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xijiaoshui @BurnInAGoodWay 就台湾女运动员甚至有小时候女性服饰的童年照片哎,这么明显的顺女……结果变成罗琳有关女性气质猎巫的对象

@xijiaoshui @BurnInAGoodWay 攻击台湾女运动员那件事真的让我特别无语😓,女运动员是因为小时候妈妈遭受家暴,最初才想学拳击保护妈妈,按理说这样的背景总该符合JK罗琳声称的保护弱势女性/受家暴女性了吧。台湾女运动员在和意大利运动员的闹剧之后(该意大利女运动员也很恶心,但后来已道歉),就因为她长得“阳刚”,被JK罗琳指为男人……即使后来有检查证明,罗琳也从未说过“我认错了她是女的”。纯纯的反跨外加种族歧视。 “你不是白人我怎么认得出你是男是女”的逻辑

钵钵鸡其实分两种,一种是广为人知的红油钵钵鸡,从乐山来的,像冷串串一样把各种素菜和鸡下水、牛肉之类的串成串用红油和鸡汤做的汤底冷泡,也有藤椒汤底的,但红油更受欢迎。另一种也叫钵钵鸡,是临近成都的一个地级市邛崃的特色菜,不过它更像渝北的椒麻鸡。用熬过鸡汤的鸡腿肉片成片或去骨鸡爪拌花椒藤椒二荆条等等香料剁碎做的红油辣子,和渝北的椒麻鸡比起来少辣味多麻味,是老川菜的做法。一般在面馆能吃到最正宗的,因为邛崃多奶汤面馆,奶汤指鸡汤汤底像烧开的鲜奶一样乳白顺滑,熬过汤之后鸡腿肉做钵钵鸡,鸡胸肉做鸡丝洒在面里当浇头。一般点一碗奶汤面配一碟钵钵鸡,面要垒成小山但刚好山尖高出汤一点,正宗面馆汤底还要加颗打好的生鸡蛋,鸡肉配面刚吃完汤就冷到温度刚合适,鸡蛋变成蛋花,舌头正麻的时候汤能一口气喝完。
#想吃嘛呢

Terry Pratchett 安利 (again?)
aka “我真的好爱Thief of Time”

Show thread

AO3真是世界上伟大的发明 我在AO3学到的比任何一个学校教我的都多多了 它对人生的帮助是无可限量的

《看见她们: ADHD女性的困境》(中文翻译版已于2025年1月出版)里面讲“ADHD和进食障碍”的部分虽然不多,但也挺受启发的。

主要是之前虽然觉得“肯定有关系呀”,但是没有仔细想过具体是哪些因素有关。事实上,在单一的表现下,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了解这些也有助于从更多角度去识别和调节。

比如,如果发现自己吃太多了,可能因素如下:

>>ADHD和脑内多巴胺水平的调节问题有关,而多巴胺会参与饥饿感与饱腹感的调节。
>>ADHD人士常常失眠,这回让身体释放产生压力和食欲的激素,以帮助身体储存能量。原本这是为了在不确定情况下或者危险时期中增加生存机会,但因为ADHD人士容易长期失眠,所以问题就长期存在。——如果有这个情况,那么调节睡眠可能会改善进食。
>>ADHD人士的冲动性使许多个体难以抗拒甜食和高热量的诱惑。规划问题使得难以保持规律进食,原本想好要不吃东西的时间变成大吃时间(因为工作计划来不及了/刚做完)。
>>ADHD的情绪调节困难使得需要进食来缓解情绪。
>>无聊感使得ADHD人士容易从冰箱里找点东西来增加刺激,而且食物是最易得的刺激来源。
>>内部感知的混乱使得ADHD人士对自己应该吃多少缺乏感知,不确定自己饿了没有,不确定自己饱了没有。此外,据说ADHD人士的大脑会延迟记录食物摄入的量,吃了食物的信号需要更久才能抵达大脑(这个我有感觉,同样吃东西后,箱子很快会感到饱,我一般要多一倍时间。因此我现在吃到一定量就停下了,避免过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吃撑)。

