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了一个没想到的问题,和一个很有道理但我之前真没想到原来是这么回事的答案(大概不是唯一的答案):为什么哈姆雷特这么trans?
出处是期刊文章Tania Pollard, "Translating and Transgendering Orestes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Translation and Literature 29 (2020), 101-16"
早期现代/文艺复兴英国作家们在大学里阅读各种各样女性主角的悲剧,但当他们为舞台写剧本的时候,却以写男性主角的悲剧为主,这是因为当时不管是伦敦的商业舞台,还是大学的舞台,都是只有男性演员,且商业舞台的剧团权力结构,往往以年纪稍大的男性演员主导(这些人演男角),因此,这些舞台就要求剧作家写男性主角的悲剧,但……这些作家读了那么多女性主角的悲剧……所以,在写作的时候,像哈姆雷特这样复杂的男性悲剧主角,就常常在话语间带有女性声音的回音。
@tttddd (挺喜欢这句话的也就查了下,是
“Experience is not what happens to a man; it is what a man does with what happens to him.”
― Aldous Huxley, Texts and Pretexts: An Anthology With Commentaries
这是个诗选评注,应该是Huxley对诗人和诗人经历的看法xxxx
【體育精神】
在場上全力競爭,在場下全心為對手歡呼,奧運體操場上發生了這種畫面。在女子自由體操決賽,巴西的 Andrade Rebeca,繼女子個人全能後,再次和美國體操女王 Simone
Biles 爭金牌,結果 Andrade Rebeca 以 14.166 分,0.33 分之微力壓 Simone Biles,贏得她今屆奧運第一面金牌,Simone Biles 和美國小將 Jordan Chiles 分別獲得銀獎和銅獎。
頒獎禮上,Simone Biles 和 Jordan Chiles 在領獎後,單膝跪地「恭迎」Andrade Rebeca 登上頒獎台,Andrade Rebeca 高舉相雙接受她們的祝賀,又和兩人握手。
圖片來源:Jogos Olímpicos
https://www.instagram.com/p/C-SstxmBZUO/
@Convallaria 确实,非常理解。
我是做剧场史,我自己感觉会有一点点像“书籍史但是演出”,相对的我读很多文本的态度也就没那么关心它们的文学价值/文本角度解读的价值
我觉得在不同情况下分开研究者和读者的身份,以及把它们统一在“自己”身上,这都是很好的。
@Convallaria 我甚至觉得这是个研究环境的问题,如果你感兴趣的文本有很棒的语境主义角度出发的学者在做研究而且在不断出产,或许可以考虑通过二手文献补充的方式,无法补充的部分就只得舍弃了
如果是冷圈就只能考虑自己动手了
我现在对莎士比亚就是前者的态度
@Convallaria 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我有点好奇,读更多的文本,即使完全是不同时代,不同文类的,也是对语境主义的方法有很大益处的吧?
@Convallaria 我会觉得可能并不是意义在【真正地理解文本】,而是【拆掉自己一部分的局限和偏见,从该文本所属的历史环境得到启发,得到一些新的[知道我想知道的事]的思路】,毕竟新的研究思路也不会是天上掉下来的。
我会觉得这是【试图质疑自己现有的研究方法】集里的一个工具
搞学术真的跟搞cp 好像啊,1. 搞热圈可能同好多,但想搞出头没那么容易;搞冷圈可能冷一辈子,但也可能随机封神。2. 热圈冷圈都是一阵一阵的,风向很难预测。3. 圈里的大牛很可能以一己之力把冷圈带成热圈。4. 除了圈里人,谁都不知道你在搞的是什么。圈里人可能也不知道你搞的是什么,只有一两个长期给你写长评的人(你导师)看上去像是知道你到底搞的是什么。5. 一个热点话题很容易被嬷,什么理论都可能被套上去操一操(?6. 也很容易掐cp!为谁才是正牌攻(最有解释力的理论)而疯狂掐架。
说到底学术不就是真实世界的同人嘛!同人是对原著的reflection 和再创作,学术也是对真实世界的 reflection 和再创作。。
区别可能是学术界相比同人世界,含男量太高了,宜人性就低特别多。。
@LorenzLinn 不过人在润途诸多不易,发泄就发泄吧(盖上被子,去梦里逃走)
@LorenzLinn 我对祛魅这个词(以及文盲网友打错字打成的多个同音字变体)现在的印象就是:我拿red书搜索国外生活特定事情攻略以后,red书首页每页至少会给我推一个超过这个的关键词笔记
like,个人写日记确实可以随便用,但也是平台营销焦虑必备(众所周知red书算法的原理就是推送最能让人焦虑的东西,由此可知
@nyancatflies 15世纪以前的难懂一点,再之后,真的都还好了。另外,英语世界这方面的工具箱配备是非常齐全的,不管是15世纪之前还是之后的,属于哪里看不懂点哪里,在网络上可以非常方便查询各种名著的程度
就像外国人学中文,可能会看很多当代中文作品,我没法拍着胸脯说楚辞很好懂,但我绝对不会因为这个原因就劝外国人不要读“床前明月光”
@Convallaria 对对
@Convallaria 因为正午的时候太阳方位是相对固定的(只是偏角不同),而四季的太阳升起时间可能差别很大?
我在新加坡待过四年,那里对LGBTQ+人士的不友好也是我离开的原因之一… 哪怕民众里有很多酷儿,也有酷儿草根组织,但跟保守的政府和社会风气来抗衡还是太势单力薄了。
我在新加坡上过女校,至今记得情人节是每年唯二不用穿校服的两个日子之一,大家可以穿粉色衣服,但学校明确规定不可以crossdress。我当时就觉得:平时校服已经是只能穿裙子了,学校里有那么多隐形的酷儿同学,原来到了可以穿自己衣服的这一天还是不能穿自己想穿的衣服。如今想起来还是会生气。
@manderley *冬天的故事里那只熊可能是北极熊的theatre history梗
Come on you gotta choose your weapon, J-45 or AK-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