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douchi.space/@bubblewhale/1119

「卧槽真的,人过了二十五岁真的前额叶大发育,感觉神智都清明了。所以本前浪劝大家尽可能不要二十五岁之前自杀(。),好活赖活挺过二十五六岁,你真的会来感谢我。」

人间真实。到岁数突然就成熟平静了,回头看都觉得成年初期也太瞎胡闹了,各种层面意义上。

包括听到各种人表示「比起18岁的自己,更喜欢30岁的自己」之类的,也是同理吧。发育期就是很讨厌的,一点都不稳定,不论是身体发育还是脑子发育,都不会是舒服的体验。

人类就不应该把成年定在18岁。#一个想法

⬇️我倒不会觉得是瞎闹(这么说别人和自己也太……),就是那会真的很动荡,是想平静也平静不下来的状态。如果额叶能在25岁开始大发展也是蛮幸运的,有些就会继续持续之前的精神状况或是出现late onset的精神状况。

我觉得很害怕也很难过,申请季就是强烈的情绪冲击一个人咽到肚子里日复一日
最近一个很大的困惑就是,如果不在意学术界别人打量你的眼神——从基金申请到期刊投稿到找工作其实全是请别人打量衡量的过程,如果真的不在意这些事的成败,那哪来的冲劲卷这个卷那个
如果在意这些事的成败,恐惧和焦虑会让你没办法坐下来做研究。
这是个悖论?

#抑郁自救
Nature重磅:压力通过免疫系统影响大脑和心理,诱发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mp.weixin.qq.com/s/fUs7u4m3W5f

压力→炎症→精神问题

个人解读:
精神问题可能只是身体感受到的压力太大而引起的慢性炎症导致的,包括社会压力和环境压力。所以抑郁自救要做的就是减轻压力,减轻不了压力就减轻炎症。

- 减轻社会压力
详见#政治性抑郁 tag。
#建立边界,远离让自己有压力的人。
物理隔离讨厌的人,如关上房间的门、在工位上放个东西假装是自己与讨厌同事之间的边界。
多和让自己感到轻松自在的人接触。
多和自己喜欢的朋友交往。
多问候真正关心自己的亲友师长同学同事。

- 减轻环境压力
使用空气净化器和口罩减轻吸入的空气污染。
使用净水器减轻摄入的水质污染。
多亲近山水花草树木。
多逛公园。
多接触猫狗和别的可爱动物。

- 减轻身心压力
详见#抑郁自救 #焦虑 tag。
在空气好的时候多出门跑步散步健身,空气差的时候在室内运动。
没力气运动就多拉伸和按摩,放松肌肉和筋膜。
练习深呼吸和冥想。

- 减轻炎症
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少吃加工类食品。
多吃多酚含量高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红色水果和浆果,可可、咖啡和茶。(地中海饮食中的橄榄油洋葱大蒜番茄芹菜胡萝卜红酒做成的肉酱里多酚含量比单独吃这些成倍增加。可以搜一下意大利肉酱做来吃,好吃的!)
改变饮食习惯,往地中海饮食方向靠拢。
多吃omega 3含量高的食物,如鲭鱼,还有脂肪较多的深海鱼。
少用玉米油大豆油葵花籽油等omega 6含量高的油,多用橄榄油和菜籽油。
戒零食戒饮料,嘴馋可尝试自制。

饮食相关推荐阅读《#饮食的迷思》。

戒零食饮料的思路:
m.cmx.im/@xunhuan2046/11149484

m.cmx.im/@xunhuan2046/11149682

- - -

图1 关于不饱和脂肪酸的笔记
图2 《饮食的迷思》书摘

我这个研究计划就,bibliography里cite的学者纷纷表示非常喜欢,要带,我们想想咋申奖
非细分小方向的学者纷纷表示:你这是不是bullshit
如果能重来其实我可能会换个更有眉目的计划,来不及了

ahrc获奖概率统计(2024 entry) 

