’re like three little peas in a giant pod, I said.
The week before, I had explained to a friend that Nikolai could fill a space better than the rest of us combined. We had imagined a life in the house together, his cookies and cakes baking in the oven, his flowers blossoming in the garden, his music filling the house, his leaving and homecoming both cherished because what we had wanted most for him was the liberty to depart and the freedom to return. Mommy, I’m going to live with you until I turn seventy-three, he had said when he was three. No, no, I had said, you’ll change your mind. Soon after, not yet four, he had changed his mind. I’m ready to move out, he had told me. No, no, I had said, you’re still young.
看得好伤心,但是她写出来的这个早慧的年轻的复杂的小孩真的很好看…
感觉写这本书的某些时候,作者应该是很开心的吧。甚至我读到,每篇伊始,Nikolai出现和说话的时候,都觉得很开心…
How are you today? I said. It was an inane question but I was too sad to look for a better opening.
Why don’t people start a conversation by saying, Who are you today? Nikolai said.
关于 Where Reasons End,可能包含剧透或敏感内容
在读 Where Reasons End
https://neodb.social/book/0K7zHNKgygMdIDQU1WZbXm
确实出于对作者本人的好奇翻开了这一本。在想人们责备她,责备她没有让两个孩子活在“热气腾腾的家庭氛围”里时,她写母亲与自己已死的孩子对话:"Mommy, you know that’s a cliché." "What if life could be saved by clichés? What if life must be lived by clichés?" 是否也存在一种可能是孩子率先选择了拒绝这样的生活而投身于哲思?人们是否无法想象一个有着自由意志选择自己死亡的孩子,也有着自由意志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活?
@bizarre71 哈哈是的!秘密森林12里我就特别喜欢他
关于 我的骨头没有忘记,可能包含剧透或敏感内容
读过 我的骨头没有忘记
https://neodb.social/book/4e7XsrtHkrIT79xXUua6Il
写得非常好读。作者尝试了无数办法自我疗愈而所有好像都回到原点,尝试用代际的族裔的性别的不同角度去理解创伤,无数次回溯后甚至已无感和无知觉,但它的存在依然personal, pervasive and permanent。第一次接触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个概念。读到童年创伤令女性患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能性提高到80%的时候真的好难受…就是那种,都这样了你还要来掺合一脚?的淡淡的无奈。
最喜欢的是结尾关于Covid的一章,世界正在崩塌而她反而没有失控,PTSD反而就是为此而存在的。因为写得很清晰,就是那种真正夹叙夹议,“故事线”(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脉络清晰,辅以很多作者本人的阅读、了解和探索过程。太好读了一天就读完了……
看过 好或坏的东载
https://neodb.social/tv/season/0DUnWDNc0BKFvxmFYL639a
好喜欢东载啊!在这部里永远努力永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没到春风得意关头就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打断,但还是帅,就瞪大眼睛硬帅……
读过 她是幸存者
https://neodb.social/book/7kHoL3xUS7lMXs6VO0XScz
非常悲伤的、对母亲过去的追问史。“哥哥的妻子告诉我那个家族大秘密,是为了解释我母亲的精神疾病,仿佛她的过去本身就是答案,而非问题”。非常敬佩作者从十五岁开始就在试图找出真正的答案。
最喜欢的黑莓女士、蘑菇女士章节,还有最后做鲜明太子鱼的部分。
PS:总觉得翻译让这本书很失色。
关于 特别的猫,可能包含剧透或敏感内容
读过 特别的猫
https://neodb.social/book/3em2jb16KbKQ97o3nJxzOW