渴望有一段时间不受地理限制地漫游和有一段时间专心坐在图书馆里看书写笔记,这两种渴望即使到了快四十岁也没放过我。而且我发现即使有机会自己也没办法如想象中那样充分地把握它。太多时间还是白白地耗散了。
但也许这就是一种幼稚又自大的渴望,仍然能够不失去它就已经应该庆幸并知足了。

其实可能不是玻璃心,而是容纳窗口变窄,是创伤没有得到修复,划重点,创伤会让人的“容纳窗口”变窄,如果没有得到疗愈,那么普通的挫折和困难都会被体验为危机,个人在创伤后无法处理强烈的情绪。

> 创伤要么会把人送出“容纳窗口”的上限,使人体验到强烈的情绪和失控感,要么会把人送出“容纳窗口”的下限——随着亢奋程度的降低,人会变得死气成成,缺乏情绪体验。一般来说,遭受创伤的人会在两极之间摆荡,从过度唤起到唤起不足,经历起起伏伏。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会慢慢平复下来。在遭遇创伤之初,个体会变得越来越难以承受新的刺激。这时,那些普通的挫折和困难都会被体验为危机,他无法用平常的方式应对。随着人慢慢恢复,情绪的波动会消退。如果人恢复得好,那么他对情绪的容纳力将提升。创伤后成长是有可能的,这意味着个体将有能力忍受强度过高或过低的情绪,并保持清醒,活在当下。如果创伤没有得到疗愈,容纳窗口将依旧下载,个人在创伤后无法处理强烈的情绪。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去翻了一个彝文出版社的线上商店,在一本彝语诗集下看到一个彝族牧民给了五星好评,配图是他在山里牵马驮运的照片。

非常普通,就像拼多多好评区毫不相关的照片,其实是很多不太懂互联网的用户收到通知,好评返现两元、三元,然后照着指引填写好评打分,最后系统强制配图,就只好上传了相册里默认的倒数第一张照片。

用母语读一本诗集,读一本由母语写成的诗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想当然的事情。但是对于少数族群来说,却是稀有的经验,但仍然不可或缺,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我们需要母语写成的诗。

「任何时候都不能简单粗暴的以现代化的理由让我的民族成为一群没有文化记忆、没有历史生命尊严的“地球游民”。」

威尔莎,461岁生日快乐,【拙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32首 

假若在我幸福离去之后你仍在那儿,
在那见鬼的——死亡——用尘土盖了我的白骨之后,
假若你偶然又拾起了,
你已逝的爱人作的这粗鄙不堪的诗行,
把它与日新的华章两相比较,
尽管每首新诗都胜过它,
每位更受祝福的诗人都屹立于我之上,
把诗留下来吧为着我的爱,而不是为了韵脚。
只要你,这样想我就好:
“假若我情人的缪斯也能与时俱进,
他的爱本该诞下更美妙的果实,
加入今日文学那壮伟的军阵,
但既然他已死,今日的诗人不过向我证明,
新诗的价值在于格律,而他的只在于爱。”
If thou survive my well-contented day,
When that churl Death my bones with dust shall cover,
And shalt by fortune once more re-survey
These poor rude lines of thy deceased lover,
Compare them with the bettering of the time,
And though they be outstripp'd by every pen,
Reserve them for my love, not for their rhyme,
Exceeded by the height of happier men.
O, then vouchsafe me but this loving thought:
'Had my friend's Muse grown with this growing age,
A dearer birth than this his love had brought,
To march in ranks of better equipage:
But since he died and poets better prove,
Theirs for their style I'll read, his for his love.'