ahrc:英国人文艺术奖学金,基本上英国文科除了校奖(文科很少有)和csc之外的唯一全奖来源。方式是联系博导,在博导的支持下向大学所属的地区的奖学金委员会提交申请,有的ahrc地区还会需要校级提名,最终由委员会决定奖学金获得者和waitlist.
ahrc最不卷的一年应该是2022 entry,那时的总体获奖概率大概有20%,2023和2024都比前一年更卷。
以下算是不太精确的统计,方式是2024年申请截止日期前12小时创建新的申请账号看排位数字,排了的人里面肯定有没提交申请的,但也肯定有最后12小时突然创建账号突然提交的勇士……
sww:今年25个奖,申请人数:536
m4c:今年最多70个奖,申请人数:877
另外伯明翰城大的人说,他们去年提名的人里面,有20%获奖,供参考
由于有国际生最多有30%拿奖的限制,所以,sww里最多有8个奖给国际生,m4c最多有23个奖给国际生
不太好确定国际生和本地生的比例,从m4c workshop的参与率来看,国际生大概能占到七成或更多的申请者
(别觉得这个比例高,由于有导师支持才能申奖的前提,绝大部分的申请者(分母)都是distinction起步)

很突然地深夜对Kit Marlowe产生一些多余的情感
如果他没有死……那么早……

I made a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Bingo to help people recognize the common tropes and motifs.🤣 These show up frequently in the modern poetry I translate as well. Do you recognize anything from your readings or from pop culture? Tag yourself. I'm "feeling sad on a boat" lol

#poetry #amreading # #翻译 #writingcommunity #cdrama #sinophone

(一次完全随机的课堂讨论)
同学 A:我觉得性不是游戏,因为每次发生时我的体验都不同,目的也不同,……
同学 B:哦!原来它是 rougelike 啊!

@articuno 去搜了一下象友可能找伪传统/伪民俗这个话题比较贴切一些?中文网络确实有不少零散的归类讨论和文章(搜到还有吐槽张艺谋电影发明伪民俗的)不过国内学者出版著作还真的是没有……倒是有本研究近现代欧美人如何无中生有比如苏格兰短裙这种所谓的古代民俗的《传统的发明》book.douban.com/subject/348572

作家rpf现代au的话好想看(rpf脑洞慎入) 

剧情么be like弗莱彻喜欢上直男常客贝尔蒙特,和他同居(合租),看他早逝,最后亲手将他埋葬
贝尔蒙特:我一直当你是我最好的朋友:blobcatheart: 
贝尔蒙特:你是我最喜欢的人类了:blobcatdizzy: 
gay icon Marlowe偶尔来店里喝酒,弗莱彻小粉丝上蹿下跳激动得要发癫,被Jonson当笑话讲了好多年
非常女性友好的酒吧,Mary Wroth在搞骨科搞得心累期间常来店里坐坐,和弗莱彻一起感叹唉男人不行并跟路过搬货的Jonson一起感叹唉人类不行
隔壁酒吧老板娘兼Drag King Moth常吐槽弗莱彻也太男同0号刻板印象:为什么我每次来你们酒吧都看到是Jonson在搬货
Jonson:……其实是我每次不想看到他和贝尔蒙特在店里打啵我就会去仓库搬搬货冷静一下
Moth:??贝尔蒙特是哪门子直男啊??
Jonson每年坚持要新年爹味致辞,弗莱彻认为这是中年危机的体现,anyway,Jonson每年的致辞开场都是:Ladies, Gents, and Hermaphrodites...
有回Jonson生病卧床了,弗莱彻含泪用(chao)了自己好友莎士比亚的新年致辞稿,Jonson知道后气得一周没跟弗莱彻说话
一周后弗莱彻喝得晕晕乎乎跟贝尔蒙特哭诉:我真傻,真的,我以为他和威尔只是熊竞啊不雄竞,我怎么能猜到他妈的他暗恋威尔莎……

Show thread

我爸妈当时结婚多搞笑的 

所以充满波折的结婚还是有好处的,起码你有个保底笑话可以讲给你的小孩听

Show thread

我爸妈当时结婚多搞笑的 

他们形容为“一路掉链子”,两个人本来一大早出发,打算骑自行车去城里结婚,没走多远自行车坏了,此时路过一辆拖拉机,他们和开拖拉机的老乡一说,老乡人挺好,答应载他们去,结果上了拖拉机没走多久,拖拉机又坏了,两人又拉着自行车走了一段走到公交车站,上了公交车,然后……
公交车坏了。
他们从公交车上下来,发现不远处有个修车铺,于是过去把自行车修好了,然后飞速骑着自行车在人家下班之前成功抵达城里结了婚(………………)
跟个段子一样,我出生以来听过这故事无数次了