特别不喜欢…写动物的视角可能就是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太爱给动物行为附以人类的主观理解……但是明明知道可以绝育,明明知道可以减轻动物生育的痛苦,这时候又要去理解动物的天性了。虽然知道是时代地域观念上的局限,也知道作者其实对待自己的猫还是关爱和照料的,但是…读到这么多杀猫的场景和描写,看到作者家的猫从阳台跌落死亡,又或被车撞伤,还有一窝一窝地生猫又把小猫送走甚至杀掉,我就觉得…好痛苦。好想说,天哪,动物给人带来正向感情时用写人的方式去写和理解,而动物给人带来痛苦感情时就这样又回到了“家畜”的地位…
性侵话题 Trigger Warning
今天读完我的骨头没有忘记,说我觉得没有特别新的东西,于是又一次想起永别书。依然觉得永别书真的写得很好。张亦绚是在儿童人权&儿童性侵犯罪&性暴力话题上(我读到过的)最好的作家,她。在跑步机上神游的时候在想,骨头没有忘记里作者第一次做那个眼动实验前,让她给自己创伤场景打分,即使无比惨烈的场景,在无数次回溯和诉说之后只值两分,三分,确实是真的没有感觉。永别书也是这样,写道殷殷填每天想自杀的次数的问卷,可能是三十次五十次,它就在那里,已经习惯了。想到我在读这类内容的时候一直被这种厌倦和“没有感觉”吸引到注意力,完全是因为我没有感觉了。
又在想骨头没有忘记,“她有如此可怕的trauma,可她还是活下来了成为了很有成就的人”。看到有人说它是幸存者的讲述(可能只有幸存者的讲述才这么有魅力),当然是,但是…我想到的是,为什么幸存者“幸存了”,高中毕业后的暑假,读了education(不想讨论作者有没有夸大或者虚构),作者在关于性侵的那一章节,回溯过往,写了一句“它没有影响我,这本身就是它的影响”。基本上是因为读到这段话我才开始真正的自我检视,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这句话是我和过去发生过的事之间的关系最好的说明。
早上想到了我第一次读到解离,drrr的情节是怎么样的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那一部分是写,杏里一贯站在画框之外,看自己遭受的一切痛苦和暴力和自己做的事。这个“画框外的旁观者”的视角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因为那就是我经历过的、没有人谈论过的感受(哪怕书写出来的是轻小说也很重要)……然后过很久以后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大家说的解离,此事在轻小说中亦有记载jpg。后来回头检视我的童年、青春期、青春期恋爱,都完全没有受到影响。我一直觉得儿童性侵话题从过去到现在都对我来说都不是一个需要trigger的事,我不谈论它完全是因为它对于别人来说是一件非常非常有压力和道德焦虑的话题。我觉得这反证了我的正常,然后读到永别书时才意识到,这才是完全不正常的,是没有轮椅的残疾人,这两年会不停地想起永别书,对里面的段落记忆非常非常清晰,是因为…它告诉了我很多这二十年的经验和思考过后,我不知道的事,我的道德感,我无法看儿童裸体甚至只是毛绒玩具的真正原因是我和恋童癖一样,都无法用脱离性的眼光看待儿童,这件事真的很恐怖。我如此脱敏甚至没有(不记得有过)敏感期的原因。甚至现在我觉得我难以开口的很多原因里,性侵本身排在很后面的地方,而前一点的原因是,我不想被当作是有历史原因的asexual(天哪)。我可能一个月里有一半以上的天数都会无缘无故地想起那些事然后没有任何反应。我真的认为我就是正常人,我看初步举证其实没有什么感觉,我遭遇过的性暴力和性侵全都发生在童年,成年以后,青春期,此后再也没有。读永别书时才意识到,这是因为我非常早,非常非常早就已经有了性的概念,男女的概念,对侵犯和自我保护的认识非常早,父母说我小时候走失过一天,最后找到我是我在跟一个附近工作的姐姐呆在一起,其实我早在听得懂“不要跟陌生人走”之前就已经有了对男教师男邻居男性长辈的警惕。它没有再影响我,这就是它对我的影响。我觉得我迄今为止的生活如果有任何谶言的话,真的是这一句。我觉得,在职业上,我如果当小学老师,或者幼儿园老师,一定会是,很负责任的老师,但这件事情我根本做不到,根本不可能。我一直觉得我和无性恋这三个字最搞笑的冲突是,我是一个对性非常非常非常敏感的人,我从儿童时期开始就是一个有性的人,而性羞耻也消失得非常早,我对被看到裸体没什么感觉,走在路上被陌生人有意地碰到甚至摸到也没有什么感觉,对摄像头其实也无所谓。我真的很难觉得愤怒和被侵犯,也很少会胆战心惊和因为可能的、潜在的性别的恶意而惊恐,我一直想说很可能这才是我一直以来比同龄女性独居在外活得舒服一点的原因。我觉得性暴力已经不是值得我再为之关注和深挖的事了(不是说不值得读,而是我几乎只能从别人的事里得到痛苦,和少量的与痛苦不成比例的边际效益递减的经验了…),我想读更多,我没有读过的东西,我想知道你们对儿童的人权性权对小孩遭受性暴力怎么看,性意思史可能不是那种最好的小说,但我读性意思史的感觉是这是新的东西。因为张女士是,我读过唯一会如此关注性良知,性资源,性中的强弱关系的人,会这么多这么多地讨论儿童(少女)眼里的性和性权的人,是如此频繁地在作品里讨论道德和良知而不令人觉得虚伪的人。
最近一直在刷到全秀贤的事(其实我不认识),我想,在性的领域里,缺乏(物质/知识)资源的人,在权力结构里弱势到失势的人,其实就是等同于儿童吧。为什么会一直发散到这里,我感觉我和《我的骨头没有忘记》一样,用人生里所有读过的东西看过的东西和听说的,在网上刷到的,能够为我所用的全都拿来用来解释和了解我发生过的事情。我简直是我这一门单一学科上的学者,深耕二十年的科学家,我到今天还一直一直一直想要知道更多新的事情。给我一些新的东西。
鱼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