最近又常常想到卡夫卡这段话:“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你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已经死了,但你却是真正的获救者。”

#SilverReview

非常喜欢苏万康·塔玛冯萨的《我不知道这该怎么念》。
很可能是因为“幸存者偏差”,广受关注的移民文学大多由自身阶级较高、比较“精英”的群体创作……这本身当然没有什么错,但个人认为工薪阶层、社会底层移民文学的声量相对还是比较小,所以才更觉得这部主要描绘老挝裔加拿大劳工的小书让人耳目一新。

本书是由十四个短篇故事组成的,主要角色都是“异类”(outcast),身份通常是移民、劳工、小孩、老人中的一个或几个的集合,而所以故事经常关于他们的困难、或者关于他们的反抗:

在移民家长教育下发音奇怪的女孩,在老师面前维护自己“英语不好”的父亲;黑拳手转行的美甲师对当地中产白人艳羡爱慕,却被同为移民的姐姐饱含内化歧视的言论管教;已经老到被认为失去了性和浪漫之可能的老妇人,依然选择和年轻邻居发展出如此苦乐交织的关系;熟练的捉虫人母亲一直辛劳工作,但最后管理的职位却被给了她女儿带来的白人男友,女儿因此和他决裂……

很难概括具体都发生了什么,总之我还是很想大家去看看,如果觉得谭恩美的移民文学像是上世纪的温馨童话,而匡灵秀的移民文学因精英背景而有失偏颇,那就可以看看苏万康,it hurts, but it hurts in a good way.

Life has absolutely no right to be this difficult for me. How dare it.

@providence 两个经典/主流的
let’s learn everything
In our time

Comet NEOWISE above Stonehenge captured by photographer Declan Deval in 2020. The last time the comet visited the skies over Earth in its millenia-long journey around the sun the ancient stone circle was just a few hundred years old.

Credit: Declan Deval
Source: apod.nasa.gov/apod/ap200714.ht

好喜欢这个羞耻感罗盘,我觉得中间放上 toxic shame - 毒性羞耻更为合适,毒性羞耻这种感受是如此 overwhelming,所以人们会尽可能的避开它,当感受到它的时候,人会愿意做任何事情来摆脱它。

人可能会:回避自我(成瘾)、回避他人(孤立)、攻击他人(攻击)和攻击自我(自我贬低、抑郁)

“我就是个毫无用处的垃圾,我连呼吸都不配。”这句话真的是很好的 capture 了 toxic shame 袭来时候的感受。

这两年我已经好很多了。虽然它仍然偶尔袭来,我还是有发现自己对自己说“我真是个垃圾”的时候,但现在会停下来“我是个做过垃圾事的人。”从“垃圾”到“做过垃圾事的人”,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而当我觉得自己不配存在于这世界的时候,我就看看某些国家的掌权者……嗯,我跟他们比,嗯……

也看过一句写得很好的话,大意是:

你像星辰大海、树木岩石,
它们从不质疑自己是否配存在于这个世界,
你也是,你和它们一样,
原本就应该存在于这宇宙之中。

有关羞耻感,我觉得在《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这本书里写的很好,一些不成熟的父母会:“你疯了吗?你脑子坏掉了吗?”“你怎么敢这样?”“想都别想。”“你不应该有那样的感觉。”“我这辈子从来没听说过这种事。”来让孩子以为自己身上有什么严重的问题,让孩子自我怀疑,从而非常容易被控制,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拒绝情感联结,让孩子感觉自己不再存在,孩子不再相信自己的内在,从而更容易屈服于他人的情感支配。

Show thread

现在住的地方隔音效果不好于是经常能听见隔壁绘声绘色的春宫图……就真的摇床的声音肉体接触的声音和间断的叫床声……太细节了实在很尴尬……还好明年要换房子(把头埋在沙子里)
(不是我室友)

早上读法华经的譬喻品,有一个门框和门的比喻非常喜欢:门框构成门,但即便门框被烧毁,人依旧能从「门」的空间中出去。门框是言语文字,门是道理,文字可能毁灭,但人仍能领悟到道理。
这个比喻和得鱼忘筌、「当其无有器之用」有点像,但似乎又不一样,它强调从无常的器抵达永恒的道,通过会毁灭的达到不会毁灭的。

之前毛象上推荐的那个听播客学外语的app,Aisten,太权威了我只能说,非常好用。虽然做不到百分百地逐字正确,但这个点生词已经非常方便非常智能了。Aisten我们喜欢你 :nyancat_face:

Show older
小球飞象

本实例是獭獭客厅,提供小球飞鱼,壁炉,风铃,獭獭提灯,散乱的书本和小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