作家rpf现代au的话好想看 

平等歧视所有人的无性恋Jonson和年轻漂亮的男同性恋弗莱彻一起开酒吧……

@dbx 我发现好多人都误解这件事了。这可能算是在公众视线里和我的工作最近似的事了(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解读/解码从文物上采集的光谱数据,想到我糊了两层墨水的中世纪手抄本就悲伤,想把它们分开,分别读出两版文字然而墨水是一模一样的根本分不开! :blobcatgooglytrash: )他们的项目真的很令人振奋(一种我搞的不是玄学的确认)也让人嫉妒,仔细读了他们的论文,就单单解答你的疑问:
1.还真跟学palaeography的没什么关系😂 这里的难点不是“破译文字”,而是使不可见的(层层碳化难以展开)重新可见——也就是将一团三维的粒子信号分层,去卷积,识别墨迹,展成平面连续可读的状态,这个过程本身几乎是纯技术性的,后续的识读文字反而是最常规的步骤。“钱途”当然也是被做AI的拿走
2.莎草纸起源于埃及,顺着希腊-罗马这个路径传入西方,且当时对希腊哲学和文化都有浓厚的兴趣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写希腊文一点都不稀奇,反而占整个 Villa dei papiri 90%。这篇解释的很详细:chartes.it/images/attachment/K
3.这个问题太像希腊伪史学信徒问出来的了😂 退一万步,不同参赛选手的模型是有交叉验证的。不过最基本的,从算法层面,这里使用的不是OCR 技术(直接识别字母),而是小窗口墨迹识别,近似于一个一个点去读这里是否有墨迹,最终产生出一个二元的图像,再人为去读取那些有墨的部分。这就从底层逻辑上避免了模型去生编

永远年轻,永远爱满嘴跑火车的早期莎

Show thread

Richard 3意料之外地好好看???

睡了一晚上起来回味一下还是觉得神中神,Jonson式刻薄脱口秀+人性观察,搭上Dekker式对女人对下层阶级的细腻悲悯,还有那个,就那个舞台设计里的鸟鸣……设计美得勾魂了啊Brome……

Show thread

这个聊美国大城市(纽约)过去曾经存在的affordable eating的视频蛮有意思的。感觉有点类似中国80、90年代的单位食堂,也是提供(单人份)便宜饱肚且比较好吃的食物,并且靠走量来提供大量菜色供选择。一方面证明了食堂/cafeteria概念的application并不需要一定和工作单位/某个“集体”绑定,另一方面也佐证了“生活便利(包括吃饭便利)”是人们长期和普遍的诉求(而当下工作时间对生活的侵占进一步恶化了对便利的需求)。Automat、diner、cafeteria等等是回应这种诉求的“应运而生”。

Kendra Gaylord | What happened to cheap food? Diners, Automats, and affordable eating
youtube.com/watch?v=jwCEvwenfg

而对照另一个聊当下的convenience culture / convenience economy的视频,可以看到虽然各种平台诸如amazon、temu/拼多多、airbnb、ubereat、美团、饿了么也是依靠人们对便利的诉求,但并不是类似cafeteria的"organic"的solution,而是靠大资本去负担前期巨额亏损(aka“让利/优惠”)来改造人们的习惯(并挤垮existing organic solutions),达到垄断/monopoly后它们才露出獠牙,而这个时候人们已经由于习惯以及竞争者的消失而无法摆脱它们了。

willmalynn | how did convenience culture and the convenience economy get us here today?
tiktok.com/@willmalynn/video/7

类似对functionalism的critique,或许一种视角可以是承认对“便利”的需求是真实且valid的(省略500字对于“制造需求”以及“需要便利到何种程度”的讨论),但当下(资本提供并且被人们习惯了)的solution并不好,我们需要重新想像更sustainable并且尊重人的alternatives。

Show older
小球飞象

本实例是獭獭客厅,提供小球飞鱼,壁炉,风铃,獭獭提灯,散乱的书本和小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