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这真的,这哪里 desperate 了,谁 desperate 之后会这么对 God 讲话我受不了一点

Show thread

唉,为了考试复习又在回看 Marlowe,怎么这么好看
My God, my God, look not so fierce on me!
地狱级别的好笑,blasphemous in almost every possible way,怎么最后就可以给写成这样呢,翻了那么多 devotional literature 都没有这一句里的 intimacy and awfulness 来得震撼,唉!

在黑死病的最高峰(14世纪中期),情况就是如此,而与此同时,荷兰的蒸馏酒商正在尝试研制白兰地酒。可能是出于瘟疫肆虐带来的绝望,那些蒸馏酒商尝试着将杜松子浆果放到了他们调配的液体中,想让白兰地具有保护作用。(他们中奖了!)
荷兰人很快不再迷恋白兰地,那需要葡萄(在荷兰这种北方的气候条件下种植葡萄可不太容易),他们开始尝试从谷物中蒸馏酒精,与此同时,他们一直将杜松子作为添加原料。
于是,原始版本的杜松子酒诞生了。荷兰人很快将这些杜松子饮品放入了自己的药柜,不过人们喝酒是为了一些其他目的。哺乳期的母亲和乳母甚至通过喝杜松子酒来将杜松子的疗愈能力传递给自己要照顾的婴儿。据一个荷兰裔的英国蒸馏酒商威廉·沃斯说:
这是荷兰的习俗,如果孩子有胃胀气的问题,那么妈妈要在孩子吸奶的时候,饮用一些杜松子的能量与精魂,由此,孩子就会痊愈。
到了15世纪,大多数的荷兰城镇都有了自己的蒸馏酒商,以专门生产这种特别的酒精产品,这种酒被荷兰人称作“金酒”(Genever),后来渐渐有了琴酒(gin)之名。尽管最初是出于药用目的,但琴酒因其口感和给意识带来的愉快冲击,很快获得了北欧人的喜爱。
当琴酒传播到英国后,本来习惯喝兑水啤酒的英国工人阶级,却对这种高度酒饮料五体投地了。18世纪初的英国掀起了琴酒的狂热,因此而丧命的人多得令人难以置信,在此过程中,改良后的琴酒坚定地离开了药柜,走入了酒铺。

Show thread

提供【免费】帮看人文学科rp草稿,并给出简单意见的帮助 

昨天有位网友联系我,我意识到现在又是一年申请季到开始写rp陶瓷的时候了!
文学专业优先。
范围仅限人文学科,但如果人文学科范围内仍有看不懂的我会直接跟你说我看不懂,不好意思,请另寻高明。
这个帖子还在就是还会帮忙看,不再帮看了的时候帖子会删掉。

在推特上看到历史学家Dr. Alexander S. Burns讲最近网飞上演电视剧《幕府将军》背后的真实故事,就是1611年英国水手William Adams,作为第一个到达日本的英国人,在日本居留和参与日本政治斗争的史实。想起同期英国人也多番努力进入中国。有趣的是,当时日本比较像战国时代,不像中国是皇朝。=

网飞这个版本的《幕府将军》我挺讨厌的,那种自《蝴蝶夫人》以来白人傻愣贪汉对东方女性的意淫从来没有改变。真奇怪现在这年头还能这样拍?亚洲真得是白人猎奇纵欲的天堂。

Ω大英殖民帝国的全球植物网络及与大清帝国接触的努力(节选)

mp.weixin.qq.com/s?__biz=MzA5M

鉴于英国时间现在还是23号(莎士比亚(可能的)生日和(确定的)忌日)
所以我写了他的pwp (porn with plots)
……
……
这是ao3传送门:archiveofourown.org/works/5542

鉴于英国时间现在还是23号(莎士比亚(可能的)生日和(确定的)忌日)
所以我写了他的pwp (porn with plots)
……
……
这是ao3传送门:archiveofourown.org/works/5542

去年失联的旅行者号,居然给救回来了!!
说是负责打包数据传输的电脑(FDS)有个芯片坏了。这个坏掉的芯片上存着打包程序的一段代码。修补的方法更神奇了,找出哪块芯片坏了,找出哪段代码在上面,另外找地方腾挪放这段指令(不够位放一整块,还得切碎了分开来放),再把指向这段指令的指针*都改一改,换去新地方,然后,ta-dah!

补丁花了22.5个小时到达已经算飞出太阳系了的旅行者一号上,再等了22.5个小时,数据回来啦。

46年前发射的探测器啊! wiki说:The Flight Data System (FDS) is two 16-bit word machines with modular memories and 8198 words each. 一整个探测器上所有电脑的ram加起来,是69kb。KB!!!

服了nasa…

jpl.nasa.gov/news/nasas-voyage

*多了不少转发,我觉得需要补充一下。这里用词是“指针”,但其实并不准确。因为用的应该是汇编语言,并无指针,精确点说应该是把jump指令指向的地址改到新的地址。当时随便写写,并没有追求精确,现在觉得有责任讲清楚

「popi提问箱」有什么想问的?Ask me anything——t.cn/A6lluYPn

看了上一条日记片段以后再回去读自己的房间,我感觉伍尔夫不仅是痛恨叹惋被压迫的女人没能获得莎士比亚的世俗成功,她也是切切希望“莎士比亚的妹妹”能写得像莎士比亚,她在a room of one's own里直说了,她选择莎士比亚而不是选择John Donne或者Ben Jonson或者弥尔顿来举例的原因是,“从未有过思想像莎士比亚一样明亮而不受阻滞”。某种意义上她也将莎士比亚视作女性(她自己)写作的模板,视作一条可能的通路。
当你与一个作者产生共鸣你就会想成为他。
我甚至觉得我自己的房间整个“复活莎士比亚的妹妹”的image就非常的莎。不是要让历史上莎士比亚的妹妹去写作,她所在的年代让她无法写作,而是希望能有那样一个年代让她复活。这个复活的女性trope和贯穿历史的目光莎味就很浓……

