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tddd 好可爱的杯子以及好可爱的咖啡!
给硕导Richard写信拜年(圣诞)感触
当然主要也是汇报一下我读了三个月博士了都在干什么,讨论一下我遇到的困难。
收到他回信之后意识到Richard和我,以及我现在的三个博导和我的相处模式,还真是非常不一样。 他们总的来说都是很hands-off的。但是Richard is endlessly enabling but also working with him is like a powerhouse to generate new ideas. 几乎从来不会说哪里不好,只会说看到你这个我想到了XX你要不要去看看XX。 I am responsible for figuring out my own limits when I work with Richard. 现在三个博导的工作就是keep saying no. They are constantly challenging me. Every supervision is like a mini-viva. I appreciate it and feel like they’r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y work, though also I feel the need to consistently fight back and prove to them I can do X and Y. Sometimes confrontations can be counter-productive.
Here Goes Nothing
by Emma K. Ohland
Rep: ace, f/f, bi/pan, enby
TW: 未遂性侵,revenge porn(有什么别的词可以替代吗I hate this word)
- 非常可爱主要角色全员queer的《无事生非》YA现代重述,甚至Benedick(Bennie)是个泛性恋姑娘;
- 核心情感其实是Bea和Hero(Harriet)的姐妹情,尤其是在她们的母亲去世、父亲因此颓废之后,两姐妹在成长中互相照顾;
- 主要剧情和Much Ado接近,最大的不同是Claude是POC bi的超级大好人,在Hero最低点的时候坚决站在她那边并且知道这其实是bare minimium;
- Beatrice开始思考自己的性取向和整个关于asexuality的感受都写得不错,尤其是后面和aroace enby的Pedro讨论的部分:没有答案也可以是一个答案,questioning可以是你现在的状态(还有人记得Q也可以代表questioning吗),用不用label是一种选择;
- 感情戏和吵嘴写得也蛮可爱的,drama的部分没有太夸张;
- Beatrice处在一个各方面都自我怀疑、不知道前路在哪里的状态,一部分和她的aceness有关系,另一部分也是因为人生到了一个节点,自我探索找寻前路是这一阶段的一部分;
- 最后我想问,IKEA的Billy书柜是真有这么好用还是作者收了广告费()。
来了英国以后我很震惊的一个事是他们21岁以下的人的最低工资标准和21岁以上的最低工资标准是不一样的???前者要低得多??? I was like how could this be a thing???
但是联系自己所学又觉得这似乎是根植于现代以前的仆人/学徒制传统……
真是笑死,刷到一条MUJI的招聘,是“阳光伙伴”岗位,提供给感官残疾人士的,让非残障人士不要投。
结果,岗位要求里的第一条,还是“18岁~35岁”。
中国用人市场怎么回事啊,35岁是什么魔咒吗。
@board 跟大家分享一点好东西,这个self-care网站会带着你一步一步检查你现在为什么心情不好、要做什么事来改善,感觉还挺管用的(全英文):https://philome.la/jace_harr/you-feel-like-shit-an-interactive-self-care-guide/play/index.html
@Evelyn_2 Ahhhh 那个时期的社会结构的话,大部分家庭的孩子从10岁出头就会离开家担任仆人等职位了,即使在贵族家庭里,被拉出去当page/maid也是司空见惯,是一种对成年生活的培训和社会化的办法吧,当然还要贴补一些家用。
一个家庭的组成通常是男性家长(如果男的死了就是他留下来的寡妇担任女性家长),生理意义上的孩子,住家的仆人,住家的学徒。在农村,孩子和仆人/学徒常常睡在一张床上,待遇上也没有很大差别。那时候的英国是一个非常父权的社会,孩子是父母的所有物,但与此同时,仆人/学徒也是家长的所有物(比划)。
--------------------------------
yeah我同意,现在对那时候的人都很早结婚的误解可能是来自于贵族故事。然后因为文物什么的能保存下来的通常也都是原属于有钱阶层的居多,所以如果不去看人口总体情况的话就会觉得我看到的XX文物都是XX公爵15岁结婚时的东西所以那时候的人肯定早结婚吧。
(顺带偏题)很多人对现代以前的社会有个普遍的误解就是:因为平均寿命短,所以人的社会时钟都卡得很紧并且时间很靠前。这个想法有对的方面,也有不对的方面。1580年英国确实平均寿命31岁,但这个31岁很大程度是被婴幼儿的早夭时间拉低的,因为那时候有一半的孩子都会在六七岁以前因为各种原因早夭。一旦活过较为凶险的年纪,人并不会认为自己31岁就差不多该死了。
16/17世纪,英国的法定结婚年龄是男孩14岁,女孩12岁,通常较有权势的贵族确实会在这个年龄之后不久结婚,但是社会里的绝大部分人并不会。1600年,英国女人的平均结婚年龄是25岁,英国男人的平均结婚年龄是28岁。推迟结婚原因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压力以及对婚姻生活的恐惧(funny how people never change huh)。
就,就算在那个时代,人们也不会觉得你来了月经就该马上结婚生子然后就该死了!不会的!
Come on you gotta choose your weapon, J-45 or AK-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