Show thread

伍尔夫谈莎士比亚 

伍尔夫日记,1930年4月13日
拙译:我

我写完东西以后,立刻读莎士比亚。我的思维仍然滚烫奔逸。莎士比亚读起来好得吓人。我从前还没觉得他的写作有多宽广,步伐有多快速,造词的力量有多宏伟,直到我感觉到他的步幅远超我的,他的速度远超我的,我们开始像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然后我就看见他直冲向前,做出了我的大脑在最狂野的风暴最大的张力之下也无法想象之事。即使那些不太知名的作品,步伐也比其它任何人的步伐更快; 词语噼里啪啦地打落下来,捡都捡不起来。看看这句吧,“[像甜美的露珠],挂在被采摘的百合花上几乎枯萎” (Upon a gather’d lily almost wither’d.”[1] )(我被这句台词击中,纯属偶然。)很明显,他的大脑擅尽所有变幻,能够把任何思想都装饰一新,然后放手,像无人在意的落花一样洒落下来。在他之后,为什么其它人还要尝试写作?他的剧作不是“写作”。说真的,我敢说莎士比亚超越了文学本身,如果我知道我在说什么的话。
[1] 译者注:出自Titus Andronicus的第三幕第一场

From the Diaries, April 13th, 1930:
I read Shakespeare directly I have finished writing. When my mind is agape and red-hot. Then it is astonishing. I never yet knew how amazing his stretch and speed and word coining power is, until I felt it utterly outpace and outrace my own, seeming to start equal and then I see him draw ahead and do things I could not in my wildest tumult and utmost press of mind imagine. Even the less known plays are written at a speed that is quicker than anybody else’s quickest; and the words drop so fast one can’t pick them up. Look at this. “Upon a gather’d lily almost wither’d.” (That is a pure accident. I happen to light on it.) Evidently the pliancy of his mind was so complete that he could furbish out any train of thought; and, relaxing, let fall a shower of such unregarded flowers. Why then should anyone else attempt to write? This is not “writing” at all. Indeed, I could say that Shakespeare surpasses literature altogether, if I knew what I meant.

AHRC英国文科博士全奖个人经验贴(很长,慎入) 

@janeite221b 不客气,有一点用就好

AHRC英国文科博士全奖个人经验贴(很长,慎入) 

AHRC官方简介:ukri.org/what-we-do/developing

英国大致按地域划分10个区域,每个区域有一个AHRC的分支委员会,学生和导师向学校所属的分支委员会申请博士全奖。

免学费(少量院校/专业可能不免国际生与本地生的差额学费),生活费每年非伦敦地区一万九英镑,伦敦地区两万一英镑,博士期间,AHRC提供专门的培训课程,更靠近北美的培养模式,另外,有其它各种小型基金和实习可申

经验帖发出去了,我也算放下了。

之前有人统计过,英国政府花在人文社科相关项目,包括科研包括其它,所有这些钱,分摊到每个英国纳税人头上,每年不到3英镑
3英镑,你在tesco买个香肠卷都要再补0.5英镑啊!
是这样的我觉得低质量研究浪费纳税人的钱是可以喷,但你不去喷那些每年花你几百几千磅的项目,从人文社科一千个项目列表里揪出一个你不喜欢的项目说它浪费了你每年0.003英镑,因此要求政府削减人文学科预算
你是不是太抓不住重点了?你到底关不关心自己的钱花在哪里怎么花?还是想借助这个名头去骂你不喜欢的思潮?

@hoshinomajo ?谁说研究自己就能做了,坐在家里点点键盘的研究那叫键盘侠,不叫做学术

@hoshinomajo 另外你第一句话就说“但是研究本来就不是什么神圣的事呀”,我原po没有一个字提到“研究是神圣的事呀”,请问这是你的预设,还是我的?

@hoshinomajo 我觉得你说的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人文研究拿政府的钱,(实际上拿得极少,英国政府给人文所有学科加在一起的钱还不到科研投资的3%),是因为研究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我们不是生活在只有经济基础,没有文化的真空中。比如我做的戏剧史研究,不仅能够做更多戏剧文化科普,促进文化资源的公平,也可以反哺戏剧实践,提高大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如果我觉得我做的东西只是个人兴趣,没有大众价值,我还做个屁。
研究本身应有质量和意义,和允许非专业者深度干预去judge其质量和意义,完全左右研究者的职业生涯命运,不是一回事。
这钱也拿得并不轻松——英国工签最低标准都三万多英镑了,博士生生活补助才一万多英镑。在大学工作的人文学科教职,耗费数个月编一本书也就七八千英镑,没有说做轻松的工作就活该被judge的事情。我自己在工业界收入也远比学界收入高得多。
我不否认人文学科有低效,无意义的研究存在,但我们这个社会不管哪个国家,现在总的来说是对人文学科投入太少了,而不是太多了,没吃饱的人担心什么垃圾食品超重呢

我拿到英国全奖了,博士课题是研究Jonson and Brome
之后如果再拿到其它奖,选offer可能还想再多问问象友意见

@zarathustra 有可能是一部分因素,但客观讲就确实女的平均来说比男的活得长,你可以去查男女平均寿命……而且被传统婚姻女的比男的岁数小的情况放大了
我认识的这些例子里面就没有女的比男的先走的

Show older
小球飞象

本实例是獭獭客厅,提供小球飞鱼,壁炉,风铃,獭獭提灯,散乱的书本和小雪人